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公堆

相公堆(1030年-1106年),康熙四年(1165)《新昌縣誌》史料:“相公堆:二十八都縣東六十里, 宋晏殊幼戲於此。”

基本介紹

  • 本名:相公堆
  • 所處時代:康熙
  • 出生日期:1030年
  • 逝世日期:11 06
自古臨川多才子,晏氏族譜,自古宜豐出文豪,

自古臨川多才子

“ 自古臨川多才子”。每聞此語,人們第一個就會想到北宋大文學家晏殊。 其實,“臨川多才子”最早出處也刪盛巴當緣於晏殊之顯。人傑則地靈也。晏殊(9 91--1055),字叔同,謚元獻,少時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慶曆中,官 至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兆舉樞密使。任內起用一批賢人,如范仲淹、韓琦、歐 陽修俱出於其門下。晏殊在中國歷史上更以其文學成就著名,其詞與歐陽修並 稱,有《珠玉集》傳世,為北宋最重要的文學家之一。幼子晏幾道(1030--11 06),也是宋朝重要詞人,有《小山詞》世,與晏殊合稱“大小晏”。

晏氏族譜

查閱康熙四年(1165)《新 昌縣誌》時,意外發現二則未曾聞說的史料:“相公堆:二十八都縣東六十里, 宋晏殊幼戲於此。”“晏元獻祖宅:二十都。元獻,殊字也。其高祖墉唐鹹通 官江西,因家此疊精夜。墉子延昌始徙居臨川。”
沙塘村《晏氏族譜》,證實了晏殊祖籍為宜豐縣花橋鄉晏源巴廈棕您自然 村這一鮮為人知的史實。
據《晏氏族譜》載,晏殊高祖晏墉,字宗道,又字仰高,唐鹹通元年(860) 進士,始由山東臨淄任江西觀察判院,後避亂定居於高安縣太平鄉二十八都花 橋里之晏源(今宜豐縣花橋鄉晏源自然村,宜豐時屬糠企鞏高安)。生子延昌。晏延 昌娶同安(今宜豐同安鄉,與花橋鄉毗鄰)張氏為妻,後梁(907--923)時, 為謀生計,從晏源遷臨川之門家港,擇沙店鑽鞏主河為基地,以白鱔澤為塋地。晏延昌 在沙河生晏郜、晏邵二子、晏邵又復遷回花橋晏源,其後分遷新安鄉(今棠浦 鎮,亦與花橋鄉毗鄰)之蟹坑、沙塘等處;晏郜則留居臨川沙河,生子晏固, 晏固子晏殊。幼時,晏殊曾隨祖父晏捆晚采郜歸省花橋晏源,其嬉遊之亭埠,後只稱 之為“相公堆”(今相公堆仍存)。
又據譜載,晏郜生有八子,稱“省下八族”’;晏邵生七子,稱“省上七 族”,十五兄弟先後分徙宜豐、臨川、上高、新建等處,江西東南各地晏氏俱 尊晏墉為始祖,尊宜豐花橋晏源為肇基之地。

自古宜豐出文豪

陶淵明始家宜豐,終成田園詩銷 鼻祖;晏殊祖籍新昌,乃出一代大詞人。既謂“臨川多才子”,“自古宜豐出文豪”亦不為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