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坪縣誌

磚坪縣誌

《磚坪縣誌》,清朝初年,清軍在今陝西嵐皋縣設定汛地,因為在高立汛地建房時,於土坪內挖出了許多漢磚,便取名為“磚坪”。屬興安州管轄。乾隆四十七年(1782),磚坪汛歸安康縣管轄。嘉慶初年(1796)升為磚坪營,道光二年(1822)年升為磚坪廳。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府、州、廳制,省以下改設道、縣兩級,於是磚坪廳遂改為磚坪縣。民國六年五月二十六日,經國務總理伍廷芳,內務總長范源濂批准,磚坪縣更名為嵐皋縣。

《磚坪縣誌》分《磚坪地理志》、《磚坪人物誌》兩個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磚坪縣誌》
  • 成書時間:民國
地理志節選,人物誌節選,孫賜俸,韓龍,王英,祝塏,

地理志節選

磚坪,《禹貢》梁州域也。商、周時為庸國。春秋文公十六年,並於楚;戰國秦惠王取楚,漢中六百里,此地與焉。迄始皇列為縣,曰:西城,屬漢中郡。漢隸益州,王莽易名新城。東漢建安二十年,置為西城郡。魏改郡魏興,西城附郭隸荊州;晉因之。劉宋改隸梁州,梁改南梁州,魏興郡、西城隸之。西魏王雄平魏興,因其地產金,尋更名金州。後周置安康郡。天和四年,西城並吉安,入金州治。隋初,復置西城郡,隸梁州。義寧二年仍以縣名。唐武德元年,仍改為金州,領西城,隸山南東道;逮天寶、乾元間,兩更郡名,曰安康、曰漢陰,後復更名金州。自五代以迄兩宋,數百年中,迭更六朝,而金州、西城之名罔替。惟元經兵燹後,廢西城縣,乃降為散州,仍秦治,屬漢中。明萬曆十一年易興安州,二十四年改為直隸州。國朝乾隆四十八年復升為府。安康首縣,其地盡歸管轄。縣境遼闊,因設縣丞一員,駐西南磚坪,專司緝捕。磚坪之設官,自此始。嘉慶季年,秦、楚、蜀大吏會奏:以三省邊疆,山深林密,為盜賊藪,請移鳳翔通判於此,靖邊扶民。制曰:可。道光二年改設廳治,屬興安府。
磚坪縣誌

人物誌節選

孫賜俸

(?~1797)
又作孫士鳳、孫老五。陝西磚坪滔河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三月,由陝西白蓮教首蕭貴介紹加入白蓮教,為之抄寫經卷,並發展韓龍、陳顯名、王登科為徒。五十九年(1794)七月,蕭貴領導的白蓮教被清王朝鎮壓後,他與韓龍等南入四川,活動於陝、川、楚三省結合部。孫賜俸在四川東鄉發展王三槐等人為白蓮教徒;又在太平縣一帶結燈拜會,先後發展水鼓壩何如貴,白沙河王國賢、唐大信、唐克斗、郭大明,石塘壩周吉太、張明高、龔建,七里砭龍紹周、徐萬富、王金柱等人入教,被眾推為主教,為太平黃號教軍首領,宣傳教義,製造器械,發動起義。清嘉慶元年(1796),孫賜俸同紫陽縣胡知和、廖明萬、李久萬領導五朵雲起義。九月二十三,孫賜俸率五朵雲等股教軍,攻打城口南津關,殺鄉勇蔣國聘、蔡貴等48人,教軍亦戰死746人,被俘47人。二十四,教軍復攻清軍營,又戰死數十人。十二月初一,孫賜俸與龍紹周、徐萬富、龔建、唐大信、王國賢、何如貴等,在水鼓壩起義,會於南津關,據險設隘,防禦清軍。孫賜俸在川東白蓮教中輩份最高,被尊為老師父,即使象達州起義早的徐添德等也無不拱手聽令。陝西興安,四川達州、巴州,湖北來鳳等地,都有他傳教足跡和眾多徒弟,為陝、川、鄂三省傳教首領。嘉慶二年(1797)六月,在達州精忠寺磨子壩山溝,與清軍德楞泰率領的圖魯侍衛交戰中被俘殺害。卒年約五十一、二歲。
磚坪縣誌

韓龍


又作韓隴,生卒不詳,磚坪滔河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由孫賜俸介紹參加蕭貴領導的磚坪白蓮教組織,曾發展範文琮、張百萬、李宗武、王德潮為徒。五十九年(1794)七月,磚坪白蓮教事泄,韓龍等受清王朝通緝。他南走四川,先後在太平縣、湖北來鳳等地繼續傳教,組織起義,被尊為老教首。後在四川被捕遇害。

