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四箴

石四箴

石四箴(1940.04~),第八屆台盟上海市委員會主任委員(任期1999.08~2002.05)。女,漢族,台灣台南人,博士,中共黨員,台盟盟員。同濟大學兒童口腔醫學研究所所長,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四箴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台灣台南人
  • 職業:同濟大學兒童口腔醫學研究所所長
人生經歷,社會貢獻,個人榮譽,故鄉情懷,獲得榮譽,人物評價,

人生經歷

1956年畢業於江蘇師範學院附屬女子學校,1956至1961年,在上海第二醫學院口腔醫學系學習,畢業後留校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科主任,1986年起任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和碩士研究生導師,1987年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副院長兼兒童口腔醫學教研室主任,1994年3月轉入上海鐵道醫學院口腔醫學系(現同濟大學口腔醫學院)任主任,1995年任上海鐵道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附屬口腔醫院院長。1989年破格晉升為主任醫師,次年轉任教授。1993年任博士研究生導師。2000年4月起任同濟大學兒童口腔醫學院院長兼兒童口腔醫學研究所所長。2002年7月起任同濟大學口腔醫學院名譽院長並繼續擔任兒童口腔醫學研究所所長。
1996年10月加入台灣民主自治同盟,197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第六、七屆台盟中央委員、常委,第八屆台盟上海市委委員、副主委、主委。全國政協第九屆委員、第十屆常委,上海市政協第八屆委員,第九(2001年2月起)、十屆委員、常委、副主席,上海市第十一屆人大代表、常委。上海市台灣同胞聯誼會第四、五屆副會長。中華口腔醫學會兒童口腔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亞洲小兒齒科學會會長。

社會貢獻

她在國內外專業雜誌上發表的論文百餘篇,主編或參編的著作十多本,她在兒童齲齒防治的系列措施及牙列生長發育等方面的研究尤為突出,有關乳牙齲病、乳牙畸形牙、乳牙列及齲病敏感度等方面研究的結果填補了我國在該專業的不少空白。
兒童乳牙齲病以6歲為例,患病率可達90 %左右,兒童總體患齲率在50%以上,每年患各種乳牙病的兒童人數上億,相當於日本國的總人口。兒童口腔醫學的發展直接關係到我國人口的質量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石四箴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責任感。這些年來,她瞄準國際兒童口腔醫學的發展軌道,不斷的探索,尋找符合中國國情的兒童口腔醫學發展的路子。
她不辭辛勞地曾對萬名兒童進行乳牙齲病、畸形牙和牙列生長發育等調查.首次獲得了我國兒童乳牙患齲率合和不少的數據,為我國的兒童口腔醫學增添了不少基礎資料。
她利用自己積累的國內外各方面關係,自籌資金和設備於1994年在上海醫科大學幼稚園建立了兒童口腔保健基地。並定期對市內四所幼稚園的1600名兒童進行口腔檢查,跟蹤時代與社會發展給兒童口腔發育所帶來的影響和變化,在此基礎上發展,創立了我國目前唯一的一所兒童口腔醫學研究所。她籌獲500百多萬儀器設備和大量外文書籍,促成了研究所和學院閱覽室的建立。其先進的儀器設備、嚴謹的管理和深厚的學術造詣,使研究所成為專業醫生與研究生的培養基地,同時也吸引了已開發國家的同行主動前來要求合作研究。2003年她在同濟大學和各方面的支持下,在兒童口腔醫學研究所的基礎上,建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兒童口腔醫學臨床中心,其設備可稱是國內領先、國際一流,如數位化口腔頜面部CT機是目前國內僅有的2台中的一台,為同行所羨慕。
她所負責的學科被列入省部級重點學科和醫學領先專業,作為學科帶頭人,承擔了極為繁重的科研與教學任務,光研究生就有20多名,教學工作量可想而知,同時她又設計規劃了學科的發展建設,會同各方面的力量設計創建了專科診室、保健室、研究中心和技工中心四位一體的兒童口腔醫學發展基地的模式,成為國內第一。她還十分重視隊伍的建設,在平時的教學科研中,放手讓年輕同志乾,並利用自己的關係,送在讀研究生和青年醫生出國培訓,僅2000—2003年上半年就達10人次。當她看著一名青年醫師順利地掌握日、英兩門外文的翻譯,臉上露出了會心的笑容。
她以自己的學術造詣和開拓精神,贏得了同行的尊敬與佩服,被推舉為全國高校規劃教材主編和上海市研究生教材主編、中國口腔科學、衛生部指定診療指南和技術操作規範的分主編等。由於在編撰過程中吸收了國外先進教材的優點,又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以及自己數十年的研究成果,增強了理論與實踐的聯繫。她主編的國內第一本兒童口腔醫學教材填補了我國口腔醫學教材中的空白,獲有省部級的優秀教材獎。
石四箴領銜的兩個項目被認可為國家繼續教育項目,至今全國各地已有百餘位醫師前來參加過學習進修。

