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牛廟鄉

石牛廟鄉

石牛廟鄉下轄燈塔、東風、三鳳、紅陵、石印、風華、新田、紅聯、開封、西河、三溪、保山、桅桿、荊靈14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薯,兼養豬、蠶、家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牛廟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四川省鹽亭縣
  • 面積:62.16平方千米 
  • 人口:10380人(2017) 
基本概況,石牛廟鄉人口數據,經濟發展,地理位置,

基本概況

鹽亭縣轄鄉。1951年建石牛鄉,1958年改石牛公社,1981年更名石牛廟公社,1984年設石牛廟鄉。距縣城26公里。有公路通縣城。
石牛廟鄉山青水秀,人傑地靈,是經史家、文學家蒙文通老先生故里,也是鹽亭縣唯一紅軍曾經戰鬥過並成立蘇維埃紅色政權的地方。
鄉址地處鹽亭縣城以北42公里的鹽(亭)、南(部)、梓(潼)三縣交界處。東經105º11´,北緯31º25´,東靠南部丘埡,南連富驛、馮河、黑坪,西鄰茶亭,北接南部桐枰、梓潼大興。鄉場興建於明代,位於金鼎山上,因金鼎山上有一巨石很象一頭臥眠於此的神牛,附近民眾燒香祭奠很是靈驗,因此修建廟宇保護神牛,並定於農曆三月初八日為廟會,逐漸發展為場鎮而取名為石牛廟。
1935年4月,紅四方面一小分隊軍進駐石牛廟,組建村蘇維埃政權,解放後1950年建鄉,屬原十區大坪管轄,1958年建石牛人民公社,1962年在大坪劃歸南部縣後歸九區黑坪管轄,鄉址位於金鼎山上,1969年遷址於地勢平坦的金鼎山下。1984年由石牛公社建制為石牛鄉,後因與梓潼縣石牛鄉同名,於1985更名為石牛廟鄉。1992年9月撤區並鄉建制,將原水灌鄉併入,由原來的8個行政村、78個社,增加為14個行政村,122個社;2002年又將開封村、西河村合併為1個行政村,取名西河村,2011年將東風村5組及燈塔村1、3、8、9、10組和場鎮居民組建文通社區。
全鄉屬深丘淺山紅層山區,平均海拔613米,最高峰板廟子山達780米,土質以粘性沙壤土為主,鄉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交錯,河流多數由北而南。幅員面積62.96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55.5%,人均耕地1.28畝。農業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水稻、紅苕、大豆、海椒、花生、油菜、蔬菜、藥材等,水果有梨、桃、蘋果、柑橘、柚、核桃等。養殖以生豬、山羊、牛、雞、鴨、鵝、兔、魚為主。
鄉境內有漢、回、藏、羌等4個民族,總人口10380人(2017)。特色產品“ 天府肉羊”遠銷江浙,“文通核桃”暢銷全國,“俊秀”手工掛麵香飄省內外,全鄉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和諧發展。

石牛廟鄉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4640

7688

6952
家庭戶戶數
4273
家庭戶總人口(總)
14640
家庭戶男
7688
家庭戶女
6952
0-14歲(總)
2834
0-14歲男
1463
0-14歲女
1371
15-64歲(總)
10584
15-64歲男
5686
15-64歲女
4898
65歲及以上(總)
1222
65歲及以上男
539
65歲及以上女
68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4289
總人口10380人(2017)。

經濟發展

石牛廟鄉3個村中已有10個村召開了民眾會議,三鳳、桅桿兩個村民眾民主推選了扶貧新建設的監督員,議定了民眾投勞結算辦法。紅陵、燈塔等6個村民眾表決通過了新建45公里碎石路的決議,並制定了專項的籌資方案,有力地激發了農民民眾投身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完善目標考核制度上下功夫,改有目標。一年之計在於春,在3月20日,鄉黨委出台了2006年目標考核細則。新細則中大幅度增加了培植骨幹產業、培育專重大戶、基層組織建設、扶貧攻堅、治安聯防的考核分值,讓村“兩委”改有目標,行有動力,自覺按照新農村建設要求加強對工作觀念、發展理念、工作方法等問題的整改。17名村幹部與致富能手攀上“富親”, 12名村幹部主動拜師學習種養技術,著力提高帶頭致富和帶領民眾致富的能力, 9個村將各種制度草案發放給黨員民眾,廣泛徵求意見,切實整改班子存在的突出問題。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