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外子宮內膜異位症

盆腔外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在臨床上較常見,是指子宮內膜游離在子宮腔以外的症狀,最常見於盆腔內。而當游離在盆腔外時即稱為盆腔外子宮內膜異位症,多發生在剖宮產手術後的切口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盆腔外子宮內膜異位症
  • 外文名:Pelvic endometriosis
  • 常見:於盆腔內
  • 類型:病
基本定義,組織結構,臨床症狀,發病原因,

基本定義

盆腔外子宮內膜異位症(EPEM)是普外科的一個罕見病,是指子宮內膜種植於子宮輸卵管卵巢及周圍腹膜以外的身體其他部位。異位的子宮內膜受卵巢雌激素、孕激素的周期性作用而引起相應的症狀。最常見於盆腔內,盆腔外罕見。

組織結構

盆腔外子宮內膜異位多發生在剖宮產手術後的切口上。剖宮產時從開放的子宮將內膜細胞或子宮外蛻膜組織直接種植於切口上是此類病變的主要原因。一般以腫塊伴隱痛為主,儘管大部分病人症狀呈與月經相關的周期性,但也有與月經無明顯關係。腹股溝子宮內膜異位常以淋巴結炎、神經纖維瘤、嵌頓疝等就診於外科,造成此病的原因,被認為是盆腔內子宮內膜異位沿子宮圓韌帶直接蔓延所致。盆腔外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分手術治療和藥物兩種,藥物治療常用抗促性腺激素製劑,如達那唑,可暫時減輕症狀,但不能根除病變,停藥後症狀可復發。目前,以手術治療為主,一般局部切除即可,不可殘留病灶,否則仍有復發可能。
盆腔外子宮內膜異位症(EPEM)是普外科的一個罕見病,在診斷與鑑別診斷時,易被遺漏、誤診。盆腔外子宮內膜異位症源於婦產科,發生的部位卻在婦產科管轄範圍以外,屬普外專業範疇,一個發生在手術切口下或腹股溝區的小腫塊,普外科醫生接診,很難想到EPEM。在臨床症狀上有明顯特點,主要症狀與月經期關係密切,腫塊疼痛強度與月經是同步的。

臨床症狀

盆腔外任何部位發生異位子宮內膜生長時,均可在局部出現周期性疼痛、出血和腫塊。
①消化道子宮內膜異位症:可以只有腸道症狀或只有盆腔內異位症症狀,或兩者同時出現。腸道症狀多為腹部可觸及包塊;直腸和乙狀結腸內膜內異症患者可出現排便困難、腹瀉、便秘、排便痛和血便;小腸的子宮內膜異位病灶常位於迴腸末端,約75%的患者常發生中腹部痙攣性疼痛;闌尾內異症患者常無症狀,也可因疼痛行闌尾切除術。嚴重的腸道內異症可因直腸或乙狀結腸受壓而出現腸梗阻症狀。
②泌尿系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在膀胱的患者,症狀多種多樣,如尿頻、尿急、排尿困難、膀胱區疼痛和後背痛;20%的患者表現為周期性肉眼血尿。輸尿管部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症狀較輕微,早期常無明顯症狀或似泌尿系感染,45%的患者表現為腹痛、腰痛,後期表現為反覆腎盂積水、腎功能損害,重者可有腎功能衰竭、高血壓。
③肺部子宮內膜異位症多表現為周期性咯血、氣胸。
④中樞神經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典型表現為周期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周期性頭痛癲癇發作。
⑤肌肉、骨骼等肢體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多表現為肌肉骨骼的周期性疼痛。
⑥剖宮取胎術後的腹壁瘢痕中的子宮內膜異位病灶,在經期出現腹部瘢痕疼痛,並可在瘢痕深部捫及劇痛的包塊,月經乾淨後疼痛緩解,但下次經期時又發作。隨著時間延長,包塊逐漸增大,腹痛逐漸加劇。

發病原因

一、種植學說 最早(1921)有人認為,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系子宮內膜碎片隨經血逆流,通過輸卵管進入盆腔而種植於卵巢或盆腔其他部位所致。臨床上在月經期行剖腹探查時可在盆腔中發現經血,且經血中查見子宮內膜。剖宮手術後所形成的腹壁疤痕子宮內膜異位症,是種植學說的好例證。
二、漿膜學說 亦名化生學說,認為卵巢及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系由腹膜的間皮細胞層化生而來。副中腎管是由原始腹膜內陷發育而成,與卵巢的生髮上皮、盆腔腹膜、閉鎖的腹膜凹陷,如腹股溝部的腹膜鞘狀突(努克管)、直腸陰道隔、臍等,都是由體腔上皮分化而來。凡從體腔上皮發生之組織,均有潛在能力化生成幾乎與子宮內膜不能區分的組織,因而腹膜間皮細胞可能在機械性(包括輸卵管通氣、子宮後位、宮頸阻塞)、炎性、異位妊娠等因素刺激下,易發生化生而成異位症的子宮內膜。卵巢表面的生髮上皮因屬原始體腔上皮,更具有分化的潛能。在激素、炎症的影響下就可分化成胚胎時所能形成的各種組織,包括子宮內膜。卵巢是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中最易累及的部位,用化生學說很易解釋。種植學說不能解釋超越盆腔以外的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原因。
三、免疫學說 1980年Weed等報導,異位內膜周圍有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巨噬細胞內含有鐵血黃素沉著及不同程度的纖維化。他們認為是由於異位內膜病灶做為異物,激活了機體的免疫系統所致。此後,許多學者從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等方面探討內異症的病因及發病機理。
(一)細胞免疫功能缺陷 1.T淋巴細胞功能缺陷;2.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功能缺陷:NK細胞是一群異質性多功能的免疫細胞,其功能特徵是不需抗體存在,不需經抗原致敏,即可殺傷某些腫瘤細胞或病毒感染細胞,在體內免疫監護中起重要作用。
(二)體液免疫功能缺陷 有關子宮內膜異位組織發生的理論還有:①淋巴播散學說。認為子宮內膜可經淋巴道播散,先後有人發現宮旁淋巴結及髂內淋巴結中含有子宮內膜組織。但這一學說的弱點在於區域性淋巴結中央很少見到內膜組織,常發部位也不符合正常的淋巴引流;②血流播散學說。根據文獻報導,在靜脈、胸膜、肝實質、腎臟、上臂、下肢等均曾發現過異位的子宮內膜。一些學者認為最大可能是內膜經過血流播散至上述組織、器官而致,且曾在兔肺內引起實驗性子宮內膜異位症。但有人認為這些情況,雖可能是通過血行播散所致,但局部化生這一因素仍不能排除,因胸膜亦由體腔上皮分化而來。在胚胎期產生胚芽及中腎管時,有可能發生體腔上皮異位於其中,日後組織可化生而在各該部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症。
不論異位子宮內膜來源如何,其生長均與卵巢內分泌有關,臨床資料可以說明,如此症多半發生在生育期婦女(30~50歲占80%以上),且常並發有卵巢功能失調。切除卵巢後,則異位內膜萎縮。異位子宮內膜的生長主要依靠雌激素,妊娠期孕激素分泌較多,異位內膜即受到抑制。長期口服合成孕激素如炔異諾酮,造成假孕,亦可使異位內膜萎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