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誰回來了

看誰回來了

諷刺小說《看誰回來了》是一部講述德國納粹頭目希特勒21世紀生活的“穿越”小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看誰回來了
  • 文學體裁:諷刺小說
  • 作者:迪姆爾·韋爾梅斯
故事簡介,作者簡介,兩級評論,

故事簡介

一、故事簡介
假設希特勒當年自殺沒有成功,沉睡了66年之後,穿越到現在的德國,他能適應這個時代嗎?一向瞧不起女性的他看到德國由一個女人掌管又會作何感想?
諷刺小說《看誰回來了》是一部講述德國納粹頭目希特勒21世紀生活的“穿越”小說。
這部書2012年在德國上市後迅速登上暢銷書排行榜,目前在德國已售出兩百萬冊。最近這部書英文版登入美國,引發媒體熱議。
書的封面沿用了原版封面,底色為白色,上面只畫了一個人的黑色八字形髮型。書的題目則像一簇方形鬍子。
該書已被翻譯成42種語言,包括希伯來語。並將被改編成電影,今年秋季將於德國上映,作者迪姆爾·韋爾梅斯說很多讀者呼籲出續集。
作品在市場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作者韋爾梅斯自己也始料未及。韋爾梅斯原本是德國小報的時政記者,偶爾還會為小眾名人代筆寫書。
在《看誰回來了》一書中,韋爾梅斯構想了如果希特勒“穿越”到當代德國,看到現在的情形,會有何牢騷。小說以第一人稱講述希特勒在新柏林的尷尬遭遇。他驚訝地發現德國已由一名女性管理,德國境內有數百萬土耳其裔居民。他甚至被電視台監製看中,受邀亮相一檔著名電視節目。之後,他成為YouTube、facebook上的紅人,甚至重新踏上仕途。
小說還虛構了希特勒對德國目前猶太人狀況的評論:“只有一件事讓人高興:六十年之後猶太人大大削減了。只剩下10萬猶太人,大約是1933年的1/5,公眾對此沒有太多遺憾,而在我看來是非常合理的,雖然我沒料到。”
這樣的笑話會不會淡化大屠殺或者在娛樂中消解曾參與納粹的德國人的罪孽?韋爾梅斯說不會。“我們不是在嘲笑希特勒,而是和他一起嘲笑當下,這兩者有區別。”
韋爾梅斯說他寫這部小說是受1992年的比利時偽紀錄片《人咬狗》啟發,這個節目中一群電視工作人員追蹤一個連環殺手,最終卻捲入了謀殺案。“我想表達這一點,人是有可能對惡棍產生親近心理的。”他說。
二戰時德國人視希特勒為絕對領袖,如接受崇拜的神。戰後再看希特勒,覺得他不是人,是反人類的魔鬼,是禁忌。從崇拜到禁忌,再到拿希特勒開涮,德國人需要一個過程。
此前不久,納粹歷史文獻中心在慕尼黑曾經的納粹總部揭牌。希特勒的政治生涯就是從慕尼黑起步,幾十年來,這個城市都不願意觸及這段黑暗的歷史。
“他們總是能巧妙地迴避或者淡化這段歷史。”韋爾梅斯說。

作者簡介


二、作者
迪姆爾·韋爾梅斯
現在作者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觸及這段歷史。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大多數人厭煩聽這些罪惡的東西和思想。那好吧,我們走一條捷徑,我們講同一個故事,但是用幽默搞笑的方式”。
“這就好比一場兩百萬人參與的社會實驗,確實能說明點問題。”48歲的韋爾梅斯上周對媒體說。
對於作者及其他德國評論家而言,《看誰回來了》一書的成功反映了一種代際變化,意味著二戰結束70年後,是時候用新的方式例如黑色幽默來處理這段歷史,而不是停留在紀念碑。
如同德國歷史學者KlausCasarZehrer所說:“希特勒曾經是我們心中的終極惡魔。現在他是我們心中的終極傻X。”
事實上,在德國以外,嘲諷希特勒早不是什麼新鮮事。戰爭進行時,卓別林就拿希特勒嘲諷英國的戰時新聞部。等戰爭結束,希特勒就成了喜劇藝人的包袱王:播出於1959年的喜劇《老兄,我沒事》中,希特勒式小鬍子沒少串場。而被稱為英式情景喜劇經典的《弗爾蒂旅館》中,專門用了一集來講“德國人”,其中的經典台詞是“千萬別跟他們提二戰”,還找來脾氣糟糕、老派市儈的旅館主人模仿希特勒。668DG.NET
該書在不同國家出版後,引發了兩極評論。

兩級評論

三、兩極評論
美國研究員YaschaMounk著有講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德國猶太人生活的《我們國家的陌生人》一書,說韋爾梅斯小說的成功說明了“禁區的誘惑”,買這本書的人可以標榜自己“看我如何越過束縛我們的禁區”。
美國猶太學專家GavrielD.Rosenfeld著有《Hi,希特勒》,他說:“一些德國讀者趨之若鶩,可能是走上了歧途。”但是他相信大多數讀者能讀出書里的弦外之音:如果我們不能辨識真實的希特勒而把他變成一個紅人,那我們就出問題了。
英美書評基本上對該書持正面評價。《紐約時報》書評說:“這部小說譏諷不算尖刻,但是既能幽默,又能在捧腹一笑過後讓人有些不安。”
德國媒體對這部書就沒有這么友好了。德國《日報》稱其“無聊透頂,毫無幽默可言。只是一個行銷噱頭”。並且說沒有它宣稱的那樣具有顛覆性。
德國一些評論家認為這本小說“有意淡化”了這個大獨裁者的罪惡——以讓讀者捧腹大笑的方式。另一些人則認為書中的諷刺並不高明:“一個平庸的笑話不知怎么就大獲成功了。”
韋爾梅斯說他覺得這本書證明德國人需要關於歷史的一種新的對話。“通過讓讀者不安、讓他們質疑自己的學識,這種經歷可能比重複一百遍‘不要殺猶太人’更有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