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紙坊太獅老會

過去北京的民間花會眾多,“白紙坊太獅老會”也是其中知名度很高的一檔花會,有幸觀看過的人,都是讚不絕口。“白紙坊太獅”的原型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還有一種說法叫做“金毛獅子藍毛犼”,所以這“白紙坊太獅”就是藍黃兩種顏色,不過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這“白紙坊太獅”中又出現了一隻非常有名的黑獅子,這還是源於一次不得已的改動。那是1959年的時候,“白紙坊太獅”受邀參加一次為中央領導的演出,但當時他們的藍獅子已經十分破舊了,於是他們便來到了北京劇裝廠想要趕製一隻新的藍獅子,但事情卻沒有並不是那么簡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紙坊太獅老會
  • 屬性:花會
  • 起源:漢代
  • 地區:北京宣武區
基本介紹,溯源,第六代傳人自創黑獅,舞獅課進入體育大學,

基本介紹

白紙坊太獅老會
宣武區白紙坊地區的“白紙坊太獅老會”,成會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其後幾經興衰,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經由白紙坊地區兩大戶:李庭朴、陳子鶴共同出面,重整太獅老會,名稱為“廣安門裡白紙坊永壽長春太獅勝會”,李、陳二人先後出任會頭。陳為原清工部火藥局的四品官員,他模仿紫禁城裡太和殿門前石獅子的神態和造型,重新設計了大碑額頭、窩窩眼、血盆大口、翻鼻孔的威武、兇猛的獅頭造型,並在獅頭上綴掛了七個大銅鈴鐺,整個獅頭重約七十多斤,獅身前後共長約一丈二尺。聘請了永定門裡永安橋的舞獅藝人劉五傳授技藝(此人以做篩子為業,綽號“篩子劉五”),他廣集會眾,常年參加京城各處的行香走會。
清光緒末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在白紙坊創辦了我國第一家官辦新式印鈔企業--度支部印刷局(即北京印鈔廠的前身)。工人中習武之風甚盛,他們特別繼承了當地傳統走會中的“白紙坊太獅老會”活動,把這種民間獅子舞的表演作為一種娛樂健身形式,這種民間組織形式和表演技藝的傳承,一直保留到今天。
自清同治五年白紙坊太獅老會重整起,歷史脈絡清晰,傳承有序,其獅藝傳人第一代為“篩子劉五”;第二代為一陸姓人;第三代為陸某之子;第四代為原白紙坊印刷局工人何金玉;第五代為丁秉亮;第六代為著名的太獅藝人、北京印鈔廠退休工人劉德海;第七代為北京印鈔廠退休職工王建文。
隨著社會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多種娛樂形式的不斷出現,特別是廣大青年人業餘休閒方式的多樣性,使傳統的民間藝術受到了冷落,白紙坊太獅也出現了人才斷檔的危機。 白紙坊太獅老會自其建立以來,二百多年經久不衰,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最為興盛,白紙坊"太獅老會"的傳人-劉德海,1944年在白紙坊印刷局當學徒,練太獅只能靠工余時間,常年來他勤學苦練,精益求精,掌握了太獅全部技藝和精華,成為絕技傳承的佼佼者。新中國成立後,在1953年的全國文藝調演中,劉德海和他們同事們表演的白紙坊太獅一舉成名,但他們並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吸取了河北保定、四川川獅的獅子舞頭小身短,表演靈活,藝術欣賞性強的特點,使獅子在"美相"上表演的更具北獅的風采。1985年全國第二屆工人運動會開幕式文藝演出;1985年,首屆"柯達杯"世界少年足球錦標賽開幕式;1990年,首屆國際民間藝術節參賽並在開幕式上演出;1990年,亞運會軟式網球比賽開幕式;慶祝建國35周年、40周年、45周年天安門廣場文藝晚會在金水橋前表演;1992年,地壇廟會花會比賽獲一等獎;1992年,大興縣"綠甜杯"花會比賽獲最佳獎;1992年,參加了北京市第七屆職工運動會開幕式演出從1987年開始的"龍潭杯"花會大賽,北鈔廠獅舞七連冠,年年創新,摘得大獎。1983年,為使白紙坊太獅隊後繼有人,廠工會對又招收第五代新生。現該地區有二、三百人練太獅。每逢年節或重大喜慶活動,都有太獅老會的身影和雄姿。北京印鈔廠舞獅都成為了最叫好的節目之一,現已成為宣南民俗藝術的代表隊之一。
近年來,太獅老會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他們在道具和技巧等方面又有創新。宣武區文委十分重視舞獅隊的發展,不斷為他們創造參加全市、全國乃至國際的展演和比賽機會。區文化館工作人員集中時間,挖掘、整理出太獅老會的全套歷史資料及圖譜,學習舞獅動作,並用圖解標記下來,現《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北京卷》中有詳細的記錄。2003年,在區文化委,白紙坊辦事處,北京印鈔廠工會的支持下,新創作了現代京劇《太獅傳奇》並公演,受到各界的好評。