個人榮譽

石四箴,20世紀80年代初被日本同行譽為“中國小兒齒科星”者,今天已被公認為“亞洲小兒齒科的權威”。90年代初,她被推舉為國際牙醫師學院院士,2001年被推選為第二屆亞洲小兒齒科學會會長,多年來一直擔任日本東京齒科大學的客座教授和松本齒科大學的名譽教授;參與和主持了多次國際大型學術會議,或擔任執行主席或作特別演講,世界著名的東京齒科大學授予她為學會名譽會員,而在該大學百餘年的歷史上總共只授予十餘位外國傑出學者以此殊榮,石四箴是其中唯一的一名中國學者。石四箴1961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學院,由於歷史與時代的原因,她身為博士生導師,卻無博士學位,具有近百年歷史的九州齒科大學,仰慕於石四箴的學術造詣和突出成就,執意請石四箴補上這一空白。盛情之下,石四箴藉此機會作出了一項國內領先的實驗設計,取得了滿意的成果,論文在國外學會和雜誌上發表,由此校長親自授予她博士學位。

故鄉情懷

如何連曉語,只是說故鄉
她在國內外專業雜誌上發表的論文百餘篇,主編或參編的著作十多本;她已被公認為"亞洲小兒齒科的權威",在乳牙齲病、乳牙畸形牙、乳牙列及齲病敏感度等方面研究的結果填補了我國該專業的不少空白。
然而,這次最讓她津津樂道的卻並非是其事業上的輝煌,而是她的故鄉,一個承載了幾代人情感的美麗地方,寶島台灣。
她就是台盟上海市委原主委,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同濟大學兒童口腔醫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石四箴。
石四箴:
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台盟上海市委原主委,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同濟大學兒童口腔醫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在兩岸的口腔醫學界提及石四箴,幾乎是無人不曉,尤其是近50年間的上海兒童中,很多都和她打過交道。在孩子們眼中,石醫師是位和藹可親的白衣天使。
懷念蘿蔔糕

石四箴很熱愛自己的職業,“能利用自己的專長為可愛的孩子們解決牙齒的病痛,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很滿足。”她說,對每個人來說,童年都是最珍貴美好的時光。
而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容又總能勾起她的兒時回憶。“新中國成立時,我才9歲,讀國小。”優裕的家庭環境與父母的千般憐愛使石四箴的童年無憂無慮。“我唯一的遺憾就是只能和外公、外婆撒嬌,從未見過阿公、阿嬤(即爺爺、奶奶),只能望著他們微笑的照片,不能向居住在台南的爺爺奶奶撒嬌。
她說,她從小就知道自己有點“特殊”,因為她對父系的親人都是通過相片認識的,有關他們的故事也是通過父母的零星敘述而知。
石四箴的父親很愛國、思想很進步,日本留學結束後,便懷揣著報效祖國的理想抱負來到上海發展。父親之所以來上海,聽母親說,主要是因為他不願意接受日本的統治,上海離台灣也不是很遠,經濟發展也非常好。
回憶起父親,石四箴眼睛紅潤,聲音哽咽著說:父親生於台南富商之家,就讀於日據時代的台南一中,是該校為數很少的台灣學生,儘管他學習成績優秀,名列前茅,但在當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常感受如“二等公民”。
石四箴說:“父親在上海,和祖籍蘇州的母親相遇、相愛。父母結婚前,爺爺還專門從台灣漂洋過海來上海提親和為他們訂婚,送上禮金並帶來了很多台灣特產,有名的台灣涼蓆、海參、魚翅等。而外婆對這門親事不太樂意。畢竟外公家的家境很好,而且當時上海比台灣先進得多,所以外婆不是很願意將母親嫁給台灣人,但外公喜歡父親的才氣、帥氣與品德,支持成全了他們的婚姻。”這些都是她母親後來告訴她的。
父親在石四箴兒時曾單獨回過一次家鄉台灣,父親回大陸所帶的美麗的蝴蝶書籤、姑姑縫製的裙子等禮物,至今仍深印在石四箴的腦海中。但此後她父親就再也沒回去過。把祖父的相片、祖父和幼年時父親的合影,分別放大,掛在客廳和臥室中,過年時在家的客廳用心行祭祖儀式,都透顯出她父親思親思鄉的深情。
談起自己兒時的台灣印象,石四箴脫口想到了三個字:“蘿蔔糕”。她記得小時候父親常常會親自做給他們吃。現在回想起來,她還能感覺到那留在嘴角的余香。“爸爸做的糕點很棒,我特別喜歡吃,後來我才知道自己愛吃的就是台灣的蘿蔔糕。”
日暮尋故里

