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州晝錦堂記

相州晝錦堂記

《相州晝錦堂記》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為宰相韓琦在故鄉相州修建的晝錦堂寫的一篇“記”,作於1065年。作者圍繞“晝錦” (白天穿錦衣,無比榮耀之意)二字發揮,先說明富貴還鄉,衣錦而榮,是古今所同,並生動描述了古人衣錦還鄉、得意揚揚的場面,然後避實就虛,不寫晝錦堂本身,而是著重寫晝錦堂主人的高尚品德。作者用蘇秦、朱買臣等炫耀富貴的庸俗行為作陪襯,盛讚韓琦不以誇耀富貴為榮,反而引以為戒的行為,諷勸權貴們不要“夸一時而榮一鄉”,而以 “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為志,進而“耀後世而垂無窮”。全文寫得含蓄雋永,迂迴起伏,是歷來公認的名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相州晝錦堂記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歐陽修
  • 作品出處:《歐陽文忠公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相州晝錦堂記1
仕宦而至將相2,富貴而歸故鄉,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蓋士方窮時,困厄閭里3,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4。若季子不禮於其嫂5,買臣見棄於其妻6。一旦高車駟馬7,旗旄導前8,而騎卒擁後,夾道之人,相與駢肩累跡9,瞻望咨嗟10;而所謂庸夫愚婦者,奔走駭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於車塵馬足之間。此一介之士,得志於當時,而意氣之盛,昔人比之衣錦之榮者也11
惟大丞相魏國公則不然12。公,相人也,世有令德13,為時名卿。自公少時,已擢高科14,登顯士15;海內之士,聞下風而望餘光者16,蓋亦有年矣17。所謂將相而富貴,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窮厄之人,僥倖得志於一時,出於庸夫愚婦之不意,以驚駭而誇耀之也。然則高牙大纛18,不足為公榮;桓圭袞裳19,不足為公貴;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20,勒之金石21,播之聲詩22,以耀後世而垂無窮: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於公也。豈止夸一時而榮一鄉哉?
公在至和中23,嘗以武康之節24,來治於相,乃作晝錦之堂於後圃25。既又刻詩於石,以遺相人。其言以快恩讎、矜名譽為可薄,蓋不以昔人所夸者為榮,而以為戒。於此見公之視富貴為何如,而其志豈易量哉?故能出入將相,勤勞王家,而夷險一節26。至於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27,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其豐功盛烈28,所以銘彝鼎而被弦歌者29,乃邦家之光30,非間裡之榮也。
余雖不獲登公之堂,幸嘗竊誦公之詩,樂公之志有成,而喜為天下道也。於是乎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相州晝錦堂:相州,地名,今河南省安陽縣晝錦堂,《三國志、魏志、張既傳》:“出為雍州刺史,太祖曰:‘還君本州,可謂衣繡晝行矣’。”魏國公韓琦是相州人,以武康節度使身份回相州任知州,如衣錦還鄉,因此,修建了晝錦堂。
  2. 仕宦:做官。
  3. 困厄閭里:在鄉里受困苦。
  4. 易:輕視。
  5. 季子不禮於其嫂:蘇秦,字季子。
  6. 買臣見棄於其妻:朱買臣,西漢吳縣人,曾以賣柴為生,妻子不能忍受窮困,棄朱而去,後來朱買臣做了大官,妻子要求復婚,朱便叫人端來一盆水潑在馬頭上,讓她再收回來。
  7. 高車駟馬:泛指顯貴者的車乘。駟馬,四匹馬拉的車子。
  8. 旄:古時旗桿頭上用旄牛尾作的裝飾;也指有這種裝飾的旗。
  9. 駢肩累跡:肩挨肩,足跡相迭。形容人多擁擠。
  10. 咨嗟:讚嘆。
  11. 衣錦之榮:富貴之後回故鄉的榮耀。
  12. 大丞相魏國公:大:是尊稱。魏國公,韓琦的封號。
  13. 令德:美好的德行。令:美、善。
  14. 已擢高科:已中了高高的科弟。
  15. 顯士:顯貴的官吏。
  16. 餘光:本指落日餘輝,此處借指人們遠遠地瞻望韓琦的丰采。
  17. 有年:多年。
  18. 高牙大纛:高官的儀仗隊。牙,牙旗;纛:儀仗隊的大旗。
  19. 桓圭袞裳:桓圭,帝王授給三公的命圭。圭是古代帝王諸侯拿在手中的上圓下方的禮器。袞裳,三公所穿的禮服。
  20. 被:及。
  21. 勒之金石:刻在鐘鼎、石碑上。
  22. 播之聲詩:頌揚在樂章里。
  23. 至和:宋仁宗(趙禎)的年號(1010-1063)。
  24. 武康之節:武康,地名。節,此處指節度使。
  25. 圃:園地。
  26. 夷險一節:夷,平;險,難;太平的時候和患難的時候表現完全一樣。
  27. 古代官吏束在衣外的大帶子。笏:朝笏,也叫手板,用來指畫或記事。
  28. 烈:功業:
  29. 彝鼎:鐘鼎。
  30. 邦家:國家。邦,古代諸侯封國的稱號,後來泛指國家。