王英

(1760~1861)
字玉魁,出生於四川省雲陽縣鳳凰山磁莊鹽場工人家庭。8歲就讀私塾。13歲作雲陽鹽場童雜工。14歲僑居平利縣。性剛直,少以俠義稱著。21歲與平利秀才劉文炳侄女結秦晉之好。劉氏幼失恃怙,由劉文炳撫養成人,婚後生王興國、王興麒、王興麟、王興隆、王興邦五子,教子成材。清嘉慶二年(1797),川、陝白蓮教軍活動於平利一帶,王英以義民首領帶鄉勇殺害教軍多人,授把總。平利知縣將王家眷接入秋山定居,賜以房屋、土地、牲畜、家具等。三年(1798),統領鄉勇4,300人,赴陝西巡撫行營聽調,於大峪口殺害白蓮教軍500餘人,搶獲器械200餘件,加千總。四年(1799),調回南山,繼續圍剿白蓮教軍。六月,破白蓮教軍於平利縣金家山。八月,破白蓮教於洵陽鶯咀山。九月初六,破白蓮教於平利白土關。十六,復破白蓮教於散子坪。十一月,破白蓮教於安康縣狀元河,殺害數百人,賞戴藍翎。五年(1800),白蓮教首樊人傑、王國賢活動於平利龍王廟、長安鎮等處,依山樹棚,據險抗清,使清軍未敢冒然進攻。獨王英單身陷陣,直撲山樑,樊人傑等敗走。愛新覺羅顒琰(清嘉慶仁宗皇帝)聞捷,諭曰:“千總王英,首先摸上山粱,詢屬出力,即以應升之缺升用”。六年(1801),王英追殺白蓮教軍於天池嶺,遇教軍伏擊,傷其右腕,血淋淋下。然猶裹傷口力戰,攻入重圍。時清兵至,王英又殺回,遂獲全勝,受經略大臣額勒登保嘉獎。七年(1802),搜剿白蓮教餘部於平利縣襄河老林,旋又擒教軍先鋒吳遠明於大寧滴水岩。九年(1804),在川、陝交界處殺獲教軍無數;後在八仙河追剿教軍餘部受挫,革職留營,經成都將軍德愣泰奏請復出,於十年(1805)補延綏鎮標中營守備。十三年(1808)二月,署延綏城守營都司,十一月調補磚坪都司。道光七年(1827),家眷由化鯉墟營盤梁遷落金坪。鹹豐十一年(1861)元月初五病死。葬於營盤梁。子王興鵬,武舉,官至巴里坤游擊,署洮岷協副將。孫王隆道,同治十三年(1874)進士,任廣西永福、容縣知縣。王英是清廷鎮壓白蓮教起義得力幫凶,並立下汗馬功勞,但僅賞封都司,深感不得重用。臨死時,留下:“子孫世世習文,勿作武將”遺訓。
磚坪縣誌

祝塏

(1827~1876)
本名祝隆賢,字幼荻(又字定庵)、號爽亭,印塏,祖藉湖北武昌。清道光七年(1827)十月二十七出生於磚坪廳城。祝塏父祝應華有五子:長子祝隆金,位元組臣、印鋮,孝友成性,父卒後,教弟楠、濂、炳、塏,延師教讀,封朝議大夫;次子祝隆玉,字鹽田,號梓鄰,印楠,以附生報捐知縣,分發河南補用,欽加鹽提舉,代理河南滑縣事;三子祝隆德,字子峻,號小溪,印濂,授四川蓬溪知縣,欽加同知;四子祝隆儀,字子威,號星如,印炳,以附生報捐知縣,分發山西補用,欽加同知,授繁峙縣知縣;祝塏為五子。塏妻楊氏,隨侍母至塏任所,母於舟中染病,左臂剜肉和藥進母,飲後愈,被勒封為夫人。妻袁氏,勒封夫人。祝塏自幼聰明過人,譽為神童。7歲作詩文,9歲府試榜首,入縣學就讀。11歲學業優異獲獎勵。道光二十三年(1843),鄉試第20名舉人。二十七年(1847),會試第97名進士,分發河南內鄉知縣,後調太康知縣。二十九年(1849)、清鹹豐元年(1851),任河南考試官。任職期間,遵循法度,明辨是非,有“父母官”之譽。鹹豐初年,權充柘城縣令,與當地名士講學會文,頗得人望。三年(1853)五月,太平軍北上,攻克歸德府,柘城逃徙一空。社會名士,器重塏品德,不忍不辭而別,前去看望。見他身穿朝服獨坐空堂,被感動得流下眼淚。塏見眾人之心可利用,便辦團練,御太平軍於柘城外。五年(1855),因軍功保舉,賞戴花翎,補授新鄉知縣。九年(1859),調任光州知府。十年(1860),署歸德知府,以軍功加道銜。十一年(1861)九月,由軍保舉以道員用,欽加鹽運司銜。冬,任大順、廣道備道,欽差大臣督辦直東豫三省軍務事宜。同治元年(1862),佑邸駐河南商丘一帶,知塏善結民心,辦事多有借重。塏辦事率直激進,人以流言蜚語中傷,迨至戰事稍緩,訴訟輒起,被解職待處理。旋經澄清是非,誣告者反坐。適遇太平軍進攻甚激,欽差大臣被阻,死於陣前。朝廷命塏代職,併兼欽差大臣事宜。第二年收復廣平、邯鄲名城。後又以在商丘、徐州一帶徵糧不力革職。經相國張可青、制軍劉蔭渠、制府曾文正先後向朝廷保奏,才以道員另補。五年(1866),左宗棠任陝甘兩省總督,鎮壓西北回民起義,祝塏隨軍任用。戰事平息後,十三年(1874),欽加二品頂戴,署天津長蘆鹽運使。後因母親年邁,塏告假到河北探親,對母致孝,侍母左右,年雖五十,依依如孺子。祝塏自幼天賦聰明,博學深淵。雖一生戎馬倥傯,但學而不倦,著有《體微齋日記》、《爽亭齋易說》、《語錄》等書。光緒二年(1876)十一月二十,病逝,葬於磚坪廳藺河漫坡。“文化大革命”中,祝塏墳被紅衛兵掘墓開棺,有黃金、水晶石眼鏡等殉葬品。有關祝塏傳說,已被人蒐集整理成民間故事。
磚坪縣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