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急性蜂窩織炎

皮下急性蜂窩織炎

疾病概述,症狀體徵,病理生理,常見症狀,診斷檢查,治療方案,局部處理,切開引流指征,預防與調養,

疾病概述

皮下蜂窩織炎患者可先有皮膚損傷,或手、足等的化膿性感染。患處腫、痛、表皮紅,紅腫邊緣界限不清楚,指壓後可稍褪色。病變部位側的淋巴結常有腫痛。病變加重擴大時,皮膚可起水皰或破潰出膿。常有惡寒發熱和全身不適。新生兒皮下壞疽病變多在背、臀部等經常受壓處,皮膚壞死時呈灰褐色或黑色,並可破潰。老年人皮下壞疽背部或側臥時肢體著床部分有大片皮膚紅、腫、疼痛。下急性蜂窩織炎局部表現紅、腫、痛、熱,全身反應較重。因迅速波及咽喉而阻礙通氣,甚為危急。起源於面部者,局部表現紅、腫、痛、熱,全身反應較重。 用青黴素苯唑西林(新青黴素Ⅱ),疑有腸道菌類感染時加甲硝唑。局部處理:一般性蜂窩織炎的早期可用中藥敷貼;但若病變進展,或是其他各型皮下蜂窩織炎,都應及時切開引流。對產氣性皮下蜂窩織炎病人必須隔離。頜面部間隙感染是顏面、頜周及口咽區軟組織腫大化膿性炎症的總稱。化膿性炎症彌散時稱為皮下急性蜂窩織炎,局限時稱為膿腫。正常頜面部各層組織之間存在潛在的筋膜間隙,當感染侵入這些間隙時,化膿性炎症使疏鬆結締組織溶解液化,炎症產物充滿其中,此時才出現明顯的間隙。感染可局限於一個間隙內,也可循阻力薄弱的組織擴散,形成彌散性的多個間隙感染,如口底。

症狀體徵

由於病人的機體條件、受感染的原因和病菌的毒性可有差異.臨床上本病可分為下列類型。 (1)一般性皮下蜂寓織炎病人先可有皮膚損傷.或有手、足等部位的化膿性感染。發生本病時常有惡寒發熱和全身不適;患處腫脹疼痛,表皮發紅、指壓後可稍褪色,紅腫邊緣界限不清楚。病變部位側的淋巴結常有腫痛,例如前臂有蜂窩織炎時腋窩淋巴結腫痛,面部有蜂窩織炎時頸部淋巴結腫痛。病變加重擴大時,皮膚可起水泡,一部分變成褐色,或破潰出膿;病人體溫更增高或過低,還可有意識失常等症狀。
(2)新生兒皮下壞疽新生兒的皮膚柔嫩,護理疏忽致皮膚沾污、擦傷等,金黃葡萄球菌等侵入皮下組織就會造成本病。病兒發熱、不進乳、不安或昏睡,全身情況不良。病變多在背部、臀部等經常受壓處。初起時皮膚發紅、質地稍變硬。繼而,病變範圍擴大,中心部分色變暗變軟,觸之有浮動感,有的可起水泡;皮膚壞死時變成灰褐色或黑色,並可破潰。
皮下急性蜂窩織炎皮下急性蜂窩織炎
(3)老年人皮下壞疽病人以男性居多。常見病前曾洗澡,長時間浸泡於熱水並擦身,然後隨便裸體躺在池邊或長凳上休息。事後發生本病,病菌多為葡萄球菌、鏈球菌等。病人寒戰發熱,全身不適乏力。背部或側臥時肢體著床部分有大片皮膚紅、腫、疼痛。繼而,皮膚變為暗灰色,知覺遲鈍,觸之有波動感,穿刺可吸出膿性物。全身症狀加重,可有氣急、心悸、頭痛、煩躁、譫妄、昏睡等。
(4)頜下急性蜂窩織炎感染可起源於口腔或面部。起源於口腔等多為小兒,因迅速波及咽喉而阻礙通氣(類似急性咽峽炎),甚為危急。病兒有高熱,不能正常進食,呼吸急迫;頜下腫脹明顯,表皮僅有輕度紅熱,檢視口底可見腫脹。起源於面部的頒下蜂窩織炎,局部表現紅腫痛熱,常向下方蔓延,全身反應較重;感染累及頸闊肌內結締組織後,也可阻礙通氣和吞咽。
(5)產氣性皮下蜂窩織炎發生在皮膚受損傷後,病菌是厭氧菌,如腸球菌、兼性大腸桿菌、擬桿菌、兼性變形桿菌或產氣莢膜梭菌。炎症主要在皮下結締組織,末侵及肌肉層,不同於氣性壞疽(產氣莢膜梭菌肌炎為主)。初期表現類似一般性蜂窩織炎;特點是擴展快且可觸知皮下捻發音,破潰後可有臭味,全身狀態較快惡化。