“祖父去世時,病逝突然,加之交通和如今不能相比,父親未能趕上送別。家中至今留有的葬禮相片,一定是留在父親心中永遠的痛。父親總是以那些家族的印記和家鄉特色鮮明的東西來排解桑梓情懷,這是他用心良苦的作為。遠離養育他的故土,隔絕了和眾多親人的相聚,父親只能把這些鄉情和親情深置於心中。”石四箴為自己兒時尚不能深深理解而自責,但父親的故鄉情結、血緣所系的家族成員都促使她在隨後的歲月中,努力尋根訪祖。
石四箴的老家在台南。近年來,古稀之年的她正著手整理有關祖輩的資料。原來,她的祖籍是福建晉江,先輩們搬到台南時主要做蔗糖生意,傳到他祖父一代,儼然成了當地的名門望族。
對先輩文字資料的蒐集讓石四箴本不平靜的心情更加澎湃,她做夢都想將那些從小就見慣了的相片上的人與地一一落實,然而她只能無奈地等待。
1995年,石四箴終於等來了一個機會,不是探親,沒有太多時間,可這對於一位年近六旬依然不知祖居何處的她來說已足夠了。
首次赴台,除了期盼與興奮外,石四箴又有點憂慮,畢竟兩岸隔絕幾十年,又經歷了音訊全無的特殊年代。“雖然我知道有很多親人在台灣,卻不清楚具體在哪裡?我當時就想,如果他們都在祖屋沒遷走就好了,因為我知道台南老宅的門牌地址。”
石四箴在完成學術交流任務後,她的腦海中縈繞的始終是那個充滿誘惑的地方——台南。
幸運的是,她如願找到了自己的故鄉,去了父親從小生活和上學的地方,石四箴說這要感謝她的一位江姓友人。在她去之前江先生做了很多前期的查詢工作。因為手邊有的是日據時期的日文地名和門牌號,台灣光復後理所當然用中文更改了許多地名。
友人帶石四箴到家的時候已是傍晚時分,晚霞夕照漸趟昏暗,老屋更增添了幾分冷清。親人們都遷移它地了。暮色西沉,重回故里,石四箴百感交集。
濃濃故鄉情

之後,石四箴去台灣的次數日趨頻繁,她又通過種種關係,找到了仍居住在台南的不少親人。儘管長輩們都已過世,但與堂、表兄弟姐妹們在一起,她依然感覺其樂融融、異常溫馨。
“每次在台學術交流之餘,我都會力爭逗留一下故鄉台南。”石四箴說,她對故鄉台南也有著很深的情節。“在台南,載有我們數百年之家族史;在台南,還留有祖父、父親的故居;在台南,有父親青少年時就讀的學校;在台南,仍是血緣相連親屬的居住地。”
2008年,對石四箴來說又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在親人們的力邀下,她與她先生一起踏上了歸鄉之路,圓了表嫂他們想見姑爺的願望。親友們盛情款待,生怕怠慢了他們。“期間,我們一大家子人還集體去了老宅。”她說。
“到神農街老宅時,親人們都向我介紹老屋的點點滴滴。”正當老石家你一言我一語,濃情談論時,竟“招來了”年長的鄰居,因為他聽出了石四箴表兄弟的聲音。
鄰居與石四箴的先輩很熟,曾見過她爺爺。另一位鄰居還向她回憶起了一件有趣的事:原來他小時候還收集過石家郵自大陸被丟棄之信封上的郵票,因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她父親兄弟三人均由祖父送往香港、上海等地求學和發展,期間有很多書信聯繫。
幸福的時間畢竟短暫。如今,因為工作與年齡的原因,石四箴去台灣的次數少了,但她對故鄉的那份情卻一刻不曾減退。“親情使我留戀故鄉台南,歷史讓我仰慕台南。流連在台南,親情和鄉情使我產生許多遐想和無盡的思念。”
對於未來,石四箴說,她想帶著她的女兒回故鄉看看,感受下祖輩們的生活足跡。而她的女兒又因為總聽她念叨家鄉,甚至想在台南老屋邊上買間房子給她,讓她覺得在那裡也有個實實在在的家,感受祖輩的氣息。
圖1:石四箴夫婦在台南老家與親人合影