白話譯文

做官做到將相,富貴而回老家,這是大家都認為非常榮耀的事,也是古今都公認的。一般當讀書人窮困時,在鄉里過著貧苦日子,平民兒童都可輕視甚至侮辱他。如蘇秦不被嫂子禮待,朱買臣被妻子拋棄。一旦坐著四匹馬拉的高大的車子,旗幟在前開道,又有騎兵衛隊擁著,在街邊觀看的人,擠在一起肩並肩腳挨腳的,一邊仰望一邊讚嘆;而所謂平頭男女,又跑又竄又驚又慌,汗水都出來了,甚至慚愧得低頭彎腰,跪在車輪輾起的灰塵和馬蹄子中間,向新貴人悔過請罪。這就是一個普通士子,成功得志時,那意氣的旺盛,是以前人們所比方的穿著錦繡的榮耀事啊!
惟有大丞相魏國公不是這樣。魏國公,相州人。祖輩起代代都有美好的德行,都是有名的高官。魏國公從年輕時就考取科舉高榜,登上顯要的位置。海內人士聽其傳布四方的德音,仰望其播及的風采,已有多年了。所說的做將相,得富貴,都是魏國公早就應有的。不像那窮困的人,一時僥倖得志,出乎庸男和愚婦的意料而使他們驚異,並向他們誇耀。既然這樣,那么儀仗大旗,不足為魏國公的光榮;桓圭和禮服,不足為魏國公的顯貴。只有恩德遍及百姓,功勳建於國家,事跡刻入鐘鼎碑石,傳播在聲樂和文章里,光耀後世,永世不朽,才是魏國公的心志。讀書人也是在這點上寄望魏國公啊。哪裡只是榮耀於一時一鄉呢?
魏國公在仁宗至和年間,曾以武康節度使身份,管理相州,就在後園建了“晝錦堂”。後又刻詩於石碑上,留給相州的人們。詩篇說的是快意於感恩報仇,誇耀個人多譽,都是值得鄙薄的。他不以昔日人們所誇耀的為榮,反而作為自己的警戒。從此可見魏國公是如何看待富貴,而志向哪能輕易測量啊!因此他能出為大將入為丞相,勤勞地為朝廷辦事,不論平順時還是險難時都一樣。至於面對重大事件,決策重要議題,垂著衣帶,拿著手板,不動聲色,把天下放置得像泰山一樣安穩,可謂是國家重臣了。他的豐功偉業,被刻上鐘鼎,譜成歌曲,是國家的光榮,而不單是鄉里的光榮啊。
我雖無機會登上魏國公的廳堂,卻慶幸曾誦讀他的詩篇,很高興他大志有成,並向天下宣告。於是就寫下以上的文字。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作於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寫作此文時,韓琦任丞相,歐陽修在翰林院供職。古人曾說,富貴歸故鄉,猶當晝而錦。《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的話:“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魏國公韓琦是以武康節度使回老家任職,是富貴而歸故鄉。因此,他修建了“晝錦堂”。但他志向遠大,輕富貴,不以晝錦為榮,並刻詩言志。歐陽修對此十分推崇。並且,他們都曾主張革新,有共同的抱負和政治見解。因此,歐陽修“樂公(指韓琦)之志有成,而喜為天下道也”,寫了這篇文章。

