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梓(馬鞭草科石梓屬植物)

石梓(馬鞭草科石梓屬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梓(學名:Gmelina chinensis Benth.)是馬鞭草科、石梓屬喬木,高可達12米,樹皮暗灰色粗糙,小枝粗壯,葉片對生,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表面無毛,背面灰白色,葉柄具縱溝。聚傘花序組成頂生的圓錐花序,總花梗被毛;花萼鐘狀,花冠漏斗狀,白色稍帶粉紅色,裂片廣卵形,花絲扁平,子房倒卵形,花柱上部具稀疏腺毛,下部無毛,核果倒卵形,4-5月開花,8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建、廣東、廣西、貴州。生於海拔500-1200米的山坡林中。

該種可作造船、建築、家具等用,也可做綠化樹種和藥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高4-12米,樹皮粗糙,暗灰色;小枝粗壯,幼時被黃褐色絨毛,以後脫落近於無毛。
葉對生,厚紙質或紙質,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15厘米,寬3-7-(9)厘米,全緣,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表面無毛,背面灰白色,被微柔毛和腺點,基生脈三出,側脈3-5對,在背面隆起;葉柄長2-5.5厘米,具縱溝。
聚傘花序組成頂生的圓錐花序,總花梗長5-10厘米,被毛;花萼鐘狀,長0.5-1.2厘米,外面被毛和密生灰白色腺點及黑色盤狀腺點,內面無毛,僅疏生腺點,平截或具4個小尖頭;花冠漏斗狀,白色稍帶粉紅色,長3-3.5厘米,頂端通常4裂,有時5裂,裂片廣卵形,近於等大;雄蕊4,二強,花絲扁平,被稀疏腺毛;子房倒卵形,上部密被灰白色絨毛,下半部光滑無毛;花柱上部具稀疏腺毛,下部無毛,柱頭不等長2裂。
核果倒卵形,長約2.2厘米。花期4-5月,果期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1200米的山坡林中。北緯23°以南為石梓適生地區,年均溫20.5-24.5℃,極端低溫-1.5℃,年降雨量1200-2000毫米,年平均風速<2.5米/s。適宜立地為地形開闊,陽光充足,土壤疏鬆,表土層含有機質>2%,全氮>0.1%,速效磷土>0.25米克/100克,pH4.5-6.9,土壤含水率10%-24%。
雲南石梓雲南石梓

分布範圍

石梓原產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緬甸等國。中國雲南省南部也有天然分布,引種在廣州以南、海南、台灣等省。分布於中國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模式標本采自香港。

繁殖方法

種子催芽:經浸漚和浸曬處理的,播種後7天發芽,發芽率為84%和81%,不處理的,播種後17天發芽,發芽率72%,在室內用溫箱38-40℃濕沙覆蓋的經4天發芽,發芽率53%,從而糾正了過去誤認為室內不發芽是缺光之故。
播種季節與氣候有關。海南省全年均可播種,南亞熱帶地區應避開低溫時期,因低溫種於發芽困難,幼苗易受寒害,播種適期為5-9月。海南省在8-9月造林,培育切乾苗宜在2-3月播種,容器苗宜在5-6月播種。南亞熱帶在春雨期間造林,培育切乾苗宜在6-7月播種,客器苗宜在9月播種。育苗宜選沙質壤土,撒播芽苗移植。經催芽的種子均勻平鋪在苗床上,用木板將種子壓入土中,然後覆一層薄火燒土,忌蓋草。
第一對真葉展開時,按株行距25厘米x30厘米移植。根據大、中、小子葉芽苗移植試驗,分別分床的苗木生長至兩個月後差異甚小,三種芽苗移植均可達到。

栽培技術

造林地選擇:在褐色磚紅壤選擇飛機草、次生林、刺灌叢、低佳草地四個類型,大青山赤紅壤一杉木林類型選坡上和坡下兩種立地進行造林。
海南石梓海南石梓
整地施肥:採用兩種規格的穴狀整地:60厘米x60厘米x50厘米,40厘米X40厘米X40厘米。增加磷酸鈣o.25千克/穴。
造林密度:石梓抗風性能差,株行距以2米x3米為基礎,3米x3米、3米x4米。
造林方法:選1.5年生低切千苗、1年生裸根全苗、4個月容器苗,同坡面造林。

主要價值

石梓植物花大而美麗,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石梓石梓
石梓的根、葉、花、果實、乾皮等作為哈尼、傣、黎、彝等多個民族的民族藥予套用,廣泛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最早記載藥用價值的是根據第二次中國中草藥資源普查成果而編撰的地方性本草著作《西昌中草藥》,記載根具有健胃消食、理氣鎮痛、化痞截瘧的作用。《中華本草》記載:【藥性】甘、微辛,苦。微溫。有小毒。【功能】活血通經,去濕止痛。【主治】血瘀閉經:風濕痹痛。【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克。【注意】孕婦忌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