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核團

神經核團

神經元胞體在神經系統中樞部聚集在一起形成神經核。功能相似的神經核集合形成神經核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神經核團
  • 來源:神經系統中樞部
  • 構成:功能相似的神經核集合
  • 分類:動眼神經核、滑車神經核等
基本介紹,腦神經核團,

基本介紹

神經元胞體在神經系統中樞部聚集在一起形成神經核。功能相似的神經核集合形成神經核團。

腦神經核團

一、一般軀體運動核:
1.動眼神經核
神經核團
位於中腦上部,受雙側大腦皮質控制,發出一般軀體運動纖維穿腳間窩出腦參與構成動眼神經,支配除外直肌和上斜肌之外的眼肌,即上、下、內直肌及下斜肌和上瞼提肌。損傷表現:上瞼下垂,眼外下斜視。
2.滑車神經核:
位於中腦下部,受雙側大腦皮質控制,發出一般軀體運動纖維在上髓帆內左右交叉後,經下丘下方出腦組成滑車神經,支配眼上斜肌。損傷表現:眼內上斜視。
3.展神經核:
位於腦橋下部,面神經丘的深面。受雙側大腦皮質控制,發出一般軀體運動纖維經延髓腦橋溝內側出腦構成展神經,支配眼的外直肌。損傷表現:眼內斜視。
4.舌下神經核:
位於延髓上部、舌下神經三角的深面。受對側大腦皮質控制,發出一般軀體運動纖維經錐體與橄欖之間出延髓組成舌下神經,支配同側舌內、外肌的隨意運動。損傷表現:伸舌偏向患側,舌肌萎縮。
二、特殊內臟運動核:
1.三叉神經運動核:
位於腦橋中部,室底灰質的腹外側。受雙側大腦皮質控制,發出特殊內臟運動纖維組成三叉神經根加入三叉神經,支配咀嚼肌、二腹肌前腹、下頜舌骨肌等由鰓弓衍化的骨骼肌。損傷表現:張口時下頜偏向患側。
2.面神經核:
位於腦橋下部,腦橋被蓋的腹外側。發出特殊內臟運動纖維繞過展神經核背側形成面神經膝,轉向腹外側經面神經核外側出腦構成面神經,支配面部表情肌。其中眼裂以上的表情肌受雙側大腦皮質控制,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受對側大腦皮質控制。損傷表現:面癱(額紋消失、眼裂不能閉合、鼻唇溝變淺、口角偏向健側)。
3.疑核:
位於延髓內,下橄欖核的背外側。受雙側大腦皮質控制,發出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加入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支配咽喉部和食管上段的骨骼肌。損傷表現:吞咽、發聲困難。
4.副神經核:
延髓部較小,為疑核的下端;脊髓部位於疑核的下方,延伸至上5~6個頸脊髓節段。受雙側大腦皮質控制,延髓部發出纖維構成副神經的腦根,最終加入迷走神經,支配咽喉肌;脊髓部發出纖維構成副神經的脊髓根,支配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損傷表現:頭不能向對側偏轉,肩不能上提。
三、一般內臟運動核:
1.動眼神經副核:
位於中腦上部,動眼神經核的背內側。發出副交感神經的節前纖維加入動眼神經,進入眼眶後在睫狀神經節內換元。其節後神經纖維支配睫狀肌和瞳孔括約肌。損傷表現:瞳孔散大。
2.上泌涎核:
位於腦橋的最下端,面神經核尾側。發出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加入面神經,換元後其節後神經纖維管理淚腺、下頜下腺、舌下腺以及口、鼻腔黏膜腺的分泌。
3.下泌涎核:
其神經元散在於延髓上段的網狀結構中,疑核的上方,發出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加入舌咽神經,至相應的耳神經節換元,其節後纖維支配腮腺的分泌活動。
4.迷走神經背核:
位於延髓室底灰質內,迷走神經三角的深面。發出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參與組成迷走神經,支配頸部、胸部和腹部大部分器官(肝、胰、脾、腎等實質性臟器和結腸左曲以上的消化道)的平滑肌、心肌的運動以及腺體的分泌活動。
四、五、一般內臟和特殊內臟感覺核:
孤束核,位於延髓內,界溝外側,迷走神經背核的腹外側。上端屬特殊內臟感覺核,接受經舌咽神經和面神經傳入的味覺初級纖維終止,故又稱味覺核;下部主要接受迷走神經和舌咽神經傳入的一般內臟感覺初級纖維的終止。
六、一般軀體感覺核:即三叉神經感覺核
1.三叉神經中腦核:
上起中腦上部,下端達腦橋中部。此核相當於脊神經後根上的脊神經節,其假單及神經元的周圍突進入三叉神經分布至頭面部的咀嚼肌,接受其本體感覺衝動。
2.三叉神經腦橋核:位於腦橋中部。主要接受頭面部的觸、壓覺初級纖維。
3.三叉神經脊束核:
上端達腦橋中、下部,與三叉神經腦橋核相續,下端可延伸至第1、2頸段脊髓,與脊髓灰質后角相續。主要接受頭面部痛、溫覺的初級感覺纖維。
七、特殊軀體感覺核:
1.前庭神經核
位於前庭區的深面,由前庭上核、下核、內側核和外側核構成。主要接受前庭神經傳入的初級平衡覺纖維。損傷表現:患側平衡覺障礙。
2.蝸神經核:
位於菱形窩外側角聽結節深面,分為蝸腹側核和蝸背側核。接受內耳經蝸神經傳入的初級聽覺纖維。損傷表現:患側聽覺障礙。
腦神經簡表順序及名稱纖維成分起核終核分布I嗅神經特殊內臟感覺嗅球嗅黏膜II視神經特殊軀體感覺外側膝狀體視網膜III動眼神經軀體運動動眼神經核上瞼提肌,上、下、內直肌、下斜肌一般內臟運動(副交感)動眼神經副核
(E-W核)瞳孔括約肌,睫狀肌IV滑車神經軀體運動滑車神經核上斜肌V三叉神經一般軀體感覺三叉神經運動核三叉神經脊束核三叉神經腦橋核三叉神經中腦核頭面部皮膚、眼、鼻、口腔黏膜,牙及牙齦、硬腦膜、舌前2/3黏膜特殊內臟運動全部咀嚼肌,二腹肌前腹,下頜舌骨肌等VI展神經軀體運動展神經核外直肌VII面神經特殊內臟運動面神經核全部表情肌,莖突舌骨肌,二腹肌後腹,鐙骨肌一般內臟運動(副交感)上泌涎核淚腺,下頜下腺,舌下腺和鼻、齶腺體,舌前2/3味蕾特殊內臟感覺孤束核外耳道、耳後皮膚一般軀體感覺三叉神經脊束核VIII前庭蝸神經特殊軀體感覺前庭神經核
蝸神經核半規管壺腹嵴,橢圓囊斑,球囊斑,耳蝸螺旋器IX舌咽神經一般內臟運動(副交感)下泌涎核腮腺特殊內臟運動疑核莖突咽肌一般內臟感覺孤束核軟齶、咽,咽鼓管,鼓室,頸動脈竇,頸動脈小球特殊內臟感覺孤束核舌後1/3味蕾一般軀體感覺三叉神經脊束核舌後1/3黏膜,耳後皮膚X迷走神經一般內臟運動(副交感)迷走神經背核胸腹腔內臟,平滑肌,心肌,腺體特殊內臟運動疑核咽喉肌一般內臟感覺孤束核胸腹腔內臟,咽喉黏膜一般軀體感覺三叉神經脊束核耳廓,外耳道皮膚,硬腦膜XI副神經特殊內臟運動副神經核
(脊髓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特殊內臟運動疑核(延髓部)咽喉肌XII舌下神經軀體運動舌下神經核舌內、外肌
(l)腦神經核的性質和分類:除嗅神經和視神經,第Ⅲ~Ⅻ對腦神經與腦幹的腦神經核相關連。腦神經核可粗分為:接受腦神經傳入纖維的腦神經感覺核,發出腦神經傳出纖維的腦神經運動核。腦神經核中,所謂“一般”,是指在性質上脊髓和腦幹中共有的核;而“特殊”是指與特殊感覺器及鰓弓衍化物有關的核,僅見於腦幹。與腦神經的纖維成分對應,也有7種性質的腦神經核:
