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

疾病定義,發病原因,檢查,子宮內膜異位併發症,疾病症狀,疾病危害,診斷要點,西醫治療,中醫治療,

疾病定義

當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子宮腔面以外部位時,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簡稱內異症)。其在卵巢激素的變化影響下發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圍纖維組織增生和粘連形成。絕大多數子宮內膜異位在盆腔內生殖器官和其鄰近器官的腹膜面,臨床上常稱之為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出現於子宮肌層時,則稱為子宮腺肌症,即既往所稱的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現多認為二者在病因、流行病學特徵和症狀方面均有區別,已將子宮腺肌症劃分為一種獨立的子宮疾病。

發病原因

一、種植學說 最早(1921)有人認為,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系子宮內膜碎片隨經血逆流,通過輸卵管進入盆腔而種植於卵巢或盆腔其他部位所致。臨床上在月經期行剖腹探查時可在盆腔中發現經血,且經血中查見子宮內膜。剖宮手術後所形成的腹壁疤痕子宮內膜異位症,是種植學說的好例證。
二、漿膜學說 亦名化生學說,認為卵巢及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系由腹膜的間皮細胞層化生而來。副中腎管是由原始腹膜內陷發育而成,與卵巢的生髮上皮、盆腔腹膜、閉鎖的腹膜凹陷,如腹股溝部的腹膜鞘狀突(努克管)、直腸陰道隔、臍等,都是由體腔上皮分化而來。凡從體腔上皮發生之組織,均有潛在能力化生成幾乎與子宮內膜不能區分的組織,因而腹膜間皮細胞可能在機械性(包括輸卵管通氣、子宮後位、宮頸阻塞)、炎性、異位妊娠等因素刺激下,易發生化生而成異位症的子宮內膜。卵巢表面的生髮上皮因屬原始體腔上皮,更具有分化的潛能。在激素、炎症的影響下就可分化成胚胎時所能形成的各種組織,包括子宮內膜。卵巢是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中最易累及的部位,用化生學說很易解釋。種植學說不能解釋超越盆腔以外的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原因。
三、免疫學說 1980年Weed等報導,異位內膜周圍有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巨噬細胞內含有鐵血黃素沉著及不同程度的纖維化。他們認為是由於異位內膜病灶做為異物,激活了機體的免疫系統所致。此後,許多學者從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等方面探討內異症的病因及發病機理。
(一)細胞免疫功能缺陷 1.T淋巴細胞功能缺陷;2.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功能缺陷:NK細胞是一群異質性多功能的免疫細胞,其功能特徵是不需抗體存在,不需經抗原致敏,即可殺傷某些腫瘤細胞或病毒感染細胞,在體內免疫監護中起重要作用。
(二)體液免疫功能缺陷 有關子宮內膜異位組織發生的理論還有:①淋巴播散學說。認為子宮內膜可經淋巴道播散,先後有人發現宮旁淋巴結及髂內淋巴結中含有子宮內膜組織。但這一學說的弱點在於區域性淋巴結中央很少見到內膜組織,常發部位也不符合正常的淋巴引流;②血流播散學說。根據文獻報導,在靜脈、胸膜、肝實質、腎臟、上臂、下肢等均曾發現過異位的子宮內膜。一些學者認為最大可能是內膜經過血流播散至上述組織、器官而致,且曾在兔肺內引起實驗性子宮內膜異位症。但有人認為這些情況,雖可能是通過血行播散所致,但局部化生這一因素仍不能排除,因胸膜亦由體腔上皮分化而來。在胚胎期產生胚芽及中腎管時,有可能發生體腔上皮異位於其中,日後組織可化生而在各該部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症。
不論異位子宮內膜來源如何,其生長均與卵巢內分泌有關,臨床資料可以說明,如此症多半發生在生育期婦女(30~50歲占80%以上),且常並發有卵巢功能失調。切除卵巢後,則異位內膜萎縮。異位子宮內膜的生長主要依靠雌激素,妊娠期孕激素分泌較多,異位內膜即受到抑制。長期口服合成孕激素如炔異諾酮,造成假孕,亦可使異位內膜萎縮。

檢查

1、B超顯像檢查:主要是通過對卵巢深處的子宮內膜進行觀察,主要特徵為子宮內膜囊腫形狀為橢圓形,內膜壁比較厚,會有多處粘稠物堆積在上面,粘稠物形狀比較小,分布比較均勻,有均勻的回聲,可根據內部的回音來辨別子宮內膜是否異位。
2、X線檢查
① 子宮輸卵管造影:通過X光線,對輸卵管進行造影,輸卵管比較暢通,在子宮後方位置會看到有太陽傘狀的小影團,呈雪花狀零零散散地分布。
② 氣腹造影:子宮內膜通過X光線的照射,有凹凸不平的、分布比較密集的小白點,從側面看子宮直腸陷凹越加發白,顏色越來越淺,可明顯地、清楚地看出。
3、腹腔鏡檢查:腹腔鏡能夠直接地觀察到盆腔,可看出異位之處的顏色為白色、灰色、紅色等,形狀為圓點狀、鎖鏈狀等等,有不同的分期表現,有助於更好地診斷出子宮內膜異位症,明確病因。