作品鑑賞

《相州晝錦堂記》是一篇記事散文。文章名為晝錦堂記,實際上主要寫了魏國公韓琦非凡的志向和功績,讚揚了他“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的遠大理想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的豐功偉業。
文章先寫了古往今來對官至將相、富貴還鄉的看法,然後以蘇秦(季子)、朱買臣為例,說明讀書人窮困時,連庸人孺子都可以輕侮他,一旦他成了達官顯貴,那些庸夫愚婦一而俯首請罪,一面懊悔嗟嘆,而春風得意的一介之士則趾高氣昂。這就是過去人們常說的衣錦還鄉。然後,作者筆鋒一轉,寫“惟大丞相魏國公則不然”, 一句話,“收拾前文, 振起下意”。作者簡要介紹了魏國公的身世經歷之後, 著重說明了做將相, 得富貴, 都是他早就應當有的; 而且作為儀仗的大旗和三公的命圭, 禮服都不足以顯示他的榮耀和顯赫; 只有恩及百姓, 功在國家, 併名垂青史、光照後代, 才是他的志向。然後, 作者介紹了相州晝錦堂的來歷, 由晝錦堂的石碑上的詩又談到魏國公對富貴的態度和他的志向, 並描述了他為官從政的不凡表現。因而讚嘆道: 魏國公的豐功偉績, 被刻於鐘鼎, 譜進樂章,乃國家之光榮, 不單是鄉里的榮耀啊。最後作者表明了寫作此文的動機。
為了突出魏國公的超凡脫俗, 反映他高遠的抱負,歐陽修主要採取了對比的寫作方法。官至將相,衣錦還鄉,是一般讀書人所追求的,也是常人所羨慕和讚嘆的。作者先對此渲染一番,然後寫“惟大丞相魏國公則不然”,對比十分強烈;什麼將相富貴,是他早就應該有的;他不象僥倖得志的人,在庸俗的世人面前自誇炫耀;常人引為榮耀的作為儀仗的大旗,不足以表現他的榮耀,常人所追求的三公的命圭和禮服,不足以顯示他的顯赫;他“不以昔人所夸者為榮,而以為戒”,等等。這些文字都是在進行對比。通過大量、反覆的對比,利用對比所產生的強烈反差,表現出魏國公的出類拔萃,使這個確比一般的封建士大夫高出一籌的鮮明形象屹立在了讀者面前。
文章結構精巧,連線自然。以議論開始,在對比當中推出“主人公”,從寫主人公的簡要經歷和志向,又自然引出相州晝錦堂,從寫晝錦堂處石碑上的詩,又自然進入對魏國公的描寫。名為記物,實則寫人;寫人與記物融為一體。通篇渾然天成,確無雕琢的痕跡。
文章語言婉轉流暢,敘事簡潔,議論精闢,十分生動傳神。例如,文章沒有實寫魏國公如何處理具體政務,只是簡單地寫他“至於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筆墨很少,卻把魏國公的性格特徵和封建政治家的風度表現得淋漓盡致。文章文字雖簡,但內涵豐富,富有感情。通過對魏國公的反覆讚嘆,充分表達了作者對魏國公的敬佩之情,也表現了作者對為官從政的理解,寄託了作者本人的追求。作者在遣詞造句時,十分注意語氣聲調的變化,使文章富有生氣,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據說,就在《相州晝錦堂記》完稿送出數日之後,他又專門派人另送一稿給韓琦,聲明前稿有疵,可換此本。韓琦再三核對,只發現文章開頭“仕宦”、“富貴”之下,各添了一個“而”字,從而增加了抑揚頓挫之感,與文意更加協調,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此事為歷代所傳誦,成為文字不厭千回改的佳語。又如,“豈止夸一時而榮一鄉哉”和“而其志豈易量哉”兩句,採用了反問的句式,通過反問的語氣,使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更加突出。“可謂社稷之臣矣”一句,通過感嘆句的形式,充分表現了作者對魏國公的衷心讚嘆。
歐陽修作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主張興復古道,提倡平實樸素的文風,反對浮華的文風。在文和道的關係上,既強調道對文的決定作用,也不忽視文采對表現道的重要作用。《相州晝錦堂記》篇幅不長,但內容充實,敘事簡潔有法,議論精闢有力,章法曲折變化,語言自然流暢,充分表現了作者的文風,也反映了作者的一些政治見解。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政治上曾支持過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上主張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