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家村(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梓桐鎮盧家村)

盧家村是一個隸屬於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梓桐鎮的行政村。石嶺下村,因村在石嶺腳,故名石嶺下。村民主姓胡、余,祖籍明經郡、泗水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家村
  • 別名:富溪、雲林
  • 地點:馬鞍山北側山腳
  • 姓氏:村民主姓盧
  • 祖籍:范陽郡
  • 歷史:687年的歷史
石嶺下村,鄭家村,盧家村,地圖信息,

石嶺下村

石嶺下胡姓與梓桐源其他村胡姓不同,屬於“明經胡氏”即“李改胡”。說起李改胡,還隱含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唐朝末年,曾追隨黃巢起義的朱溫叛變後,投降朝廷,當上了“宣武節度使”,成了手握重兵的軍閥。唐天祐元年(904年),朱溫威逼唐昭宗李曄遷都洛陽。唐昭宗不敢違抗,只好聽任他的擺布,帶著皇后、皇子、公主、侍從和朝中官員向洛陽進發。也是“李”姓命不當絕,途中,帶著身孕的何皇后生下了一個皇子。李曄知道此去凶多吉少,當此大難臨頭之際,他找到了貼身待衛、婺源考川人胡清(又名胡三)臨危託孤,請胡三將剛剛出生的皇子偷偷抱回家去撫養,給李家保留一點血脈。昭宗和皇后給小皇子裹以御衣、藏上珠寶,刺破手指寫下血書,交給胡三。胡三不顧個人安危,歷盡千辛萬苦,將皇子帶回了家鄉,取名昌翼,靈敏度姓為胡。果然不出李曄所料,唐昭宗一行走到半路,朱溫就下令將昭宗身邊二百多人全部殺死,以後又在宮中殺了李曄。“胡昌翼”成了李唐王朝留下的惟一一個皇子……好在朱溫來唐以後建立的“後梁”王朝只存在了十幾年,就被“後唐取代了。隱姓埋名的”胡昌翼“度過了人生最危險期。後唐同光三年(925年),21歲的胡昌翼以《易經》中“明經科”第二名進士,金榜題名,本可做官了。這時,義父胡三破牆取出龍衣御衫,珠寶血書,告之他的真實家世。胡昌翼知道自己身世後,決定終生不仕,耕讀於鄉里,講經於書院,成了一位隱居山谷的著名學者,人稱“明經先生”,直至96歲去世。
現在婺源考水有“唐太子墓”。太子墓頂是一幅“太極圖”,墓周的八面分別用紋飾花磚和刻有“乾、坤、坎、離、震、艮、翼、兌”符號的古磚砌成。墓碑上刻著八個大字“始祖明經胡公之墓。
余姓起源見“桐坑源村”介紹。
梓桐石嶺下余姓,據《富川余氏宗譜》載:社老次子名天祿,天祿子嚴七,嚴七子長時(待恭155)由歙邑遷淳西梓桐石嶺下。遷居時間約在明末清初。
公元2007年11月,石嶺下與鄭家村、盧家合併為一個行政村,定名盧家村。

鄭家村

鄭家村,別名石嶠,位於桐坑塢口東側。村民主姓鄭,祖籍滎陽郡。
鄭姓源出於姬姓,以國名為氏。據《通志》記載,周宣王靜分封其母弟友於鄭國(今陝西華縣以東),是為鄭桓公。桓公之後,鄭武公遷都於新鄭,為春秋時的鄭國,後為韓國所滅。其遺族散居於淮陽、商丘一帶,以原國名“鄭”為姓,稱鄭氏。鄭桓公就成了鄭姓的始祖。鄭氏最早發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梓桐鄭家村,據《梓里石嶠鄭氏宗譜》載述:鄭祖公(名公亮,字希明)於宋朝治平年間(公元1065年,由安徽省歙縣北豐川村遷居梓桐源石嶠(即今址),村以姓氏得名。(據淳安地名志載)
由此看來,鄭家村奠基至今(公元2008年)已歷943載。
公元2007年11月,鄭家村、石嶺下與盧家村合併為一個行政村,定名盧家村。

盧家村

盧家村,別名富溪、雲林。位於馬鞍山北側山腳。村民主姓盧,祖籍范陽郡。
據《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記載:“姜氏,齊太公之後,至文公子高,高孫傒,食采於盧,今盧縣也,因姓盧氏。秦有博士盧敖,漢有燕王盧綰。”齊太公,就是輔助周武王興周滅紂的姜子牙,其於大功告成後,被封在齊國,爵位為公,成為後世同宗而不同姓的共同始祖。春秋時氏繁衍於齊國的姜太公後裔中,還有以“盧蒲”兩字為姓的一支。此支盧蒲氏傳自“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齊桓公。傳到後來,也紛紛改了單姓的盧氏,並且以河南省大興縣一帶為繁衍中心。此段淵源,《通志氏族略》記載:“盧蒲氏,出自桓公,亦為盧氏,范陽。”
梓桐盧家村,據《范陽盧氏重輯清顯公嫡宗譜》記載:元朝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盧祖從青溪遷居梓桐富溪(即盧家),後人丁興旺,遂以姓氏得名盧家。
由此可知,盧家村建村距今(公元2008年)已有687年的歷史了。
盧家村腳有廊橋——茅庵橋,也是梓桐源風景之一。相傳此橋始建於明代。公元2001年,橋被洪水沖跨,同年重建,至2005年竣工。茅庵橋頭前山聳翠,古木陰陰;橋下隔埠溪水碧透,游魚鱗鱗。夏日坐此乘涼,清風徐來,愜意無比。
公元2007年11月,盧家村與鄭家村、石嶺下合併為一個行政村,定名盧家村。

地圖信息

地址:杭州市淳安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