l)一般軀體運動核 general somatic motor nucleus:支配自肌節衍化的骨骼肌,即舌肌和眼球外肌,相當於脊髓前角運動核。
2)對特殊內臟運動核special visceral motor nucleus:支配由鰓弓衍化的骨骼肌,即咀嚼肌、面部表情肌、軟齶和咽喉肌等。把鰓弓衍化的骨骼肌視為“內臟”,是因為在種系發生上,鰓弓與屬於內臟的呼吸功能相關。
3)一般內臟運動核general visceral motor nucleus:支配頭、頸、胸、腹部的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相當於脊髓骶副交感核。
4)一般內臟感覺核general visceral afferent nucleus:接受臟器和心血管的初級感覺纖維,相當於脊髓的中間內側柱。
5)特殊內臟感覺核 special visceral afferent nucleus:接受初級味覺纖維。
6)一般軀體感覺核general somatic afferent nucleus:接受頭面部皮膚及口、鼻腔黏膜的初級感覺纖維。相當於脊髓后角Ⅰ-VI層,並與之相連。
7)特殊軀體感覺核special somatic afferen nucleus:接受內耳初級聽和平衡覺纖維。之所以把聽和平衡覺歸入“軀體”,是由於內耳膜迷路在發生上起源於外胚層。
(2)腦神經核機能柱及所屬各腦神經核的位置與功能:若干功能相同的腦神經核,在腦幹內有規律地排列成縱行的細胞柱,即腦神經核機能柱。同一機能柱內的諸腦神經核多數是不連續的。一般內臟和特殊內臟感覺核,實際上是孤束核的不同部分。此核的上部接受味覺纖維,為特殊內臟感覺纖維,下部接受一般內臟感覺纖維。因此,每側半腦幹實際上只有6個腦神經核功能柱。它們在腦幹內有一定的排列關係,以延髓橄欖中部橫切面為例:感覺柱位於界溝的外側,運動柱位於界溝的內側;與內臟運動和感覺相關的機能柱分別位於靠近界溝的內、外側,而與軀體相關的均離界溝較遠。這種排列關係在腦幹不同平面大致相當。
神經核團
l)一般軀體運動柱:此柱鄰近正中線,由4個核組成,自上而下依次為:動眼神經核oculomotor nucleus(Ⅲ)、滑車神經核trochlear nucleus(IV)、展神經核 abducens nucleus(Ⅵ)及舌下神經核hypoglossal nucleus(Ⅻ)。腦神經核後括弧內的羅馬字碼為其所屬腦神經的序號。
①動眼神經核:位於中腦上丘階段,大腦水管的腹側。動眼神經核與動眼神經副校共同構成動眼神經核複合體oculomotor nuclear complex。動眼神經核由成對的外側核和不成對的中央尾側核構成。外側核支配同側的下直肌、內直肌和下斜肌,並支配對側的上直肌,中央尾側核支配雙側上瞼提肌。動眼神經核發出纖維向腹側,經大腦腳底的內側出腦,組成動眼神經的一般軀體運動纖維。
②滑車神經核:位於中腦下丘階段,大腦水管腹側,內側縱束背面所形成的凹槽內。該核發出的纖維向後繞導水管周圍灰質,並於前髓帆內左右交叉,在腦幹背面出腦,構成滑車神經,支配對側上斜肌。
③展神經核:位於腦橋中下部,面神經丘深面,所發出纖維行向腹側,在腦橋下緣,基底部與錐體上端交界處出腦構成展神經,支配同側外直肌。
該核還含有一種核間神經元internulear neurons,投射至對側的動眼神經內直肌亞核,使一側的外直肌與另一側的內直肌在眼球水平方向上能夠作同向協調運動。故展神經核損傷,除出現患側外直肌麻痹,也使對側內直肌在向患側水平凝視時不能收縮,以致雙眼向患側的側向凝視麻痹。
