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菌

硫磺菌

硫磺菌又名硫磺多孔菌、硫色多孔菌,是菌類的一種。初期瘤狀,似腦髓狀,菌蓋覆瓦狀排列,肉質多汗乾後輕而脆。菌蓋寬8-30cm,厚1-2cm,表面硫磺色至鮮橙色,有細絨或無,有皺紋,無環帶,邊緣薄而銳,波浪狀至瓣裂。菌肉白色或淺黃色,管孔而硫磺色,乾後褪色,孔口多角形,平均每毫米3-4個。孢子卵形,近球形,光滑、無色、4.5-7×4-5μm,此菌的重要特徵是子實體瓦狀排列,硫磺色。幼時可食用,味道較好,也可藥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硫磺菌
  • 拉丁學名:Laetiporus sulphureus (Fr.) Murrill
  • 別稱:硫磺多孔菌、硫色多孔菌、硫色絢孔菌
  • 二名法:Laetiporus sulphureus
  • :真菌界
  • :擔子菌門
  • :傘菌綱
  • :多孔菌目(或非褶菌目)
  • :革蓋菌科
  • :硫磺菌屬,也稱絢孔菌屬
  • 分布區域: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河南
簡介,形態特徵,生態習性,分布範圍,經濟用途,

簡介

硫磺菌(Laetiporus sulphureus(Fr.) Murrill),又稱硫磺多孔菌、硫色多孔菌,為擔子菌門(Basi di omycot a)、擔子菌綱(Basidi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 yporaceae)、硫磺菌屬(Laet i pont s)真菌。該菌子實體單生或覆瓦狀生於柳樹、板栗等闊葉樹幹或樹枝上。子實體肥厚,幼時可食,味道較好。其子實體也可入藥,性溫,味甘,能調節肌體、增進健康、抵抗疾病,對人體可起重要的調節作用。且有擾癌功效,是一種有重要利用價值的食用兼藥用菌。

形態特徵

子實體大型。初期瘤狀,似腦髓狀,菌蓋覆瓦狀排列,肉質多汗乾後輕而脆。菌蓋寬8-30cm,厚1-2cm,表面硫磺色至鮮橙色,有細絨或無,有皺紋,無環帶,邊緣薄而銳,波浪狀至瓣裂。菌肉白色或淺黃色,管孔而硫磺色,乾後褪色,孔口多角形,平均每毫米3-4個。孢子卵形,近球形,光滑、無色、4.5-7×4-5μm,此菌的重要特徵是子實體瓦狀排列,硫磺色。
硫磺菌

生態習性

生於柳、雲杉等活立木樹幹、枯立木上。此菌在豫南及湖北北部多見於闊葉林內。林內鬱閉度較大。達90%以上。生於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茅栗(Castanea seguinii )等樹種的活立木樹幹或樹枝上。子實體單生或從生樹幹上部或較粗的樹枝分枝處,距地面4m一15 m。
硫磺菌

分布範圍

該菌在我國分布較廣,主要分布於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河南、福建、台灣、雲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西藏、新疆等。

經濟用途

幼時可食用,味道較好。藥用,性溫,味甘,能調節肌體,增進健康、抵抗疾病,對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抑制率分別為80%和90%。治療乳腺癌前列腺癌的輔助藥物,此菌產生齒孔菌酸(eburicoic acid) 可用於合成甾體藥物。另外還產生甜菜鹼(betaine)、胡蘆巴鹼(trigionelline)和(γ-hutyro-betarine)等生物鹼。引起木材褐色塊狀腐朽。常生長在香菇段木上,被 視為“雜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