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第二戰場:無線電情報與戰爭

看不見的第二戰場:無線電情報與戰爭

《看不見的第二戰場:無線電情報與戰爭》要向讀者傳遞這樣的看法:什麼是真正的情報工作?情報工作有哪些流程?諜報活動是怎么回事?他們的招募、培訓和生活是怎樣的?有哪些主要的情報獲取手段?情報史上有哪些彪炳千古的傳奇人物等。

基本介紹

  • 書名:看不見的第二戰場:無線電情報與戰爭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頁數:277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 作者:高金虎
  • 出版日期:2007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02927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看不見的第二戰場:無線電情報與戰爭》由東方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高金虎,男,1966年生,江蘇靖江人,1983年入蘇州大學歷史系,歷史學碩士,軍事學博士。長期從事戰爭史、情報史和國際問題的教學與研究工作。2003年獲軍隊科技進步成果獎。
著作:《外國情報史》《反恐怖行動寫真錄》《百年檔案系列》(圖文6卷本)《大失誤——20世紀重大情報戰之謎》《杜勒斯傳奇——一個間諜大師的生命歷程》《美國戰略情報與決策體制研究》。
主編:《頂級行動》(6卷本)《外國情報體制研究》《絕密行動》叢書。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神奇的密碼破譯
《暗算》:關於“風”的傳奇
密寫·密碼
《聖經》密碼
巴賓頓密謀

第二章 莫爾斯碼和無線電報
電報時代的來臨
馬可尼VS波波夫:無線電的發明
坦能堡戰役
戰爭時期的“聽風者”
40號房間與英德海戰
齊默爾曼電報
ADFGX密碼:勝利電報

第三章 機器密碼的出現
舍爾比烏斯與“埃尼格碼”
波蘭三傑:破譯“埃尼格碼”的最初嘗試
圖林:謎一樣的人生
攻擊洛倫茨:布萊奇利的另一種傳奇
不列顛戰役:神話後面的故事
“黑屋”:亞德利傳奇
“紫密”與“魔術”
珍珠港事件

第四章 “能聽到敵人心中的聲音”
AF之謎
山本五十六斃命
阿拉曼:“沙漠之狐”束手無策
大西洋上的搏殺
追殲“俾斯麥”號
納瓦霍密碼
改變戰爭進程的女人
欺騙遊戲:北極行動
修道院行動

第五章 紅色“看風者”
紅色“聽風者”
奇人曾希聖
永不消逝的電波

第六章 “維農納”
古曾科:倒塌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富克斯:核子彈間諜
“維農納”:塵封半個世紀的秘密
壁壘的突破
蘇聯VS"維農納”:間諜在活動中
阿爾傑·希斯:美國國務院中的蘇聯鼴鼠
核子彈間諜案
哈里·懷特:最高層的蘇聯間諜
朱迪思·科普朗:談情說愛的間諜

