神骨鑒·“神”存於心

神骨鑒·“神”存於心

《神骨鑒·“神”存於心》是晚清中興之臣曾國藩著述的《冰鑒》中第一篇第三章內容。 主要闡述神”在觀人中的提綱挈領的首要地位後,再進一步論“神”存於心的情態,以通過人的內心活動來觀察“神”。

人的精神從其外顯而言,可以分為兩種,一為自然流露,一為勉強振作。所謂自然流露,是指有所見或有所感而發,完全出自內心的自然本真,顯示出的情態舉止自然而然,情真意切,毫無故意造作之態,矯揉之象。所謂勉強振作,則與自然流露相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神骨鑒·“神”存於心
  • 創作年代:晚清
  • 作品出處:冰鑒
  • 文學體裁:論文
  • 作者:曾國藩
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書本簡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凡精神,抖擻處易見,斷續處難見。斷者出處斷,續者閉處續。小心者,從其做不了處看之,大膽者,從其做了處看之。
凡精神,抖擻處易見,斷續處難見①。斷者出處斷,續者閉處續②。道家所謂“收拾入門”之說③。不了處看其脫略,做了處看其針線④。小心者,從其做不了處看之,疏節闊目,若不經意,所謂脫略也⑤。大膽者,從其做了處看之,慎重周密,無有苟且,所謂針線也⑥。二者實看向內處,稍移外便落情態矣⑦,情態易見。

作品譯文

一般來說,觀察識別人的精神狀態,那種只是故作精神振作者,是比較容易識別的,而那種看起來似乎是在那裡故作抖擻,又可能是真的精神振作,則就比較難於識別了。精神不足,即便它是故作振作並表現於外,但不足的特徵是掩蓋不了的。而精神有餘,則是由於它是自然流露並蘊涵於內。道家有所謂“收拾入門”之說,用於觀“神”,要領是:尚未“收拾入門”,要著重看人的輕慢不拘,已經“收拾入門”,則要著重看人的精細周密。對於小心謹慎的人,要在尚未“收拾入門”的時候去看他,這樣就可以發現,他愈是小心謹慎,他的舉動就愈是不精細,欠周密,總好像漫不經心,這種精神狀態,就是所謂的輕慢不拘;對於率直豪放的人,要在已經“收拾入門”的時候去看他,這樣就可以發現,他愈是率直豪放,他的舉動就愈是慎重周密,做什麼都一絲不苟。這種精神狀態,實際上都存在於內心世界,但是它們只要稍微向外一流露,立刻就會變為情態,而情態則是比較容易看到的。

作品注釋

①凡精神,抖擻處易見,斷續處難見:抖擻,本指精神振作,這裡是故作精神振作、故作姿態的不能持久的意思。斷,指故作精神振作而其力不繼時的狀態。續,指精神抖擻出於自然,無心作態,力終不絕,其神有餘,因而能夠持久,不會在短時間內消逝。所謂續處,當指自然抖擻而其力持久的狀態。這三句話的意思是:觀察識別人的精神狀態,只是在那裡故作抖擻者,又好像是真的精神振作,也就是說,介乎假抖擻與真振作之間,就難識別了。
②斷者出處斷,續者閉處續:斷,指“神”是在故作抖擻之態中斷,前後未能相繼的狀態。出,指故作抖擻並表現於外。續,指中斷的抖擻又重新振作起來時的狀態。閉,指精神自然而生並蘊涵於內。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精神不足,是由於故作抖擻並表現於外;精神有餘,是由於自然而生並蘊涵於內。
③道家所謂“收拾入門”之說:收拾,這裡是解脫、擺脫的意思。《西廂記》:“畢罷了牽掛,收拾了憂愁。”收拾入門之說,即道家的養氣煉性,其要領是去掉雜念,以靜待動。
④不了處看其脫略,做了處看其針線:不了處,指尚未“收拾入門”,即尚未去掉雜念、不能以靜待動的時候。脫略,輕慢、不拘。做了處,指已經“收拾入門”,即已經去掉雜念、能夠以靜待動的時候。針線,這裡是精細周密的意思。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尚未去掉雜念、不能以靜待動的時候,要著重看其輕慢不拘;已經去掉雜念、能夠以靜待動的時候,要著重看其精細周密。
⑤小心者,從其做不了處看之,疏節闊目,若不經意,所謂脫略也:小心者,指謹小慎微的人。疏節闊目,粗疏大意、不精細、不周到。若不經意,指無論乾什麼都好像漫不經心的樣子。這五句話的意思是:對於小心謹慎的人,要在他尚未摒除雜念、不能以靜待動的時候去看他,這樣就可以發現,他愈是小心,他的舉動就愈是不精細、欠周密,他愈是謹慎,他的舉動就愈好像漫不經心。這種精神狀態,就是所謂的輕慢不拘。
⑥大膽者,從其做了處看之,慎重周密,無有苟且,所謂針線也:大膽者,指率直豪放的人。苟且,不認真,不嚴肅。這五句話的意思是:對於率直豪放的人,要在他已經摒除雜念、能夠以靜待動的時候去看他,這樣就可以發現,他愈是率直,他的舉動就愈是周密,他愈是豪爽,他的舉動就愈是一絲不苟。這種精神狀態,就是所謂的精細周密。
⑦二者實看向內處,稍移外便落情態矣:二者,指上文的“脫略”和“針線”,它們都屬於“神”的範疇,只是前者為“神不足”,後者為“神有餘”。看向內處,指存在於內心世界。落,淪為,變成。這三句話的意思是:“脫略”和“針線”這兩種精神狀態,實際上都存在於內心世界,但是只要稍微向外一流露,它們立刻就會變為情態,而情態卻是比較容易看到的。

