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鐘掩耳(盜锺掩耳)

盜鐘掩耳

盜锺掩耳一般指本詞條

盜鐘掩耳是一則漢語成語,該成語出自《呂氏春秋·自知》。

盜鐘掩耳指捂著自己的耳朵偷鈴,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了的事偏要自作聰明地設法掩蓋;該成語在句子中可以作定語、謂語、賓語、狀語。

基本介紹

典源原文,成語典故,成語寓意,成語運用,成文用法,運用示例,成語辨析,

典源原文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這個寓言故事後來被提煉為成語“盜鐘掩耳”。

成語典故

春秋時候,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裡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小偷找來一把大錘,拚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鐘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裡偷鐘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沒想到,他還沒敲幾下,人們就趕來把他當場捉住了。

成語寓意

盜鐘掩耳指捂著自己的耳朵偷鈴,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了的事偏要自作聰明地設法掩蓋。
該成語嘲笑自己欺騙自己的傻人和傻事,不過,更重要的是,要想別人不知道,不是要掩蓋視聽,而是自己不要去做壞人、不要去做壞事。只要不去“偷鐘”,當然就不會做出“掩耳盜鐘”的傻事。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該成語可在句中可用作定語、謂語、賓語、狀語。

運用示例

唐·劉知幾《史通·書志》:斯皆不憑章句,直取胸懷,或以前為後,以虛為實,移的就箭,曲取和諧,掩耳盜鐘,自雲無覺。
宋·朱熹《與鐘戶部論虧欠經總制錢書》:為戶部者又為之變符檄,急郵傳,切責提刑司,提刑司下之州,州取辦於縣……而議者必且以為朝廷督責官吏補發,非有與於民也,此又與盜鐘掩耳之見無異。
清·傷時子《蒼鷹擊·戕藩》:你看他盜鈴掩耳欺天下,賣國甘心作皇帝,有甚商量。

成語辨析

盜鐘掩耳的近義詞有自欺欺人,這兩個成語都有自己騙自己的意思,但結構不同,來源也不同,所以還有一些細微的差別。
“盜鐘掩耳”由兩個動賓結構聯合而成,前後兩截又是目的關係。在現代漢語中常用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自欺欺人”由一個主謂結構和一個動賓結構構成,它是流行在民眾口語中的一個常用成語,是說自己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
總體上說,這兩個成語的差別是:
“盜鐘掩耳”用的是比喻義,顯得生動形象;“自欺欺人”則是直截揭示了事物的本質,言簡意明。
“盜鐘掩耳”描寫捂住耳朵,騙不了別人,只可以自己欺騙自己;“自欺欺人”則是前後兩截並重,指自己欺騙自己又欺騙別人。
“盜鐘掩耳”後邊可以加“式”構成複合名詞“盜鐘掩耳式”,“自欺欺人”沒有這種複合構詞。
“盜鐘掩耳”與“自欺欺人”意義不盡相同,有時也可連用在一起,起突出語意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