第七章 “最敢想敢幹的行動”
迷宮
“白銀”行動
“黃金”行動
“常春藤鈴”行動
地中海上的冤魂——“自由”號事件
“普韋布洛”號事件

第八章 電子鼴鼠
出走的國家安全局專家
兩個郵差,一對叛徒
家族間諜內幕
強姦案中揭出的驚天秘密

文摘

第一章 神奇的密碼破譯
破譯未知密碼成功與否,可用以下四個因素來衡量,即:不屈不撓的意志、周密的分析方法、直覺的知識和運氣。閱讀原文文字的起碼能力是需要的,但不是必要的條件。——帕克·希特:《軍事密碼破譯手冊》
這是一場歷史上的接力賽,對歷史的發展方向往往有著戲劇性的影響。——西蒙·辛格,英國作家
《暗算》:關於“風”的傳奇
2005年,一部名為《暗算》的電視劇熱遍中國銀屏:它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南京等地甫一播出,收視率急速攀至首位,同時獲得了眾多讚譽。
《東方時空》認為:“《暗算》像一首詩,更像一幅水墨畫。”《北京青年報》的評論說:“整個劇集充滿了一種神秘、嚴謹、追求內心勝利的感覺。”《聯想環球影視》說:“《暗算》用一個人物巧妙串聯,間諜戰的獨特故事撲朔迷離。”《精品購物指南》則說:“如果你還沒有看《暗算》,很遺憾。”
在“大片”、“韓流”充斥螢屏的中國,一部國產電視劇能博得如此讚譽,可謂難得。《暗算》的功力可見一斑。
《暗算》的走紅,既得益於演員的深厚功力,也與它表現的獨特題材密不可分。這部以新中國國家安全工作為背景的電視劇,全方位地切入無線電偵聽、密碼破譯、間諜滲透等領域,演繹了三個既相互獨立又藕斷絲連的生動故事。天才的經歷、離奇的想像、莫測的命運和荒誕的現實構成了電視劇的元素,與秘密相糾纏的懸疑情節吸引著觀眾的眼球,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作品中的許多情節,反映了隱蔽戰線生動、真實的一面。通過偵聽捕捉敵方的無線電台,就是無線電情報戰中的一個經典戰法。電視劇中阿炳的耳朵雖然神奇得令人難以置信,但在真實生活中,敏銳的聽力確實是偵聽員所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沙漠之狐”隆美爾手下就有一個無線電偵聽連,其連長阿爾弗雷德·西波姆上尉就有一雙神奇的耳朵。他特別擅長偷聽英國人的無線電通信,能夠從中分辨出哪些東西是重要的,哪些東西只是閒言碎語。通過這些零星的談話,隆美爾可以清晰地判斷出英軍的部署情況。《看風》中提到的“英格碼”(Enigma),也確有其事。
但是,電視劇畢竟是一種虛構的藝術,它與真實的情報實踐差距是相當遠的。如作家寫漕:
“7”是個奇怪的數字,它的氣質也許是黑的……它是一種沉重,一種隱秘,一種衝擊,一種氣氛,一種獨立,一種神秘,一種玄想。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一些擔負著某些特殊使命的組織似乎都跟“7”字有關,如英國的皇家七處,民主德國的七局,法國總統的第七顧問,前蘇聯的克格勃系統的第七研究所,日本的731部隊,美國的第七艦隊等。說到中國,就是特別單位701,這是我國仿效前蘇聯克格勃第七研究所而組建的一個情治單位,其性質和任務都是“特別的”。
這樣的表述我們只能把它當作作者的一家之言。7或許是一個神奇的數字,就像數字13是一個神奇的數字一樣。如果你真的以為英國有一個皇家七處,民主德國有一個七局,法國總統有一個第七顧問,克格勃有一個第七研究所,那就太天真了。至於說有能通過聽覺分辨動物雌雄的耳朵、由木工來製作破解機器密碼的密鑰機、以屍體傳遞情報的極端方式,那就只能是作者的想像了。
《暗算》的前兩部分,表達的是情報世界裡的一個特殊領域:信號情報(signalIntelligence)。這個領域和傳統的諜報工作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
就人數而論,信號情報部隊堪稱陸海空三軍之外的第四軍種,人數可達百萬之巨。我們無論如何無法想像,一個國家會有100萬個特工;
就獲取的情報而論,情治單位獲取的絕大多數是信號隋報和公開情報,諜報來源只占整個情報來源的冰山一角;
就技術含量而論,一個能接觸機密的業餘間諜有可能建功立業,但一個缺乏專業技能和專業工具的門外漢注定與信號情報無緣;
就隱蔽性而論,一個優質的諜報來源通常會被定為絕密,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國破譯德軍密碼這一機密卻被定為“超級機密”,一個保密史上前所未有的等級。
這就是信號情報的魅力。
一般人對信號情報的理解,局限於密碼破譯和無線電測向。這兩種情景,我們從大量的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阿里巴巴的咒語“芝麻,芝麻,開門吧’’為他打開了財富之門,可也給他引來了四十大盜。大科學家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晚年卻相信在《聖經》中隱藏著預知未來的密碼。他殫精竭慮,結果卻一無所獲,留下了終身遺憾。
但實際上,信號情報的範圍遠遠超出這兩個領域。它包括通信情報(communicationsintelligence)和電子情報(Electronicintelligence)兩個領域。竊聽加密或未加密的通信系統就是所謂的通信情報,從外國非通信系統發射的電磁輻射中獲取的技術和情報,稱為電子情報,其中最典型的為可以確定方位的雷達情報,用以探測對方的預警站、防空系統、反彈道飛彈系統、機場、空軍基地等,此外還包括非圖像雷達系統所獲取的情報。
信號情報在我們的生活中實際上無處不在。我們所處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加密的世界。
我們在銀行取款需要提供密碼,我們登錄電子信箱需要提供密碼,甚至在我們進入小區大門的時候,“鐵將軍”也必須在輸入正確的密碼後才能應聲而開。
現代社會,密碼已經成為身份認證的中心,人不再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而是由一個個數字組成的符號。
密碼已經充斥了我們的生活。
在國際政治領域,信號情報更是頻頻出鏡,其轟動效應不亞於深藏多年的間諜的暴露。
一名已經脫離基地組織的前恐怖分子宣稱,基地組織已於2005年初成功破譯了駐阿美軍的通用密碼,並依靠破譯密碼全面掌握了美軍動向。據此,駐阿美軍更換了全部通用密碼。
據說,為了破譯基地組織的密碼,美軍曾多次求助於一名年僅17歲的印度少年。為了破譯恐怖分子的通信,美國國家安全局還研製出一種超級電子計算機。據說,它能解開普通加密系統的“底碼”數大約是7000萬億個。如果用普通個人電腦來查找,大概需要22652年。
一位希臘政府高官披露,在過去的一年裡,希臘總理的手機一直處於被不知名的人士監聽的狀態。
總理的手機也遭到竊聽,這真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訊息。

