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齊雲塔

白馬寺齊雲塔

齊雲塔本稱釋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馬寺塔。在洛陽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築,也是中原地區為數不多的金代建築遺存之一。據白馬寺現存碑刻和某些佛籍載,東漢永平已已(公元69年),漢明帝敕建佛塔,"芨若岳峙,號曰齊雲"。今存之磚塔,實重建於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馬寺齊雲塔
  • 本稱:釋迦舍利塔
  • 位於:洛陽白馬寺山門外
  • 塔邊長:7.8米
簡介,白馬寺簡介,建築格局,

簡介

齊雲塔初建為木塔,後毀於雷火。現存之齊雲塔,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一一七五年)所重修,故又稱"金方塔",為四方形密檐式磚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塔邊長7.8米,通高35米,13層。第一層塔檐之下飾砌以仿木構式斗拱,頂覆寶瓶式塔剎,,外輪廓略作拋物線形,玲瓏挺拔,古雅秀麗。每層南邊開一拱門,可以登臨眺望。舊與清涼台、騰蘭墓、斷文碑、夜半鐘、焚經台合稱“白馬寺六景”。
齊雲塔另有一奇,當您站在齊雲塔南面,大約二十米處用力擊掌,便可聽到從塔身處發出"哇哇"的叫聲,和青蛙的叫聲十分相似。這也是齊雲塔獨特造型所致,一種聲學的物理現象,因塔面上凸凹不平,故使回聲不齊所致。
2008年10月份齊雲塔塔體傾斜,進入大修階段。

白馬寺簡介

白馬寺位於河南洛陽城東12公里處,在漢魏洛陽故城雍門西1.5公里處,古稱金剛崖寺,號稱“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所官辦寺院。它建於東漢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被中外佛教界譽為“釋源”、“祖庭”。
史載: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劉莊因夜夢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漢使及印度二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抵洛,漢明帝躬親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雍門外建僧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故名該僧院為白馬寺。 白馬寺座北面南,總面積二百餘畝,其主體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五層殿堂及中國第一釋迦舍利塔。白馬寺是一處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築群。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2001年1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4A景區。
白馬寺是的營建,與我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寢南宮,夢金神頭放白光,飛繞殿庭。次日得知夢為佛,遂遣使臣蔡愔、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
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上了在該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騰、竺法蘭。蔡、秦等於是邀請佛僧到中國宣講佛法,並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跋山涉水,於永平十年(67)來到京城洛陽。漢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遂將寺院取名“白馬寺”。
從白馬寺始,我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我國佛教的發源地。白馬寺建寺以來,其間幾度興廢、幾度重修,尤以武則天時代興建規模最大。白馬寺為長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齊雲塔等。
從安史之亂開始,不斷的戰亂使繁華蓋世的東都一百年間一片荒涼。如今,在清涼台西側尚存幾個唐代的石礎,見證了那1200多年前的災難。安史之亂後,詩人張繼投宿白馬寺,寫下“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的詩句,可見白馬寺遭受兵燹之後的慘敗景象。
“文革”中白馬寺再次遭到破壞,更是一片蕭條,現存的遺址古蹟多為元、明、清時所留。上世紀七十年代,高棉的西哈努克親王要來白馬寺參觀,白馬寺又一次得到重建的機會,此後經過幾次修建,原有的建築規模逐步得到恢復,但與武則天的鼎盛期相比,還略遜一籌。
白馬寺現存寺宇面積約四萬平方米,寺內大佛殿內懸掛的一口重2500斤的明代大鐵鐘,聲音洪亮。它與洛陽東門城樓上的大鐘頻率一致,只要白馬寺鐘聲一響,城樓大鐘便產生共鳴,故有“白馬鐘聲,洛陽西應”之說。大雄殿內採用夾紵乾漆方法製成的元代佛像,是洛陽現存最好的塑像,其中十八羅漢的造像工藝是目前國內最精緻的一例。寺內曾有一座高2.16米的彌勒菩薩玉石像,十分珍貴,可惜已被盜往美國。
白馬寺建成後,洛陽佛寺逐漸增多,到西晉時,全國128寺,洛陽即占42寺。五胡十六國時期。洛陽成為佛教中心。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佛教風行,佛寺驟增,洛陽最多時佛寺達1 300多所,其質量和規模也都不同尋常。

建築格局

白馬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 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台、 井仍依稀可見。現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
整個寺廟布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寺大門之外,廣場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為綠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鹹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台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
山門內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為時期的作品。毗盧殿在清涼台上,清涼台為攝摩騰、竺法蘭翻譯佛經之處。東西廂房左右對稱。整個建築宏偉肅穆,布局嚴整。此外,還有碑刻40多方,對研究寺院的歷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價值。
當前十八羅漢和精美的佛龕供奉在白馬寺,三世佛原安奉於洛陽潞澤會館大殿內,洛陽博物館重新在新館開闢故宮文物展覽,把三世佛造像移於洛陽博物館新館中展出。
白馬寺齊雲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