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真鯊

短尾真鯊

短尾真鯊(學名Carcharhinus brachyurus)為真鯊科真鯊屬魚類。大型鯊類,廣泛分布於分布全球各溫帶和熱帶水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紐西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短尾真鯊
  • 拉丁學名:Carcharhinus brachyurus (Günther,1870)
  • 別稱:大沙、短尾白眼鮫、黑鯊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軟骨魚綱
  • 真鯊目
  • :真鯊科
  • :真鯊屬
  • :短尾真鯊
  • 分布區域:全球各溫、熱帶水域
形態特徵,生態習性,地理分布,漁業利用,保護等級,
英文名:cocktail whaler; bronze whaler shark

形態特徵

體呈紡錘型,軀幹較粗大。頭寬扁。尾基上方具一凹窪,下方不明顯。吻尖突。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短,發育不全;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側扁,窄尖,邊緣具細鋸齒,齒尖直立或略外斜;下頜齒較窄而直立,邊緣略具鋸齒,基底寬。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中大,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後緣深凹,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後緣斜直,后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圓,內角亦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鈍圓。體背側青銅灰色或灰橄櫃色,腹側灰白;各鰭通常素色,除了腹鰭及胸鰭鰭尖為暗色或黑色緣,有時尾鰭具不顯之黑色緣,則背鰭亦具不顯之黑色緣。
短尾真鯊短尾真鯊

生態習性

暖溫帶沿岸和大洋鯊類,活潑善泳。棲息於大陸架或島嶼斜坡緣的沿海或近海水域,偶爾出現在河口區域、港灣淺水區、沿岸沙灘區或近海底層。具有洄游習性,在北半球的族群,春夏時遷移至北方較冷水域,秋冬時遷移至南方較溫暖水域。主要以大洋性或底棲魚類、頭足類、小型鯊魚或魟為食。
胎生,有1卵黃囊胎盤,每產13~20尾幼鯊,剛出生的幼鯊體長59~67 cm。雄成魚體長200~229 cm,雌成魚體長240~292 cm。

地理分布

全球性魚類,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各溫帶和熱帶海域。我國分布於東海,台灣東北及西南海域。

漁業利用

短尾真鯊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其肉質上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加工為魚翅;皮厚可加工為皮革;肝可制維他命及油;剩餘物可制魚粉。

保護等級

由於棲息環境不穩定,極易受到自然條件影響,而且經常被捕撈,導致其數量持續下降。據評估,該種過去10年逐年減少,其減少原因可能還未終止,且還將繼續下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中列為易危;《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列為易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