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嵴

神經嵴

神經嵴:神經嵴指神經溝閉合為神經管時,神經褶上的一部分細胞游離於神經管之外,形成的左右兩條與神經管平行的細胞索。位於神經管的背外側。神經嵴細胞可分化為、周圍神經系統中的所有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腎上腺髓質中的嗜鉻細胞、黑素細胞濾泡旁細胞。有人認為頭頸部的部分骨、軟骨、肌肉、結締組織細胞和消化道、呼吸道、胰島等處的APUD細胞,亦由神經嵴細胞分化而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神經嵴
  • 外文名:neural crest
  • 屬性脊椎動物胚胎髮育中的過渡性結構
  • 提出時間:1868年
  • 提出者:W.希思
神經嵴最後可分化形成的物質:,與神經嵴相關的疾病:,

神經嵴最後可分化形成的物質:

神經嵴系胚胎期的原始神經結構之一。為胚胎期神經管背側部的細胞帶。此嵴以後分節並移向腹側,最後分化形成腦脊神經節、交感神經節、腎上腺髓質嗜鉻細胞、表皮黑色素細胞、頸動脈體Ⅰ型細胞、頭部的骨細胞及軟骨細胞與肌細胞、角膜固有層、成牙質細胞、甲狀腺濾泡旁細胞等。

與神經嵴相關的疾病:

神經纖維瘤病:
1、概述:
神經纖維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是一個相當常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基因缺陷使神經嵴細胞發育異常導致的多系統損害,出現皮膚、神經、骨和內分泌腺有時伴有其他臟器的先天性異常,通常是良性腫瘤。根據臨床表現和基因定位分為神經纖維瘤病Ⅰ型和Ⅱ型。NFⅠ由某學者(1882)首次描述,主要特徵為皮膚牛奶咖啡斑和周圍神經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外顯率高,基因定位於染色體17q11.2,患病率為30~40/10萬;NFⅡ又稱為中樞神經纖維瘤或雙側聽神經瘤病,基因定位於染色體22q。
2、病因和發病機制:
NFⅠ基因組跨度350Kb,cDNA長11Kb,含56個外顯子,編碼2818個胺基酸,組成327kD的神經纖維素蛋白(neurofibromin),分布在神經元;NFⅡ的致病基因為merlin(或稱schawannomin)。這兩個基因的產物是腫瘤抑制因子,當NEⅠ基因出現易位、缺失、重排或點突變,或NFⅡ基因缺失突變後,導致來源於神經嵴的細胞成分如施萬細胞、黑色素細胞、神經內膜的成纖維細胞以及皮膚和神經的細胞在多個部位過度增殖,黑色素細胞功能異常而致病。
3、病理:
主要特點是外胚層神經組織發育不良、過度增生和腫瘤形成。NFⅠ神經纖維瘤好發於周圍神經遠端、脊神經根,尤其是馬尾;腦神經多見於聽神經、視神經和三叉神經。脊髓內腫瘤包括室管膜瘤和星形膠質細胞瘤,顱內腫瘤最常見為腦膠質細胞瘤。鏡下見細胞有時呈梭狀排列,細胞核呈柵欄狀。皮膚腫瘤的特點是表皮很薄,基底層可以色素化或非色素化。真皮層的膠原和彈力蛋白被疏鬆排列的延展的結締組織細胞所取代。皮膚色素斑內的黑色素細胞數量是正常的,只是黑色素體增多。2%~5%的腫瘤有惡變的可能,在外周形成肉瘤;在中樞形成星形細胞瘤和膠質母細胞瘤。NFⅡ多見雙側聽神經瘤和多發性腦膜瘤,瘤細胞排列鬆散,巨核細胞常見。
4、臨床表現:
(一)皮膚症狀:
①皮膚牛奶咖啡斑:往往出生時已有,形狀大小不一,邊緣不整,不凸於皮面,好發於軀幹非暴露部位;皮膚牛奶咖啡斑數量在6個以上,青春期前直徑>5mm,青春期後直徑>15mm,對NFⅠ具有診斷價值。腋窩、腹股溝(在出生時罕見,在兒童期和青春期出現)和乳房下的雀斑樣或瀰漫性色素沉著,以及小圓形白點也是特徵之一;②色素沉著:面積大而色黑提示簇狀神經纖維瘤,位於中線提示脊髓腫瘤;③皮膚或皮下腫瘤:皮膚腫瘤位於皮內,形成軟或硬的丘疹,大小從數毫米到數厘米不等,甚至更大,形狀各異,有扁平的、無蒂或有蒂的、圓錐形或分葉狀等。顏色呈肉色或紫羅蘭色,丘疹頂端有黑頭粉刺,按壓的時候,軟瘤可以陷進皮內。皮下腫瘤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分散附著於一條神經上的硬結節,可以移動,也可以引起疼痛、壓痛、放射痛或感覺異常;一種是神經乾及其分支瀰漫性神經纖維瘤,常伴有皮下組織的過度生長,稱為叢狀神經纖維瘤或稱神經纖維瘤性象皮病,多分布於面部、頭皮、頸部和胸部,具有局部侵襲的特點,可以出現骨侵蝕和疼痛,也可伴有明顯的色素沉著或多毛症;④NFⅡ型的皮膚症狀沒有或很少。
(二)神經症狀:
主要由中樞或周圍神經腫瘤壓迫引起,其次為膠質增生、血管增生和骨骼畸形所致,約50%的患者出現。常見有:①顱內腫瘤:腦內神經纖維瘤以聽神經瘤最常見,雙側聽神經瘤是NFⅡ的主要特徵,常合併腦膜脊膜瘤、多發性腦膜瘤、膠質瘤、腦室管膜瘤、腦膜膨出、腦積水及脊神經後根神經鞘瘤等,視神經、三叉神經及後組腦神經均可發生,少數病例可有智慧型減退、學習困難、發育障礙和癲癇發作等;②椎管內腫瘤:脊髓任何平面均可發生單個或多個神經纖維瘤、脊膜瘤,可合併脊柱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等;③周圍神經腫瘤:周圍神經均可累及,馬尾好發,腫瘤呈串珠狀沿神經乾分布,一般無明顯症狀,如突然長大或伴劇烈疼痛可能為惡變。若周圍神經乾及其分支的瀰漫性神經纖維瘤伴有皮膚和皮下組織大量增生的,稱為叢狀神經纖維瘤,即使單發,亦有診斷價值。
(三)眼部症狀:
上瞼可見纖維軟瘤或叢狀神經纖維瘤,眼眶可捫及腫塊和搏動。裂隙燈下可見到虹膜上粟粒狀橙黃色圓形小結節,為錯構瘤,也稱Lisch結節,是NFⅠ的特徵性改變。使用紅外線單色光檢眼鏡檢查可見到脈絡膜補丁樣改變。視神經腫瘤的最常見症狀是單側、難以糾正的視力喪失,但是也可以僅僅出現外周視野的缺損、顏色分辨困難、視神經乳頭蒼白或突眼。NFⅡ可有青少年後囊下白內障。
(四)其他系統損害:
先天性骨發育異常較常見,包括脊柱側凸伴或不伴有後凸,顱骨不對稱、缺損和凹陷等。腫瘤直接壓迫可導致骨骼改變,如聽神經瘤可引起內聽道擴大.脊神經瘤可引起椎間孔擴大、骨質破壞;長骨、面骨和胸骨過度生長、長骨骨質增生、骨幹彎曲和假關節也較常見。NFⅠ可以出現高血壓,此時應注意是否合併有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或腎動脈狹窄。也可合併腦血管損害如腦血管擴張、狹窄,moyamoya病或動脈瘤等,偶爾有腹肌的萎縮和部分性白化病。
5、輔助檢查:
X線平片可見各種骨骼畸形;CT、MR、椎管造影等有助於發現中樞神經系統腫瘤。頭MRⅠ上有時見到腦實質內不明原因的T2高信號病灶,一般不增強,沒有占位效應,隨著年齡增大而漸消散,有人認為是良性錯構瘤。腦幹聽覺誘發電位對聽神經瘤有較大的診斷價值。基因分析可以確定NFⅠ和NFⅡ突變類型。
6、診斷:
NFⅠ診斷標準,符合2條或2條以上可確診:①6個或以上的牛奶咖啡斑或色素沉著斑,青春期前直徑>5mm,青春期後直徑>15mm;②腋窩或腹股溝區的雀斑;③2個或以上的任一類型的神經纖維瘤或1個叢狀神經纖維瘤;④視神經膠質瘤;⑤2個或以上的虹膜錯構瘤(Lisch結節);⑥骨損害;⑦一級親屬有確診的NFⅠ患者。
NFⅡ診斷標準,滿足下面其中一條就可以確診:①影像學檢查確診雙側聽神經瘤;②一級親屬有NFⅡ並有單側聽神經瘤或有下列中的兩條:神經細胞瘤、腦膜瘤、膠質瘤、青少年後囊下晶狀體混濁。
7、鑑別診斷:
應同腦幹膠質瘤、腦膜瘤、脊髓出血、脊髓梗死、脊髓硬膜外膿腫、馬尾和脊髓圓錐綜合徵、脊髓空洞症、骨纖維結構不良綜合徵和局部軟組織蔓狀血管瘤等相鑑別。
8、治療及預後:
現如今無特殊治療。聽神經瘤、視神經瘤等顱內和椎管腫瘤可手術治療,部分患者可用放療,癲癇發作者可用抗癇藥物治療。大部分NFⅠ患者可以存活相當長的時間,但是當合併有高血壓、脊髓損害或腫瘤惡變時,總體的預期壽命將減少15年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