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雀山法華寺

白雀山法華寺

白雀山法華寺位於浙江省湖州城西北十里弁峰東麓之石斗山,北瀕太湖,西邊長興。弁峰又稱“卞峰”,石斗山因寺名,又稱“法華山”,因有白雀靈異,俗稱“白雀山”。明清間,法華寺為湖州四大叢林之一,規模居四寺之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雀山法華寺
  • 所屬宗教::佛教
  • 所在國家::中國
  • 所在城市::湖州城
  • 建造時間::公元521年

白雀山法華寺
白雀山法華寺白雀山法華寺
法華寺位於浙江省湖州城西北十里弁峰東麓之石斗山,北瀕太湖,西邊長興。弁峰又稱“卞峰“,石斗山因寺名,又稱“法華山”,因有白雀靈異,俗稱“白雀山”。明清間,法華寺為湖州四大叢林之一,規模居四寺之冠。
相傳南北朝齊(479-501年)經丘尼道跡,號總持,得法於達摩,結廬弁峰石斗山。書夜誦法華經二十年,有白雀旋繞左右若聽法狀,民間俗稱“白雀山”、“白雀寺”。道跡歸寂,藏靈骨於寶龕 ,其後,塔生青蓮一朵,道俗異之,信眾認道跡為觀音大士應化身,築“真身殿”於其上。
梁武帝普通二年(521年)敕建法華寺,延至唐齊宗(756-762年)已成名剎,代宗大曆年間(766-777年)僧大光建觀音禪院。憲宗時(806-821圻)名僧高閒上人居此寺。武宗會昌五年(845年)法難遭毀,昭宗乾寧(889-905年)中,相國李紳重建。吳越(895-987年)改法華寺為“惠覺寺”,後以觀音禪院併入惠覺寺。宋治平二年(1065年)賜惠覺寺額。徽宗時(1101-1125年)增建鐘樓、地藏殿。元朝寺毀於兵亂。明萬曆(1573-1620年)中,僧如松以興復為已任,縉紳檀信相與助成。殿堂鼎建,僧寮一新,仍改名“法華寺”。時嘉興人宋旭繪名山十一景於殿壁。志書僅存其目,未列景觀名稱。清聖祖康熙(1662-1721年)間,僧戒清重募修,黃牆碧瓦,佛宇莊嚴,修竹盈野,蒼翠蔚然。道光中(1821-1850年)大殿兩次火災而復建,寺前有松徑三里,俗稱“松林街”,有謂“夾道松蔭,坡陀直上”,毀於日冠侵華期間,唐朝詩僧皎然有詩句:“路人松聲遠更寄,山光水色共參差”即此也。寺內原有偃松、九曲池、流杯亭、望湖亭、清快堂等古蹟。《卞山志》載法華寺有王靈泉。今百步階下尚存古泉兩眼,一清一濁(濁泉旱時涸),崖壁鑿“青蓮古澗”四字猶存,筆力蒼勁渾厚。法華寺有玉印兩枚,大者方四寸,小者二寸有餘,相傳為御賜之物,一直由寺僧覺悟珍藏而相傳至今。客廳清快堂取蘇軾“曲折虛堂瀉清快”句意而名。蘇東坡曾題有“青蓮道場”四字,今不存。史載晉在書法家王羲之也曾游法華寺。可見自古以來,白雀山法華寺名聞遐邇。佛誕之辰,春秋佳日,善信遊客來寺禮佛進香絡繹不絕。
近代法華寺原有天王殿、韋馱殿、三聖殿、真身殿、藥師殿、羅漢堂、大雄寶殿、藏經樓、僧寮、客室、齊堂等大小殿堂寮室亭閣二百多間,因年久失修,在抗日戰爭後,約存180間,後經二次大火,絕大部分付了一炬。“文革”後,碑石屋宇蕩然無存。1987年在政府支持下,本寺監院自安法師忍苦耐勞,十方善信輸助淨資,次第構建三聖殿、真身殿、客房、僧寮、齊堂數十間,於1994年重建大雄寶殿,重塑佛像,莊嚴雄偉,起衰振頹,名藍興復。白雀道場自此佛日增輝,法輪常轉。
法華寺方丈自安法師已於1998年西歸。
法華寺現任住持為印可法師。
個人簡介:
1986年11月12日出生,2011年7月畢業於新加坡佛學院,本科學歷。佛學院本科。
2007年5月於浙江安吉靈峰講寺依慈滿法師剃度出家;
2007年8月---2011年7月就讀於新加坡佛學院;
2008年2月於廣東乳源雲門寺依佛源老和尚受具足戒;
2011年8月---2014年4月任浙江省佛教協會教務部副主任;
2014年4月至今常住湖州法華寺任住持;
2014年7月任湖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
智慧法語:諸佛皆在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
相關連結:法門寺 五塔寺 虎岩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