④舌下神經核:位於延髓上部,看下神經三角的深面,所發出的纖維組成舌下神經根絲,在錐體與橄欖之間出腦,支配同側的全部舌內、外肌。
2)特殊內臟運動柱:此柱位於一般軀體運動柱腹外側,由4個核組成,自上而下依次為:三叉神經運動核 motor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Ⅴ)、面神經核facial nucleus(Ⅶ)、疑核nucleus ambiguus(ⅨⅩⅪ)和副神經核spmal accessory nucleus(Ⅺ)。
①三叉神經運動核:位於腦橋中部,三叉神經腦橋核的腹內側,兩者之間以三叉神經纖維分隔。其發出的軸突行向腹外側,構成三叉神經運動根,加入下頜神經,支配咀嚼肌、二腹肌前腹、下頜舌骨肌、齶帆張肌和鼓膜張肌。
②面神經核:位於腦橋下部,被蓋的腹外側區,三叉神經脊束核與上橄欖核之間。面神經纖維在腦內有複雜的走行:自面神經核發出的軸突,向背內側走向第四腦室底時,靠近中線並稍上升,先後繞過展神經核的內側、背側和顱側,形成面神經膝genu of facial nerve,再走向腹外側,並稍下降,經面神經核外側,在延髓腦橋溝出腦,構成面神經運動根,支配面肌、頸闊肌、二腹肌後腹、莖突舌骨肌和鐙骨肌。
③疑核:位於延髓橄欖上部至內側丘系交叉平面,三叉神經脊束核和下橄欖核之間的網狀結構中。其發出的軸突自上而下依次加入舌咽神經(Ⅸ)、迷走神經(X)和副神經腦根(XI)。疑核上端的運動神經元經舌咽神經,僅支配莖突咽肌。疑核的大部分運動纖維經由迷走神經支配軟齶、咽、喉和食管上部的骨骼肌。疑核下端的運動神經元軸突構成副神經腦根,以少量根絲在延髓背外側面,迷走神經根絲的下方出腦。
④副神經核:位於錐體交叉至4或5頸髓節段的前角外側區。發出的纖維在上部頸髓的側面,前、後根之間,以一系列根絲淺出,在椎管內上行,匯成單一的副神經脊髓根(Ⅺ),並經枕骨大孔入顱腔。在顱內,副神經腦根與脊髓根合併一段距離;出頸靜脈孔後,兩者又分開。副神經腦根併入迷走神經,隨迷走神經咽支和喉返神經,分別支配部分齶肌和喉內肌。副神經脊髓根即成為副神經(Ⅺ),支配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上部。
3)一般內臟運動柱:此柱位於軀體運動柱的外側,靠近界溝,由4個核組成,自上而下依次為:動眼神經副核accessory oculomotor nucleus(Ⅲ)、上泌涎核 superior salivatory nucleus(Ⅷ)、下泌涎核inferior salivatory nucleus(Ⅸ)和迷走神經背核dorsal nucleus of vasus nerve(Ⅹ)。此4核與脊髓骶副交感核均屬內臟運動神經的副交感低級中樞。
①動眼神經副核:又稱Edinger—Westphal核,位於上丘顱側部階段,動眼神經核的背內側。此核發出副交感節前纖維,經由動眼神經出腦,至位於眼眶的睫狀神經節,與該節神經元發生突觸聯繫(或稱交換神經元,簡稱換元)。由該節發出的副交感節後纖維支配眼球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動眼神經副核的副交感節前神經元作為傳出神經元,參與瞳孔對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和調節反射accommodation reflex。前者與光照視網膜時瞳孔縮小有關,後者與視近物時晶狀體曲度增加有關。
