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陽小調

祁陽小調

永州北部的祁陽廣泛流傳著一種傳統戲曲劇種。經過長期演變和發展,形成了有詞有曲,詞曲結合,結構完整,旋律優美;有說有唱,說唱結合,以唱為主的一種地方色彩很濃的傳統民間曲藝形式。人們通常叫它"祁陽小調"。

2011年,湖南省祁陽縣申報的“祁陽小調”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祁陽小調
  • 批准時間:2011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Ⅴ-107
  • 遺產類型:曲藝
  • 申報地區:湖南省祁陽縣
歷史淵源,代表作品,傳統曲目,藝術特色,句子結構,曲調結構,演唱形式,伴奏樂器,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祁陽小調是湖南省的傳統戲曲劇種,流行於湖南祁陽祁東零陵衡陽一帶。據清代祁陽縣誌記載,在明、清之際該曲種已流行民間。早先以流經祁陽縣境的湘江為界分為南北兩派,湘江以南有演唱絲弦小調為主的南派,風格細膩;湘江以北有演唱花燈小調為主的北派,風格粗獷。後來在互相交流影響的過程中融合一起。祁陽小調早期只唱不說,以後逐步發展成以唱為主、說唱結合的形式,一般是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也有男女對唱、坐唱、走唱和邊舞邊唱等演唱形式。祁陽小調現存300多個曲調,各有牌名,經常演唱並為民眾喜愛的有〔三杯酒〕、〔討學錢〕、〔採茶調〕、〔龍燈調〕、〔一匹綢〕等。唱詞一般是七字句,四句一節;也有五字句和長短句的唱詞。過去演唱時每個曲目只用一種曲調,為了適應思想內容與感情表現的需要,出現了一個曲目使用幾種曲調的曲牌聯套體。伴奏樂器有二胡、月琴、三弦、揚琴、琵琶等弦樂器和演唱者自行擊節的碟子、盅子,有時也使用笛子、嗩吶和一些打擊樂器。新編曲目有《兄妹生產》等。 又名祁陽小調,源出祁陽縣,是湖南省有影響的地方大戲之一,流行於湖南、湘西一帶,有永河、寶河兩大派,高、彈、昆三種唱腔,祁劇有詞有曲,詞曲結合,結構完整,旋律優美,說唱結合,地方色彩十分明顯,具有穩定的格套和曲調,唱調屬民間形體,句子結構形式有一種為正規句子,七字為一句,四句為一段,另一種為不規則句子,較自由靈活,流傳較廣的有《四季花開》、《十月花開》、《三杯酒》、《鬧五更》等,戲劇界譽稱“天下戲子出祁陽”。
市委組織部在永州會堂隆重舉行了全市慶“七一”暨組織系統“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題文藝匯演。參加節目的共有全市各縣區以及市直單位的18個文藝節目。晚會設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我縣縣委組織部選送的祁陽小調節目《惠民政策添新貌》喜獲三等獎。
《惠民政策添新貌》以說唱、表演的形式展示了祁陽農村黨的建設和基層組織工作取得的新成果,以及黨的惠民政策給農民帶來的新面貌,整個節目突出了地方特色,主題鮮明,內容通俗,風趣幽默,思想性、藝術性、地方性都很強,贏得了領導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和陣陣掌聲。
祁陽小調是湘南地區最受歡迎的地方曲藝,它的形成對當地音樂文化影響很大,也對全省的音樂文化具有廣泛的影響,祁陽小調是以唱為主,曲牌結合,說唱結合,演唱結合,唱伴結合,旋律優美的一種湘南地方色彩濃郁的民間曲藝形式。
據清代祁陽縣誌記載,在明、清之際該曲種已流行民間。早先以流經祁陽縣境的湘江為界分為南北兩派,湘江以南有演唱絲弦小調為主的南派,風格細膩;湘江以北有演唱花燈小調為主的北派,風格粗獷。後來在互相交流影響的過程中融合一起。
祁陽小調的形式,歷史久遠。清末民初,以至2015年,都出現過不少遠近聞名的藝人。 1956年,祁陽小調藝人朱敦祥在北京舉行的民間藝術匯演中演出的祁陽小調《五更留郎》和《兄妹生產》,效果很好。1982年全國編輯的《中國百科全書》中,已把祁陽小調作為全國的一個曲種,編入該書了。