序言

在人類的各種社會活動中,情報的歷史特別悠遠。美國情報人員法拉戈指出,人類最早的工具是石頭、棒子與情報;英國作家菲利普·奈特利認為,情報是“第二種最古老的職業”。情報工作的驚險性與傳奇性,一直吸引著千千萬萬的普通讀者,也成為文學和影視作品的長盛不衰的主題。伊恩·弗萊明的詹姆斯·邦德系列,著名影星瑪琳黛·德麗塑造的代號為“X27”的瑪塔·哈莉,蘇聯以“千面人”阿貝爾為背景拍攝的電視電影《春天的17個瞬間》、中國的《與魔鬼打交道的人》、《敵營18年》、《永不消逝的電波》,香港影星梅艷芳塑造的川島芳子,新近熱播的電視劇《暗算》,以及即將上映的《功勳》,都反映了這一現實。
然而,在表達驚心動魄的情報傳奇的同時,影視和文學作品的誇張性描述也使人們對情報的認識出現了很大偏差。情報工作等同於間諜工作嗎?從事情報工作的人都是特務嗎?情報人員能飛檐走壁,能撬保險柜?這樣的認知觀念,無疑影響了人們對情報工作的正確認識。
對情報工作的理性認識,西方始於20世紀70年代。1973年,美國、英國、德國等國的歷史學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情報人員,在德國斯圖加特召開會議,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信號隋報(也就是無線電破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的影響,一批二戰秘密檔案因此而公開。此後,西方的情報研究漸入正軌。今天,西方的情報研究已經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筆者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從事情報研究,十餘年來一直在兩個方向努力:其一是情報研究的學術化,即消除情報認知中的迷霧,恢復情報工作的本來面目,使傳統的傳奇式情報研究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部分。其二是情報研究的通俗化,即用生動、流暢的文字,為讀者演繹引人入勝的情報傳奇。在筆者看來,這兩個方向是並行不悖的。多年的耕耘也結出了碩果。筆者曾出版過我國第一部《外國情報史》,最早在國內從事情報失誤(戰略預警)研究,最早探索戰略情報與戰略決策的關係。
美國中央情報局國家情報評估辦公室主任謝爾曼·肯特認為,情報工作可以分解成三個部分。在他看來,情報是一種對決策有用的知識,情報也是從事這種知識探索的機構,情報更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活動。筆者以為,肯特對情報的這種描述,基本上概括了情報工作的全貌。因此,這套叢書要向讀者傳遞這樣的看法:什麼是真正的情報工作?情報工作有哪些流程?諜報活動是怎么回事?他們的招募、培訓和生活是怎樣的?有哪些主要的情報獲取手段?情報史上有哪些彪炳千古的傳奇人物?在國家的安全決策中,情報的影響如何?熱播的影視作品中,哪些事有案可稽?哪些事是捕風捉影?筆者希望通過流暢的文字和生動的圖片,全面解析現代情報工作,揭示真實的情報工作流程,反映情報工作的最新變化,使大家對情報工作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