子宮內膜異位併發症

(一)不孕:子宮內膜異位患者常伴有不孕。根據資料報導,子宮內膜移位引起的原發性不孕占41.5~43.3%,繼發性不孕占46.6~47.3%。盆腔內膜異位症常可引起輸卵管周圍粘連影響卵母細胞撿拾或導致管腔堵塞;或因卵巢病變影響排卵的正常進行而造成不孕。
(二)月經過多: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月經量往往增多,經期延長。可能由於內膜增多所致,但多伴有卵巢功能失調。
(三)痛經:為一常見而突出的症狀,多為繼發性,即自發生內膜異位開始,患者訴說以往月經來潮時並無疼痛,而從某一個時期開始出現痛經。可發生在月經前,月經時及月經後。有的痛經較重難忍,需要臥床休息或用藥物止痛。疼痛常隨著月經周期而加重。
(四)性交疼痛:發生於子宮直腸窩、陰道直腸隔的子宮內膜異位症,使周圍組織腫脹而影響性生活,月經前期性感不快加重。
(五)大便墜脹:一般發生在月經前期或月經後,患者感到糞便通過直腸時疼痛難忍,而其他時間並無此感覺。子宮內膜異位病變圍繞直腸形成狹窄者有里急後重及梗阻症狀,故與癌瘤相似。
(六)膀胱症狀:多見於子宮內膜異位至膀胱者,有周期性尿頻、尿痛症狀;侵犯膀胱黏膜時,則可發生周期性血尿。
病理改變:
一、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 內膜由基底部向肌層生長,局限於子宮,故又名子宮腺肌病。異位的子宮內膜常彌散於整個子宮肌壁,由於內膜侵入引起纖維組織及肌纖維的反應性增生,使子宮一致性脹大,但很少有超過足月胎兒頭大者。不均勻或局灶型分布者一般以後壁多見,由於局限在子宮一部,往往使子宮不規則增大,酷似子宮肌瘤。切面可見增生的肌組織亦似肌瘤呈漩渦樣結構,但無肌瘤所具有與周圍正常肌纖維分開的包膜樣組織。病灶中間有軟化區,偶可見到散在的含有少量陳舊積血的小空腔。鏡檢所見的內膜腺體與子宮內膜腺體相同,其周圍由內膜間質所包繞。異位內膜隨月經周期而改變,但分泌期改變不明顯,表示異位的內膜腺體受孕激素影響較小。當受孕時,異位內膜的間質細胞可呈明顯蛻膜樣變,已如上述。
二、間質性子宮內膜異位症 為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特殊類型,較少見,即異位的內膜僅有內膜間質組織,或子宮內膜侵入肌層後間質組織發展的範圍及程度遠遠超過腺體成分。一般子宮一致性增大,異位細胞散布於肌層或集中在某一區域,色黃,常具有彈性橡皮樣硬度,較肌瘤軟,在切面往往可以看到索狀小蟲樣突起,就可據以確立診斷。異位組織亦可向宮腔發展形成息肉狀腫塊,多發性,表面光滑,蒂寬與子宮肌壁有較大面積的直接連繫,並可由宮壁向宮腔或沿子宮血管向闊韌帶內突出。向宮腔突出者致成月經過多甚或絕經後流血;向闊韌帶突出者可經婦科雙合診查出。間質性子宮內膜異位症可有肺播散,甚至在切除子宮數年後還能發生。由於這種特點,有人認為間質性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低底惡性的肉瘤。
三、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 內膜侵犯子宮以外的組織(包括由盆腔侵犯子宮漿膜層的異位內膜)或器官,常累及多個器官或組織。
卵巢為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常發生的部位,占80%,其次為子宮直腸窩之腹膜,包括子宮骶韌帶,子宮直腸窩前壁相當於陰道後穹窿部位,子宮頸後壁相當於子宮頸內口處。有時異位內膜侵犯直腸前壁,使腸壁與子宮後壁及卵巢形成緻密粘連,術中很難分離。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也可侵入直腸陰道隔而在陰道後穹窿黏膜上形成散在的黑紫色小點,甚至可形成菜花樣突起,酷似癌瘤,經活檢才能證實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此外如前所述輸卵管、宮頸、外陰、闌尾、臍、腹壁切口、疝囊、膀胱、淋巴結,甚至胸膜及心包膜、上肢、大腿、皮膚皆可能有異位內膜生長。
子宮直腸窩處異位子宮內膜,亦可在腹膜上形成紫黑色出血點或積血小囊,包埋在粘連嚴重的纖維組織中,鏡檢可見典型的子宮內膜。該處異位的內膜組織尚可向直腸陰道隔及子宮骶韌帶擴展形成觸痛性堅實結節。或穿透陰道後穹窿黏膜,形成藍紫色乳頭狀腫塊,經期可出現許多小出血點。如直腸前壁受累,則可發生經期大便疼痛,有時內膜病變圍繞直腸擴展形成狹窄環,與癌瘤極為相似,腸道受侵約占內膜異位症10%左右。病變常位於漿膜及肌層,很少黏膜受侵而發生潰瘍。偶有由於在腸壁形成腫塊或造成纖維性狹窄或粘連引起腸管過度屈曲而發生腸梗阻,並可發生刺激症狀,如間歇性腹瀉,月經期更加重。