代表作品

祁陽小調是一種有詞有曲、詞曲結合,結構完整,旋律優美;有說有唱、說唱結合,以唱為主的一種地方色彩很濃的傳統民間曲藝形式。祁陽小調流行於祁陽各地,尤以城關、文明鋪、黎家坪、羊角塘、潘家埠、蕭家村、觀音灘等地為盛。其曲牌極為豐富,約有300來個。流傳較廣的有《四季花開》、《十月花開》、《三杯酒》、《討學錢》、《摘菜苔》、《送金花》、《走場調》、《五更留郎》、《鬧五更》等。其唱詞屬民歌體,句子結構形式有:一種為正規句子,七字一句,四句一段,或五字一句,四句一段;另一種為非正規句子,由長短句組成,唱詞靈活自由,多用口頭語。但不管哪種結構,其節奏都很分明。曲調結構形式,多為一段體,由上下兩個樂句或四個樂句為一段構成。其中有隻唱不說的,也有唱與韻白結合的,有似自由體小快板式進行的,還有個別的由A、B兩段體構成。祁陽小調的演唱形式小型靈活,一般為一人唱一人伴奏,動作不大,主要靠面部表情;也有男女二人邊歌邊舞,風趣活躍。由於祁陽小調有其獨特風格,1982年的《中國百科全書》已將它列為全國的一個曲種。
祁陽小調祁陽小調

傳統曲目

"唱不過祁陽"。全縣13個區(鎮)都有祁陽小調的傳播。其中城關、文明鋪、黎家坪、羊角壙、潘家埠、蕭家村、觀音灘等幾個區(鎮)更為普遍。祁陽小調的曲牌豐富,大約有300來個。流傳較廣的有《四季花天》、《十月花開》、《三杯酒》、《討學錢》、《摘菜苔》、《送金花》、《走場調》、《五更留郎》、《鬧五更》等曲調。

藝術特色

句子結構

祁陽小調的唱詞屬民形體,句子結構形式有:一種為正規句子,七字為一句,四句為一段,也有五了一句,四句一段的;另一種為不正規句子,由長短句組成,唱詞靈活,自由,多用口頭語。但不管是哪種結構,它們的節奏都是很分明的。

曲調結構

曲調結構形式,多數為一段體。它由上下兩個樂句為一段,或由四個樂句為一段構成。其中有有唱不說的,也有由唱與韻白相結合的,還有似自由小快板式進行的,也有個別的由A、B兩段體構成的。

演唱形式

祁陽小調的演唱形式,小型靈活,一般為一個人唱、一個人拉琴伴奏,動作不大,主要靠面部表情;也有由男女二人邊唱邊舞、風趣活躍。解放以後,演唱中出現了表演唱、小組唱、脫曲表演等到形式。
“祁陽小調”在表演的人數和表演的形式上,不同時期,變化很大,由早期一人演唱,發展到如今的二人或多人演唱。早期演唱人數少,且比較單一,完全由一個男性來完成。由一男演唱男、女兩個聲部,扮男、女不同角色。演唱中,演員的聲音時高、時低,用聲音高、低與真假的變化來塑造男、女不同角色。演唱“祁陽小調”的藝人,表演能力都很強,表情十分豐富,塑造形象逼真,幽默詼諧,擅長搞笑。

伴奏樂器

伴奏樂器以弦樂為主,如二吸、月琴、三弦、揚琴、琵琶、紙胡等到,也有加入嗩吶、竹笛和適當的打擊樂器;演唱時,演員常以手持小瓷碟子、盅子或調羹等道具,伴隨著樂曲的節奏,邊唱邊擊,配合表演,很有特色。

傳承意義

它與祁劇、京劇這種大劇種相比,祁陽小調的發展歷史稍顯平凡,表演體系也不如祁劇那樣完備。但其價值並不小。“祁陽小調”的狀況,與我國許多地方的民間音樂一樣,處於衰退和瀕臨失傳的狀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