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龍應台人生三書之三

目送:龍應台人生三書之三

《目送:龍應台"人生三書"之三(彩插新版)》內容簡介:21世紀的《背影》+感人至深的“生死筆記”+龍應台親手攝影+跨三代共讀的人生之書……“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龍應台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彷佛微風吹過麥田。從純真喜悅的“人生三書”之一《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人生三書”之二《親愛的安德烈》,龍應台的寫作境界逐漸轉往人生的深沉。《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龍應台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基本介紹

  • 書名:目送:龍應台人生三書之三
  • 類型:文學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9550173
  • 作者:龍應台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287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龍應台“人生三書”,再掀“龍捲風”] —— 華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筆,龍應台獨家授權《目送》6周年經典新版,花枝春滿,悲欣交集,跨三代共讀的人生之書,21世紀的《背影》……龍應台“人生三書”系列,《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2014年簡體字經典新版,領先海峽兩岸,為讀者第一次匯攏。
[華語世界榜首暢銷書,感人至深的“生死筆記”] —— 最犀利的一枝筆,也有最難以言盡的時候,從純真喜悅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生死大問”《目送》逐漸轉往人生的深沉,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龍應台“心筆記”,親手攝影] —— 將近70幅作者攝影,儼然“心的註解,眼的旁白”,記錄那些“稍縱,即逝”。龍應台寫作教書兼成立基金會推動全球意識之餘,最流連愛做之事,就是懷著相機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上一個人的攝影課。

作者簡介

龍應台,1952年生於台灣,華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筆,33歲著手寫《野火集》抨擊時弊,21天內再版24次,對台灣甚至大陸發生深遠的影響。34歲第一次做母親,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且至今未畢業——龍應台“人生三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是這堂“人生課”中的三本“作業”。

圖書目錄

【代序】你來看此花時
【Ⅰ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
雨兒
十七歲
愛情
山路
寂寞
(不)相信
1964
明白
什麼
共老
如果
跌倒——寄K
牽掛
胭脂
寒色
散步
為誰
俱樂部
回家
五百里
菊花
母親節
兩本存摺
幸福
最後的下午茶
【Ⅱ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
尋找
憂鬱
我村
海倫
火警
薄扶林
黑幫
金黃
杜甫
舞池
手鐲
江湖台北
四千三百年
阿拉伯芥
普通人
首爾
Sophistication
雪白的布
星夜
卡夫卡
常識
淇淇
狼來了
新移民
蔚藍
花樹
亂離
時間
距離
蘇麥
蓮花
慢看
【Ⅲ滿山遍野茶樹開花】
幽冥
繳械
年輕過
女人
假牙
同學會
關山難越
老子
走路
眼睛
語言
注視
關機
冬,一九一八
魂歸

序言

《你來看此花時》——龍應台
〔1〕
整理臥房抽屜的時候,突然發現最裡頭的角落裡有個東西,摸出來一看,是個紅色的盒子。
這一隻抽屜,塞滿了細軟的內衣、手絹、絲襪,在看不見的地方卻躲著一個盒子,顯然是有心的密藏,當然是自己放的,但是,藏著什麼呢?
打開盒蓋,裡頭裹著一方黑色緞巾,緞巾密密包著的,是兩條黃金項鍊,放在手心裡沉沉的;一個黃金戒指、一對黃金耳環,一隻黃金打出的雕花胸針。黃澄澄的亮彩,落在黑色緞面上,像秋天的一撮桂花。
我記得了。
她是個一輩子愛美、愛首飾的女人。那一天晚上,父親在醫院裡,她把我叫到臥房裡,拿出這一個盒子,把首飾一件一件小心地放進去,說:“給你。”
我笑著推開她的手:“媽,你知道我不戴首飾的。你留著用。”
她停下來,看著我,一時安靜下來。
我倒是看了看她和父親的大床,空著——父親不知還回不回得來。床頭牆上掛著從老家給他們帶來的湘繡。四幅並排,春蘭、夏荷、秋菊、冬梅,淡淡的緋紅黛青壓在月白色的絲綢上,俯視著一張鋪著涼蓆的雙人床。天花板垂下來的電扇微微吹著,發出清風的聲音。這房間,仍舊一派歲月綿長、人間靜好的氣氛。
她幽幽地說話了:“女兒,與其到時候不知道東西會流落到哪裡,不如現在清清醒醒地交給你吧。”
她把盒子放在我手心,然後用兩隻手,一上一下含著我的手,眼睛卻望向灰淡的窗外,不再說話。
把盒子重新蓋上,放回抽屜裡層,我匆匆走到客廳,拿起電話,撥她的號碼;接通了,鈴聲響起,我持著聽筒走到面海的陽台,夕陽正在下沉,海水如萬片碎金動盪閃爍。直直看出去,越過海洋越過山嶼越過雲層,一重一重飛越的話,應該是澳門,是越南,是緬甸,再超越就是印度,就是非洲了。台灣在日出的那頭,其實是我站在陽台怎么都看不見的另一邊。我握緊聽筒,對著金色的渺茫,仿佛隔海呼喊:“是我,小晶,你的女兒——你記得嗎?”
〔2〕
我喜歡走路。讀書寫作累了,就出門走路。有時候,約個可愛的人,兩個人一起走,但是兩個人一起走時,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風景。
要真正地注視,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
我看見早晨淺淺的陽光里,一個老婆婆弓著腰走下石階,上百層的寬闊石階氣派萬千,像山一樣高,她的身影柔弱如稻草。
我看見一隻花貓斜躺在一截頹唐廢棄的斷牆下,牽牛花開出一片濃青艷紫繽紛,花貓無所謂地伸了伸懶腰。
夜色朦朧里,我看見路燈,把人行道上變電箱的影子胡亂射在一面工地白牆上,跟路樹婆娑的枝影虛實交錯掩映,看起來就像羅密歐對著朱麗葉低唱情歌的那個陽台。
我看見詩人周夢蝶的臉,在我揮手送他的時候,剛好嵌在一扇開動的公車的小窗格里,好像一整輛車,無比隆重地,在為他作相框。
我看見停在鳳凰樹枝上的藍鵲,它身體的重量壓低了綴滿鳳凰花的枝椏。我看見一隻鞋般大小的漁船,不聲不響出現在我左邊的窗戶。
我是個攝影的幼稚園大班生,不懂得理論也沒學過操作,但是跟風景約會的時間長了,行雲流水間,萬物映在眼底,突然悟到:真正能看懂這世界的,難道竟是那機器,不是你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世間的風景於我的心如此“明白”,何嘗在我“心外”?相機,原來不那么重要,它不過是我心的註解,眼的旁白。於是把相機放進走路的背包里,隨時取出,作“看此花時”的心筆記。
每一個被我“看見”的瞬間剎那,都被我採下,而採下的每一個當時,我都感受到一種“美”的逼迫,因為每一個當時,都稍縱即逝;稍縱,即逝。
〔3〕
在台灣、香港,新、馬和美國,流傳最廣的,是《目送》。很多人說,信箱里起碼收到十次以上不同的朋友轉來這篇文章。在大陸,點擊率和流傳率最高的,卻是另一篇,叫做《(不)相信》。
是不是因為,對於台灣和海外的人,“相信”或“不相信”已經不是切膚的問題,反倒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才是刻骨銘心的痛?是不是因為,在大陸的集體心靈旅程里,一路走來,人們現在面對的最大關卡,是“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困惑、猶豫,和艱難的重新尋找?
很難說。每個人,來到“花”前,都看見不一樣的東西,都得到不一樣的“明白”。
對於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
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因此,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真的,不好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