疾病症狀

1、不能妊娠:內膜異位患者不能妊娠率達40%,較正常婦女不能妊娠率高2倍多。
2、痛經:疼痛部位多位於下腹部,有時可至陰道、會陰、肛門、大腿部。開始痛的時間及持續時間,多為經前1~2天,經期第一天最劇,月經乾淨後疼痛緩解以致消失。
3、月經不調:有時經量增多或經期延長,亦有經前點滴出血者。
4、患者可出現慢性的盆腔疼痛,以非特異性以及非周期性的疼痛為主。
5、女性在性生活的時候會感到疼痛。
6、原發性的女性不孕或者是繼發性的女性不孕。
7、月經異常:表現主要是月經周期縮短、月經周期延長、月經之前少許出血等。
8、出現泌尿系統的症狀,例如尿急、尿頻、血尿、尿痛。
9、腸功能異常,患者可發生便秘或者是腹瀉的現象,而且還可伴隨排便疼痛、便血等症狀。
10、膀胱症狀。多見於子宮內膜異位至膀胱者,有周期性尿頻、尿痛症狀;侵犯膀胱黏膜時,則可發生周期性血尿。

疾病危害

引起不孕症: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引起盆腔粘連或盆腔結構改變,也會使一些人體內性激素水平異常,從而導致不孕的發生。
宮外孕:如子宮內膜在輸卵管內“安家落戶”,就會造成輸卵管的僵直和粘連,影響輸卵管功能,阻礙受精卵進入子宮,如受精卵停留在輸卵管里並開始生長,則會造成宮外孕。
導致盆腔炎的發生:跑到盆腔內的子宮內膜也會隨著月經周期有出血現象,給病源微生物的滋生創造了條件,形成盆腔炎。
引起痛經:痛經即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狀又是危害,70%~80%的患者伴有痛經症狀,並逐年加劇,給女性日常生活與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

診斷要點

1.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臨床表現:一般為周期性發病。視病變部位不同而出現不同症狀,約1/5患者無自覺症狀。
(1)症狀:痛經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主要症狀,表現為繼發性、漸進性痛經,疼痛程度與病灶的大小不一定成正比。如病變累及子宮直腸陷窩則可有性交痛、肛門墜脹;月經過多經期延長;不孕,可高達40%。
(2)體徵:典型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表現為宮骶韌帶或子宮直腸陷窩處捫及痛性結節,子宮多為後傾固定,如有卵巢朱古力囊腫,可在子宮側後方捫及固定腫塊、壓痛,檢查時應注意子宮頸及陰道後穹窿有無紫藍色結節。早期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可完全無陽性體徵。
2.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輔助檢查:
(1)腹腔鏡檢查;
(2)性激素診斷性治療;
(3)直腸鏡檢或鋇劑灌腸;
(4)宮頸與陰道病灶活檢;
(5)B超檢查。

西醫治療

西醫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發展和消退是在內分泌控制下進行的,因此,套用激素治療有效。治療目的為治癒疾病、防止復發、促進生育。藥物治療效果以輕、中度內異症為佳,可緩解症狀,增加受孕率;重症患者病灶較大,纖維化多,粘連緊密。尚需手術治療。

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病與月經周期有密切關係,治療痛經結合月經時期及不同體質論治。一般經前以調氣化瘀為主;經期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為主;經後以益氣補腎、活血化瘀為主。若伴月經過多,在月經期尚需化瘀止血。子宮內膜異位症諸多症狀表現其直接發病,病機為“血瘀”,而“血瘀”又有寒、熱、虛、實之區別。臨床治療在立足於基本病機的基礎之上,又應當辯其虛實夾雜,特別是針對其臨床主要的症狀表現,結合適當的辯病與辯證相結合,或補腎、活血化瘀以調經、或補腎活血促排卵助孕、或活血化瘀散結。
本病非單純氣血瘀滯,而屬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在本者為脾腎之虛,在標者為氣滯血瘀,故溫宮內異湯治療上採用標本兼治之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