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夢習俗(九鯉湖)

祈夢習俗(九鯉湖)

祈夢習俗(九鯉湖),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民俗,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九鯉湖祈夢習俗,俗稱“乞夢”,雅名“臥遊”,始於唐代,興於宋代,鼎盛於明清。據《九鯉夢墨》記載,九鯉湖祈夢習俗包括戒齋、潔洗、品茗、焚香、賞景、求夢、解夢、圓夢、還願等一整套程式。祈夢前須先戒齋三日以表虔誠,用九鯉湖水淨手、洗臉、潔身,在九仙祠茶室用茶。再到九仙祠中焚香叩拜,向范侯行禮,祀以白雞,禱告所祈事項。而後留宿祠中,又焚香三炷,祈求九仙賜夢。據說虔誠者便易入睡,並出現夢境。次日醒來,向祠中解夢之人徵詢,判別是否為仙夢。祈夢人實現願望須還願,一般要備三牲五果、香燭鞭炮,到九鯉湖答謝九仙和解夢人。

2011年12月14日,“祈夢習俗(九鯉湖)”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名錄擴展項目,項目編號:Ⅹ-1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祈夢習俗(九鯉湖)
  • 批准時間:2011年12月14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
  • 保護單位:仙遊縣九鯉湖風景區建設管理委員會
  • 項目編號:Ⅹ-13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九鯉湖位於仙遊縣東北的群山叢中,相傳漢代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成仙,乘騎湖中九條赤鯉升天而去,九鯉湖因此得名。
祈夢習俗(九鯉湖)
祈夢習俗(九鯉湖)
九鯉湖祈夢習俗發端於唐,勃興於宋,鼎盛於明清。據有關史料,可以見到宋代的鄭樵、黃岩孫,明代的黃仲昭、周瑛、方應侁、柯憲世,清代的郭彥俊,民國的徐鯉九等所著的《通志》《八閩通志》《仙谿志》《興化府志》《仙遊縣誌》以及《九鯉湖志》等地方志乘,不僅描繪了九鯉湖的山光水色,還記載了與祈夢習俗相關的奇聞逸事。
唐貞元進士許稷在《游九鯉湖》一詩中云:“山空人去後,夢醒客來初”。晚唐詩人御史大夫鄭良士亦在同題詩中寫道:“我來不求邯鄲夢,取醉聊乘鄭圃風。”這裡可以見到九鯉湖在唐代就出現了祈夢的習俗。
宋代是九鯉湖祈夢習俗勃興時期,仙遊籍殿中御史陳讜著有《夢論》一書,論述了九鯉湖祈夢的奇特。宋代《仙谿志》載稱:“神(九仙)主科名尤靈,詔歲,興福、漳、泉士大夫齋戒詣祠,祈夢不絕。”這說明了當時九鯉湖祈夢習俗在福建士大夫中有較大的吸引力。宋代興化知縣梁祿在《九鯉湖記》云:“今之游(九鯉湖)者,皆以寺(龍屺寺)為宴息之地,寺僧不勝其擾矣”。龍屺寺,位於九鯉湖1公里許的院前村西北隅,建於唐代,唐詔宗賜額曰“龍屺院”,寺院原有九座,規模宏大,宋端明殿大學士蔡襄當年游九鯉湖後,在該寺駐留,題詩云:“山僧九十五,行是百年人”。可見宋代到九鯉湖祈夢遊客之眾多。
元代知州盧琦在《游九鯉湖》詩中說:“十年鉛槧役此生,願借一枕通仙靈”。一語道盡了九鯉湖祈夢習俗形成之緣由。
明代,九鯉湖祈夢的風氣更甚。明代戶部尚書鄭紀在其《仙夢辯》中描述:“由莆而閩,而天下,靡不聞風而翹想之;士大夫宦遊茲土,莫不函疏叩關而至”。這表明了當時此俗已越出福建。因此,有江蘇籍進士周世臣、顧大典,浙江籍進士王弼,江西籍狀元羅倫,江南才子唐伯虎,江蘇學者徐霞客等紛紛慕名而來,探幽尋夢,並留下許多動人佳話。鄭紀還在九鯉湖蓬萊石南向留下“野趣謝千鐘,老景尋神仙作會;湖光涵萬象,夢魂與天地同流”的石刻題詠,高度概括了九鯉湖景與夢的無窮魅力。明嘉靖年間,為了緩解來九鯉湖祈夢遊客太多的壓力,直指揮使李元陽特地在九鯉湖九仙祠東北倡建了迎仙公館,興化知府蔡善繼又在附近倡建了莒溪公館。
清代,九鯉湖祈夢習俗更吸引了無數遊客。從乾隆年間陳居祿所作的《九鯉湖賦》中可窺一斑:“扃桃花於閬苑,關春色於北國,隨煙霞為啟閉,以古今為旦昏。惟風光而識路,信俗塵之莫奔……至於黃梁枕上,提醒凡流,胡世人之多夢,爭似按圖而臥遊”。這裡的“爭似按圖而臥遊”形象地描述了當時人們爭先恐後地按即定的習俗儀程為祈夢而到九鯉湖旅遊。“臥遊”成為九鯉湖之旅的特色。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要員嚴家淦、李宗仁等亦到九鯉湖祈夢。張大千、徐悲鴻等藝術大師也先後到九鯉湖臥遊,可見影響之深。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認識的原因,九鯉湖祈夢習俗漸趨式微,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幾乎被封殺。但當地莆仙百姓仍然堅持到九鯉湖探幽尋夢,遊客從未間斷,維持著這一習俗。
改革開放以來,許多思想禁錮為之打開,九鯉湖祈夢習俗的重興推動了九鯉湖風景區建設的進程。