病理生理

病理改變是急性化膿性炎症。特點是病變擴展較快,因為病菌有毒性強的溶血素、透明質酸酶鏈激酶等,加以受侵組織的質地較疏鬆。病變側的淋巴結常也受感染;且常有明顯的毒血症,或更有菌血症。本病是皮膚、黏膜受傷或有其他病變以後,皮下疏鬆結締組織受病菌感染所致。病菌多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有的是金黃葡萄球菌,有的是大腸桿菌或其他型鏈球菌等。 在頜面部各種組織之間,如皮下組織、肌、唾液腺、頜骨,充填有數量不等的疏鬆結締組織或脂肪,其中有血管、神經、淋巴組織、唾液腺導管走行。這種結構從勝利上具有緩衝運動產生的張力和壓力作用,從解剖上即是潛在的間隙,而且相鄰的間隙之間相互通連。當感染侵入這些潛在間隙內,可引起疏鬆結締組織溶解液化,炎性產物充滿其中時才出現明顯間隙。

常見症狀

最常見為牙源性感染,如下頜第三磨牙冠周炎、根尖周炎頜骨骨髓炎等;其次是腺源性感染,可由扁桃體炎、唾液腺炎、頜面部淋巴結炎等擴散所致,在嬰幼兒中多見。繼發與創傷、面部癤癰、口腔潰瘍和血源性感染者已少見。間隙感染的病原菌以溶血性四鏈球菌為主,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常為混合性細菌感染,厭氧菌所致的感染少見。

診斷檢查

診斷:詳細詢問病史和仔細觀察體徵,診斷多不困難。化驗血常規,注意白細胞過多或減少和有無貧血。有膿性物時塗片檢查菌類。病情較重時,應取血和膿作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並監測意識狀態、呼吸、循環等的變化。
皮下急性蜂窩織炎皮下急性蜂窩織炎
對下列病例需重視鑑別診斷: (1)新生兒皮下壞疽有皮膚質地變硬時,應與硬皮病區別。後者皮膚不發紅,體溫不增高。
(2)小兒頜下蜂窩織炎可引起呼吸急促和不能進食,應與急性咽峽炎區別。後者的頜下腫脹稍輕,而口咽內腫賬發紅明顯。
(3)產氣性皮下蜂窩織炎應與氣性壞疽區別。後者發病前創傷較重(傷及肌肉),傷肢或身軀已難運動;發病後傷口常有某種腥味,膿液塗片檢查可大致區分病菌形態,作細菌培養更可確認菌種。
根據病史、臨床症狀和體徵,結合局部解剖知識,白細胞總數及分類計數等,配合穿刺抽膿等方法,可以作出正確診斷。一般化膿性感染,抽出的膿液呈色稠膿或桃花膿,而腐敗壞死性感染,膿液稀薄呈暗灰色,常有腐敗壞死性惡臭。

治療方案

根據臨床療效或化驗報告菌種調整藥晶。如病人能接受口服藥劑,可同時用中藥普濟消毒飲等。

局部處理

一般性蜂窩織炎的早期,可用金黃散玉露散等敷貼;但其病變進展時,或是上述其他各型皮下蜂窩織炎,都應及時切開引流,以緩解皮下炎症擴展和減少皮膚壞死。切開可作多個較小的切口,用藥液濕紗條引流。同時要改善病人全身狀態,例如:高熱時行頭頸部冷敷;不能正常進飲食時,輸液維持體液平衡和營養;呼吸急促時給氧或輔助通氣等。此外,對產氣性皮下蜂窩織炎病人必須採取隔離治療措施。 炎症早期可外敷藥物、針灸、封閉理療,有校驗、效忠、解毒、止痛的作用。常用外敷藥有金黃散六合丹,敷於患處皮膚表面,可時炎症消散或局限。炎症局限形成膿腫,應及時進行切開引流術。
皮下急性蜂窩織炎皮下急性蜂窩織炎
其目的是:
(1)時膿液、壞死感染物迅速排出,減少毒素吸收。
(2)減輕局部腫脹、疼痛及張力,緩解對呼吸道和咽腔的壓迫,避免發生窒息。
(3)可防止感染向鄰間隙蔓延,防止向顱內、縱隔和血液擴散,避免嚴重併發症。
(4)可防止發生邊緣性骨髓炎

切開引流指征

(1)發病時間一般是牙源性感染3-4天,腺源性感染5-7天,經抗生素治療後,仍高熱不退、白細胞總書記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者;
皮下急性蜂窩織炎皮下急性蜂窩織炎
(2)局部腫脹、跳痛、壓痛明顯者;
(3)局部有凹陷性水腫,有波動感,或穿刺抽出膿者;
(4)腐敗壞死性感染,應早期廣泛切開引流;
(5)膿腫已穿破,但引流不暢者。急性炎症消退後,應及時薄除病灶牙,避免感染復發。若有瘺管長期不愈,則應考慮作瘺道或死骨刮治術。

預防與調養

預防本病應平日重視皮膚的清潔衛生和防避損傷;皮膚受傷後要及早處理,有某種化膿性病變更應及時治療。嬰兒和老年人的抗感染能力較弱,要重視生活護理。
1.及時治療各局部刨傷,減少本病發生。
2.應將患部抬高,以利炎症吸收。
3.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發熱者,須臥床休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