②上泌涎核:位於腦橋下部,面神經核尾側部附近的網狀結構內。該核神經元比較分散,核團界限不清。發出的副交感節前纖維,進入中間神經,由面神經分支至所屬副交感神經節,換元後支配淚腺、舌下腺和下頜下腺的分泌。
③下泌涎核:位於延髓橄欖上部,迷走神經背核嘴側端附近的網狀結構內。該核神經元亦比較分散,核團界限不清。發出的副交感節前纖維進入舌咽神經,至所屬副交感神經節,換元後支配腮腺的分泌。
④迷走神經背核:位於延髓內側丘系交叉至橄欖中部平面,菱形窩迷走神經三角深面的室底灰質內,在舌下神經核的背外側。該核發出的副交感節前纖維加入迷走神經,經其分支到達位於所支配效應器官旁或內的終節terminal ganglia,換元後支配頸部和胸、腹腔大部分臟器及心的活動,如:調節心率、呼吸和消化道平滑肌張力及腺體的分泌。
4)內臟感覺柱:此柱由單一的孤束核 nucleus of solitary tract構成。該核上端達腦橋下部,下端達內側丘系交叉平面。在橄欖中部平面;該核位於界溝外側,其內側鄰迷走神經背核。在內側丘系交叉平面,兩側孤束核下端在中央管背側會合。此核進一步分為:上部的味覺核gustatory nucleus(Ⅶ、Ⅸ、Ⅹ)和下部的心一呼吸核cardiorespiratory nucleus(Ⅸ、Ⅹ)。
面神經、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中,來自舌、軟齶、會厭等處味蕾的初級味覺纖維,以及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中,來自動脈、肺和消化道等處內臟感受器,傳導血壓、血二氧化碳量、呼吸率、胃腸道平滑肌和腺體運動等信息的初級一般內臟感覺纖維入腦後,在延髓背側部聚集成縱行的纖維束,稱孤束solitary tract。味覺核和心一呼吸核的細胞分布於孤束周圍,分別接受初級味覺纖維和初級一般內臟感覺纖維的終止。
孤束核是腦內傳遞味覺衝動和其它內臟感覺信息的第一級中繼站,參與介導味覺分辨以及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等系統的功能調製。
①味覺核發出二級味覺纖維沿同側被蓋中央束central tegmental tract,至丘腦,繼而上傳至額葉島蓋部frontal operculum和島葉insular lobe前部皮質,介導味覺分辨。
②心一呼吸核通過對腦橋、延髓副交感節前神經元、疑核和腦幹網狀結構的局部投射以及對胸、腰髓交感節前神經元的下行投射,參與整合血壓、呼吸率和胃腸道運動等傳入信息和自主神經系功能。
③心一呼吸核的上行投射至臂旁核,繼而至下丘腦和杏仁核,參與對自主神經系和內分泌功能,如:對哺乳與生殖行為的調製。
5)一般軀體感覺柱:此柱位於內臟感覺柱的腹外側,由3個與三叉神經有關的核組成,自上而下依次為:三叉神經中腦核mesencephalic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V)、三叉神經腦橋核pontine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Ⅴ)和三叉神經脊束核spinal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Ⅴ、Ⅶ、Ⅸ、Ⅹ )。三叉神經中腦核相當於感覺神經節,是外周的初級假單極感覺神經元胞體聚集於中樞神經系之內的特殊現象。三叉神經腦橋核和脊束核是結構與功能上互相聯繫的複合體,主要接受來自面部皮膚、眼、牙和口、鼻腔黏膜的初級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的終止。在與外周初級傳入的聯繫上,二者有分工,又有廣泛的核內聯繫。