作品賞析

講述了“神”在觀人中的提綱挈領的首要地位後,再進一步論“神”存於心的情態,以通過人的內心活動來觀察“神”。
人的精神從其外顯而言,可以分為兩種,一為自然流露,一為勉強振作。所謂自然流露,是指有所見或有所感而發,完全出自內心的自然本真,顯示出的情態舉止自然而然,情真意切,毫無故意造作之態,矯揉之象。所謂勉強振作,則與自然流露相反。
有豐富人生經驗的人,能比較容易地看出他人是情真意切,還是故意造作。儘管人的情感和精神狀態有不同的表現,可能會給辨別“神”的真假帶來干擾,但綜合人的各種言語行止表現,完全可以察看“神”之真假。當初,項羽初次見到威猛雄武、一統中原的秦始皇時,大聲嘆曰:“彼可取而代之。”從這兒可以發現項羽的真性情,真箇性——樸直率露而又大膽或稱“莽撞”。而劉邦見到秦始皇時,則說:“大丈夫該當如此。”兩人的話語神情不一樣,但從中卻能真實地表明他們的內心活動和個性,劉邦與項羽相比,就要含蓄婉轉得多。
社交中觀人、識人,實際上就是一個由外向內、順藤摸瓜、循流探源的過程。在觀察人的精神狀態時,也是這樣,即由外在的情態舉止,去察探其隱伏在內的精神氣質,窺視到他的心靈深處真實的活動。這一過程雖然似乎有一種無征無兆、無氣無息、無色無味、無形無狀的神秘性,但還是有理可循的,不是空穴來風,無基之樓。
人的精神外顯,如上所述,有自然流露和勉強抖擻之別。凡屬自然者,出於真誠,無意做態,因此氣終不絕,流露持久,其“神”自然有餘,所以稱為“續”。而勉強者,故意造作,缺乏真誠,因此底氣不足,抖擻短暫,其“神”自然不足,所以稱為“斷”。
“凡精神,抖擻處易見”,這是說,精神一旦振作起來,不論是真情流露的,還是故意造作的,當它顯現時,都能看到它的振作;但這並不是一個人“神”的真實情況,這一種狀態是不全面的,必須結合另一種狀態——“斷處”,才能發現“神”的真實狀態,自然流露與勉強振作的區別,應在動態中,才能準確區分,即在“斷續之處”去進一步鑑別真假。
接下來論及人之心思:“小心者,從其做不了處看之。疏節闊目,若不經意,所謂脫略也。大膽者,從其做了處看之。慎重周密,無有苟且,所謂針線也。”小心者就是說那種小心謹慎、心思周密的人,心氣很高,常認為天下人皆不如己的傾向,但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容易氣餒,難以經得起接二連三的失敗打擊,這與膽大心細是有區別的。因此,從他做不了的事當中去看他,就能得到他比較真實的內心精神狀態。“大膽者,從其做了處看之”。如果是粗枝大葉的人,即便他把事做成功了,也會漏掉許多重要的細節,這應是一種無形的失敗;膽大心細的人,則會在勇往直前時,密切注意周遭事物的細微變化,於細微處發現有可能遺漏的東西,從而保證事情的各個環節都不出差錯。
能夠從大小兩方面仔細考察一個人,發現他真實的才能見識,這樣就不容易出偏差。

書本簡介

冰鑒》一書是曾國藩總結自身識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傳世奇書,它是曾國藩體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訣。因其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啟迪性和借鑑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和喜愛。編者力圖通過簡明的體例、精練的文字,新穎的版式、精美的圖片等多種要素的有機結合,全方位立體地解讀曾國藩識人、用人的神秘之學,為讀者打造一條走近曾國藩的彩色畫廊,感受他獨到的識人、用人策略。

作者簡介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漢族,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