民俗內容

九鯉湖祈夢習俗的基本內容包括戒齋、品茗、焚香、賞景、求夢、解夢、圓夢、還願等一整套程式,具有約定俗成的定規。而全部程式包含九種內容,寓意九為最高之數。
祈夢習俗(九鯉湖)
祈夢習俗(九鯉湖)
一、戒齋。古時,凡要到九鯉湖祈夢者,一般先要戒齋三日,以表誠心虔意,大概是“心誠則靈”的意思。如明代檢討學士黃約仲所述:“余心款款抱素誠,願借一枕通仙靈”,因為人們要尋求夢境,取決於心神意氣,從人類精神學角度分析,應有一定的依據。
二、潔洗。遊客到九鯉湖後,用九鯉湖中的清水淨手洗臉潔身,除滌污垢,頓覺心神清爽,通體舒暢。這與九鯉湖水含有大量礦物質有關。明進士陳遷因記之:“青山霏霏水冷冷,一塵不動夢魂清。”九鯉湖古建築“更衣亭”就是為人們潔洗而建的。
三、品茗。九鯉湖海拔600多米,周邊盛產雲霧茶。遊客在九仙祠茶室受到“上,上茶,上好茶”的禮遇,除渴消乏,精神信增。
四、焚香。遊客先點燃三柱清香,在九仙祠前膜拜九仙。並向范姓通仙侯行禮,祀以白雞,禱告所祈事項。據傳,范侯年老聽力失聰,古時遊人為了使他聽清禱告內容,須用珓杯摳其耳朵。留宿祈夢祠後,又焚香三柱,祈求九仙賜示夢境。
五、賞景。入睡之前,遊人依例在九仙祠前排椅上悠然入座,觀賞九鯉湖美麗的夜景。月映清湖,風傳瀑音,香氣襲人,仙境般的美妙境地令人感受大自然的造化與恩賜,人性返樸歸真,寵辱皆忘。明代學者徐霞客在《游九鯉湖日記》中詳細記述:“晚坐祠前,新月正懸峰頂。俯挹平湖,神情俱朗,靜中渢渢,時觸雷沶聲。是夜祈夢祠中。”
六、求夢。入睡之前,雙手合十,氣沉丹田。心氣清靜後,和衣而臥,漸然入寐,在酣聲中去尋求屬於你的夢境。
七、解夢。古曰: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每個遊客懷著一片虔誠之心,一路風塵為夢來,一夜之中,必有夢幻,這是自然的事。夢中情節,無論繁簡,不分凶吉,當須謹記,一早醒來,便向祠中解夢之人徵詢。
八、圓夢。圓夢所指祈夢人按解夢人的指點,經過自己的努力,實現某種願望的過程。如升學、升遷、姻緣、健康、發財等等。在願望實現之後,要備禮物香燭到九鯉湖還願。
九、還願。還願是祈夢人在實現某種願望或祈求的一種答謝儀式,一般要備好三牲五果、香燭鞭炮,到九鯉湖答謝九仙和解夢人。經濟許可的還捐贈金銀錢帛。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九鯉湖祈夢習俗反映人們對自然美的崇拜,對人生真諦的探求,是在繼承漢族原始的占夢和祈禳活動的基礎上,發展而為祈夢和圓夢的民俗文化,對於發掘、研究古代歷史與民俗文化內涵具有價值。
傳承人物
林世明,男,1968年6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祈夢習俗(九鯉湖)”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社會影響

衍生作品
2012年,莆田市李耕國畫研究所副所長黃葉以“祈夢習俗(九鯉湖)”為題,創作了多篇文章和畫作,集成《九鯉夢墨》一冊,由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九鯉夢墨》一書詳細記錄了九鯉湖祈夢習俗,內容包括戒齋、品茗、焚香、賞景、求夢、解夢、圓夢、還願等整套程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