①三叉神經腦橋核: 位於腦橋中部,三叉神經感覺根進入腦橋平面的顱側,三叉神經運動核與小腦中腳之間,向尾側與三叉神經脊束核相續。三叉神經感覺根含粗、細不等的傳入纖維,入腦後,部分纖維分叉,成為上行支與下行支,部分纖維不分叉,分別上行或下行。三叉神經腦橋核接受上行支中大量傳遞觸覺衝動的粗纖維終止,其功能主要與頭面部皮膚、口腔軟組織和牙的觸、壓覺有關。該核亦接受部分傳遞痛覺衝動的細纖維終止
②三叉神經脊束核: 顱側端達腦橋中下部,與三叉神經腦橋核相續,尾側端在1、2頸髓節段與后角相續。該核的外側始終與三叉神經脊束spinal trigeminal tract貼鄰,並接受此束的終止。二者在延髓下部,位於延髓背外側部淺表;在延髓上部,位於內臟感覺柱的腹外側;在腦橋中、下部,二者位於前庭神經核的腹外側。三叉神經脊束核可分為三個亞核,從顱側向尾側依次為:顱側亞核、極間亞核和尾側亞核。分別位於腦橋中下部、延髓上部和延髓下部。尾側亞核在細胞構築上相當於脊髓后角Ⅰ~Ⅵ層,二者的第Ⅱ層,即膠狀質相同,與痛覺衝動的傳遞和調製有密切關係。三叉神經脊束由三叉神經感覺根下行纖維匯合而成,大部分為傳遞痛、溫覺的細纖維,亦含部分傳遞觸覺衝動的粗纖維。來自面神經、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的一般軀體及一般內臟感覺纖維,在三叉神經脊束的背側緣加入此束,終止於尾側亞核。尾側亞核與三叉神經分布區的痛覺以及舌咽神經分布區,如:齶扁桃體、舌後1/3及附近咽壁黏膜的痛覺密切相關。
③三叉神經中腦核: 位於三叉神經腦橋核上端至上丘平面,室周灰質和導水管周圍灰質的外側邊緣。其外側為該核假單極神經元周圍突與中樞突構成的三叉神經中腦束mesencephalic trigeminal tract。三叉神經中腦核神經元周圍突將來自咀嚼肌的本體感受衝動,經其中樞突傳遞至三叉神經腦橋核背內側部、脊束核顱側亞核背內側部及附近網狀結構,繼而經丘腦腹後內側核傳至大腦皮質。
6)特殊軀體感覺柱:此柱位於內臟感覺柱外側,延髓上部至腦橋下部平面,菱形窩前庭區的深面。由兩個核群組成:蝸神經核cochlear nuclei(Ⅷ)和前庭神經核vestibular nuclei(Ⅷ)。
①蝸神經核:由蝸背側核和蝸腹側核組成,分別位於小腦下腳的背外側和腹外側。蝸腹側核又包括蝸腹側前核和蝸腹側後核。蝸神經核接受蝸神經初級聽覺纖維。蝸神經核既可發出交叉的二級聽覺纖維,在對側的外側丘繫上行;也可經由聽覺通路其它中繼核(上橄欖核和外側丘系核)發出三、四級聽覺纖維,在兩側的外側丘繫上行,從而將每一側耳的聽覺衝動傳遞至雙側下丘及聽覺中樞。
②前庭神經核:主要由前庭下核、內側核、外側核和上核組成。前庭神經核接受前庭神經初級平衡覺纖維,是小腦傳入和傳出通路的重要中轉站。前庭神經核經內側縱束及構成該束降部的前庭脊髓內側束medial vestibulospinal tract,協調眼球運動和頭部姿勢;經前庭脊髓外側束 lateral vestibulospinal tract,協調抗重力肌張力。與腦幹網狀結構的雙向聯繫,是前庭系功能紊亂,導致暈動病的解剖學基礎。前庭神經核上行投射至丘腦腹後核,繼而至大腦前庭皮質(位於第5區,頂葉中央後溝與頂內溝交界處),使平衡覺衝動上升為意識,如:對頭部運動、方向和平衡的感知;前庭刺激時,噁心和眩暈的感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