獲得榮譽

數十年來石四箴以她對祖國的忠誠、對人民的滿腔熱情和對祖國下一代的關心愛護,努力拚搏,為國爭光,終於為國家贏得了榮譽,爭得了“金牌”,國家和人民也給予了她諸多的榮譽,她先後獲得了全國優秀教師、全國牙防標兵、上海市三八紅旗手標兵、巾幗建功獎、優秀留學歸國人員以及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等二十多項國家和省部級、局級先進稱號與獎項,並終身享有國務院頒發的為高等教育作出特殊貢獻的津貼。
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和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石四箴作為一名生活在大陸的台胞,一種責任感油然而生——為促進兩岸關係的發展,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而努力。為此她積極參加上海台胞的各項工作和活動,擔任了兩屆上海市台灣同胞聯誼會的副會長,為上海的台胞工作盡力。數年來又結合自己的專業,推動兩岸民間交流。
她說對台工作關鍵是要做好台灣人民的工作,而要做好台灣人民的工作不是一句空話,重要的是要落到實處,要有抓手。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她以自己的學術地位與號召力聯合港台的同行,開展了滬港台在兒童口腔醫學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她3次應邀赴台進行學術交流,先後到台灣大學、台北醫學院、中山醫學院、高雄醫學院、成功大學、牙醫師工會、長庚、新人類等大小醫院訪問與演講,獲得好評,贏得島內同行的尊敬,稱她為中國人爭了光,為故鄉台灣爭了光。由此也把兩岸兒童口腔醫學的交流擺上了議事日程。在她的推動下,滬港台三方面學者的交流不斷加強,現在三地交流也制度化,去年又增加了澳門,這項活動獲得了滬港澳台學者的一致稱讚,並獲得了亞洲的同行的重視與羨慕。
她發揮自己“用傻瓜機的業餘攝影者”的特長,以在赴台訪問時,在其父親就讀的學校里、在體現台灣近代歷史的安平古堡前、在日月潭邊所拍攝的照片,加上一段言簡意賅的話語,組成一篇圖文並茂的文章,敘述兩岸人民的親情,批駁李登輝的“兩國論。”
隨著形勢的發展和台盟工作的需要,石四箴加入了台盟,1996年底任台盟上海市委副主委,1999年8月,又被選為主委。這些年裡,她緊緊依靠和團結廣大盟員,充分發揮領導班子一班人的作用,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積極參政議政,推動台盟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短短几年使台盟的面貌發生了新的變化:在領導班子建設上,做到重大事情集體討論,主要工作及時商量,具體工作分工負責,堅持“盟務公開”,具有透明度,同時為集思廣益,設定了“主委聯繫箱”,創辦了《台盟申訊》,設立“三言兩語”專欄,讓每一個盟員都有機會發表意見,為集中盟員的智慧和聽取意見提供了渠道,受到了廣大盟員的熱烈歡迎和積極參與;在制度建設上,對原有的規章制度進行了兩次修改、補充和調整,最終形成了涉及盟市委工作各個方面的20多項規章制度,為“以規治事”、實行盟務公開和貫徹民主集中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組織建設上,發揮基層組織和專門委員會的作用,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創造條件,為後備幹部的培養建造台階。
特別是在她的領導下和親自參與下,台盟上海市委的參政議政工作做得有聲有色,2001年她親自帶領盟員赴崇明島考察,就崇明島的大開發提出了很好的建議,2002年在她的關心下,台盟市委提出了上海發行明信片式景點門票的建議,被有關部門採納,舉行了一個隆重的簽字儀式,她不僅到場祝賀,還參加了現場簽名活動。

人物評價

她平易近人,關心同志,每次開會、搞活動,都會提早到場,問候大家,結束時她都要過問老同志回家的車輛如何安排;老同志病了,只要她在上海,都會去看望;每次到機關都會問候大家,她特別關照機關的同志,辦公室人多地方小,要注意開窗通風,……她就是這樣,心中裝著盟員,心中想著大家。
石四箴不僅專業工作忙,台胞工作、台盟工作忙,而且其他社會工作也忙,她還任全國政協常委、台盟中央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等工作。為了照顧到各方面的工作,唯有節省睡覺的時間,能睡上4-5個小時已很滿足了;吃飯常常是速食麵、菜饅頭、永和豆漿,有時邊啃蘋果邊讀寫,早出晚歸成了她的習慣。石四箴在生活上不講究,但重視精神生活。每當勞累,或有難題麻煩時,她便會打開音響,聽起音樂。她出國帶回的多是各國著名的唱片,家裡存有許多各國經典樂曲和輕音樂片子。石四箴以她突出的成就、堅定的立場和信念、正直的品格和紮實的作風贏得了上海台盟全體盟員的尊敬與信任。
回顧自己所走過的路程,她總是深情地說,“沒有黨就沒有我的今天,是黨教育我成為一個對祖國、對人民有用的人。”這確實是她的心聲。石四箴是台灣省台南市人,父親早年因不滿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離鄉背井來到大陸謀生。父輩愛國、正直、不屈的性格和富於探索開拓的精神給石四箴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她對黨無限忠誠,堅決以個人利益服從祖國的需要,對事業無限熱愛,對工作極端認真負責,對科學極其嚴謹仔細,只要是組織上交給她的工作,只要是她認準了的事情,她必定百折不撓,一往直前,直到成功。正是這樣一種精神造就了她的人生與事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