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清紫筍茶

碩清紫筍茶

碩清紫筍茶是浙江省長興縣地方特產之一。系茶樹無性系品種之一。從貴州叢茶的實生後代中單株選育而成,以嫩葉色澤微紫、背卷、狀似筍殼而得名。 屬灌木型、中葉類、中生種。植株樹姿半開張,分枝密度中等。葉姿上斜,葉片呈橢圓形,葉尖較鈍,葉面隆起,葉身平而背,葉色綠,富光澤,葉肉較厚,葉質較軟,側脈明顯,鋸齒細勻,葉緣波狀。芽葉肥壯,茸毛較多,育芽力強,發芽密度中等,持嫩性強,開花結實力一般,扦插成活率一般。抗逆性較強,適制炒青綠茶和紅茶,宜在長江以南的綠茶和紅茶區推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碩清紫筍茶
  • 特產:浙江省長興縣地方特產之一
  • 顧渚山海拔:355米
  • 面積:約2平方公里
茶葉簡介,名稱由來,入貢歷史,發展,

茶葉簡介

紫筍茶產區在水口鄉顧渚山及其附近山區。顧渚山位於縣城西北17公里,海拔355米,面積約2平方公里,夾於兩岕之間(北有懸臼岕,南有斫射岕),西北靠大山,東臨太湖,小氣候條件好,坡地在山陰處,土層厚,土質(種茶葉地)為黃泥沙土和香灰土,有機質含量最高為6%一7%,但平均在2%~3%之間。唐湖州刺史張文規稱:“茶生其間,尤為絕品”。陸羽、陸龜蒙先後置茶園於此。顧渚山周圍的桑孺塢(今敘午岕)、白薴山、懸腳嶺為紫筍茶的主要產區。其次是鳳亭山、伏翼澗、飛雲寺、曲水寺、青峴嶺、啄木嶺。裴文《茶錄》:“顧渚、蘄陽、蒙山最上,其次壽州,陽羨。”李肇國史補:“蒙頂第一,顧渚第二,宜興第三。”《讀書後志》云:“陸羽與朱放輩論,在浙西以顧渚第一。”.

名稱由來

紫筍一名,源於唐代陸羽《茶經》:“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紫筍茶入貢,始於唐大曆五年(770年)。宋嘉泰《吳興志》載:“顧渚與宜興接,唐代宗(762~779)以其(宜興)歲造數多,遂命長興均貢。自大曆五年,始分山析造,歲有客額,鬻有禁令,諸鄉茶芽置焙於顧渚,以刺史主之,觀察使總之。”《新唐書·地理志》:“湖州吳興郡土貢……紫筍茶、金沙泉。”

入貢歷史

紫筍茶入貢時,名“急程茶”,限清明到京,專供皇帝祭祀宗廟,宴飲大臣。湖州刺史張文規有詩:“鳳輦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御簾開,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李郢詩:“十日王程路四千,到間須及清明宴。”其餘貢茶,也要水陸並進,限四月到京。湖州刺史袁高作《茶山詩》備述貢茶乃擾民之害。唐貞元八年(792),刺史於碩貽書毗陵(常州),請各緩數日.開成三年(838),刺史楊漢公表奏,請將舊日限延遲三五日。是年,刺史裴充,因貢不如法,被罷官。
紫筍茶始貢五百串,至建中二年(781)進三千六百串;會昌中(841~846)增至一萬八千四百斤。其時,每年在立春後四十五日,湖、常兩州刺史在宜、長兩縣交界的懸腳嶺“境會亭”相聚。為此,蘇州刺史白居易,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陽羨歡宴,寄詩曰:“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青娥對舞應爭妙,紫筍齊賞各斗新。……”至今,顧渚山仍保留著湖州刺史袁高、於碩、楊漢公、張文規、杜牧等修貢茶時銘刻的摩崖石刻。顧渚山麓建有貢茶院、清風樓、木瓜堂,和忘歸、枕流、息躬諸亭。貞元十六年(801),湖州刺史李詞重修貢茶院三十間(今遺址尚在),置茶碓、烘焙百餘所,工匠千餘人,引金沙泉,烹蒸滌濯,非此不能制,採茶時役工多至三萬人。
宋初貢茶罷。元改貢茶院為磨茶院,元末貢茶二千斤,續增芽茶九十斤;明進芽茶三百斤,洪武八年(1375)革罷,僅貢芽茶二斤,永樂二年(1404)增加到三十斤。清順治二年(1645),知縣豁役免解。其後一代名茶漸次失傳。

發展

1978年後,政府號召農民發展多種經營。1979年4月中旬,縣土特產公司和農業局組織茶葉技術員經反覆試製,首批紫筍茶在顧渚大隊茶廠試製成功。用金沙泉沖泡,湯色清朗,蘭香撲鼻,啜之甘冽,名列省內前茅。1982年,參加全國名茶評比,名列第三。1983年,縣人民政府撥款,在顧渚山下、金沙泉側重拓金沙泉,再建忘歸亭。1985年,紫筍茶榮獲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證書和獎盃。是年夏季日本民間茶道一行13人,至顧渚山考察唐代陸羽蹤跡。1986年,紫筍茶再次榮獲全國名茶稱號。同年,長興被列為全國名茶生產基地之一、全縣紫筍茶基地擴大到1500多畝,年產量達600公斤。1987年,在開發農業中新發展名茶基地578畝。
1977年,長潮鄉長中村九位農民靠九把鋤頭,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茅草棚,開山種茶,創辦張嶺茶場。至1987年茶園發展到500多畝,其中採摘面積達300畝,產品按紫筍茶的要求製作,產量達500公斤,新建有茶廠、工房20間。1981年到1984年,張嶺紫筍茶被評為省級優質名茶,1985年,列入全國名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