溯源

獅子舞的起源可追溯到漢代。明清時期,北京民間開始出現獅舞,至清代中後期,北京花會中獅子會發展很快。其中,白紙坊太獅老會成立於乾隆五年(1740年)。至同治九年(1870年),火藥局局長陳子鶴和李庭樸重整此會,更名為“廣安門內白紙坊永壽長春太獅勝會”,同時模仿故宮太和殿門口石獅子的神態重新制獅頭,使其成為大碑額頭、窩窩眼、血盆大口、翻鼻孔的威武兇猛形象,並聘請一劉姓舞獅人傳授技藝,之後獅藝不斷傳承,至今已至第七代。1956年左右,北京印鈔廠成立了舞獅隊,開始組織白紙坊太獅活動。2008年白紙坊太獅老會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他們還在天安門廣場參加了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表演。
星期天上午,在位於白紙坊街的鑫融劇院內,北京印鈔公司職工范志磊和徐進赤膊在舞台上練習舞獅動作,揮汗如雨。台下不時傳來叫好聲,王建文和一些白紙坊太獅老會的成員坐在台下邊看邊指導。
45歲的王建文是白紙坊太獅的第七代傳人。像多數習武人一樣,他看起來很健壯,說話也爽快。目前,他專注於教徒。“孩子們平時要上班,我們只能每個星期天上午來這裡訓練。我現在一心想著把我師傅那些舞獅技藝傳下去。”
白紙坊太獅以“戲水”聞名
“南龍北獅”,北京城獅子會自古盛行。北京的獅子舞有“太”“少”兩種,由單人扮演的小獅子稱“少獅”,一人演獅頭,一人演獅尾的叫“太獅”。白紙坊以前流傳一句老話:白紙坊,兩頭翹,獅子,胯鼓,蓮花落。今年80歲家住崇效胡同的王睦正大爺過去是玩胯鼓的,有時也會耍獅子,他回憶說白紙坊幾乎沒有少獅,都是太獅。以前太獅的獅頭很重,動作也很難做,所以對人的身體素質要求很高。過去白紙坊有許多練武的人都舞獅子,而且很多人興趣廣泛,既舞獅子也敲胯鼓。
白紙坊舊時造紙作坊多,故得其名。造紙的人都視蔡倫為“祖師爺”,白紙坊以前還有供奉蔡倫的祖師廟,每年農曆三月十七蔡倫生日時,白紙坊太獅老會就到廟中祭祀表演。造紙需要水,白紙坊水井也多,每年農曆六月十三當地民眾會在井台上祭龍王,白紙坊太獅老會也會參加。除此之外,白紙坊太獅老會還像其它花會一樣走會。
據北京民俗委員會副主任王作楫介紹,白紙坊太獅老會是老北京太獅十三檔皇會之一。解放前,白紙坊太獅老會要去三山五頂進香走會,逢年過節還要去北京的廟中走會,比如隆福寺、護國寺、東嶽廟等。一些喜慶日子如結婚、商鋪開張等他們也會去。解放後白紙坊太獅老會在各大公園也走過會。獅子會在廟會中負責守門,廟會開幕前要有獅子守在門左右,有資格的花會叫門廟門才能開。
白紙坊的太獅據稱有十三個套路,二十多個基本動作。王建文的師傅、已故白紙坊太獅第六代傳人劉德海曾將太獅表演要領歸結為三紮兒、六臥、八個穿心。三紮兒即三種滾相,即“里扎兒”、“外扎兒”、“甩頭扎兒”;六臥是六種臥相,有“搖頭臥”、“懶臥”、“磨盤臥”等;八個穿心指表演中要按八卦方位行走穿插。舞獅表演看似簡單,其實一招一式都有個講究。
有言道“幡怕牌樓獅怕橋”,獅子過橋,必要“戲水”,而“戲水”是白紙坊太獅的拿手好戲。戲水時演獅頭的人坐在橋欄桿上,獅尾抱住他的腰。演獅頭的人把獅頭探向水面,抖抖獅囊,獅頭就撩起水花,上面的鈴鐺嘩啦嘩啦作響。獅頭裡往往還掛著一個裝滿水的豬尿泡,一擠獅嘴裡就噴出水來。1925年,在賑濟熱河災民遊藝大會上,白紙坊太獅就以一組驚險的、逼真的“戲水”表演而名揚京城。王建文聽師傅講那次表演還出了點小意外:太獅戲水要戲三次,第一次戲水時拴耳朵的皮條可能由於老化鬆了,獅子耳朵就掉到了水裡。舞獅的人心想可不能讓別人看了笑話,於是第二次戲水時就敏捷地把耳朵撈了上來,挽回了聲譽。
王大爺還記得,1945年中頂娘娘廟開廟會時,白紙坊一對舞獅人剛在廟裡練完要過鴨子橋,周圍的人便起鬨:看這獅子怎么過橋,可別端著獅頭過去啊。於是獅頭就被一群人圍著,有幾個人拉住他戲水,結果舞獅頭的人沒控制好,不小心掉到了水裡,好在河水不深,只濕了腿。圍觀的人就又起鬨:呦,這獅子的腿怎么濕了。

第六代傳人自創黑獅

新中國成立後,白紙坊的很多小作坊都關閉了,許多白紙坊太獅老會的成員都進了北京印鈔廠當工人,也包括王建文的師傅劉德海。1956年前後,北京印鈔廠成立了舞獅隊。置辦了全套服裝道具,由劉德海傳授太獅技藝,從此白紙坊太獅的活動就逐步由北京印鈔廠組織了。
王建文說解放以後,白紙坊太獅的道具和表演變化就很大了。以前的獅頭和獅囊是連在一起的,長一丈三尺。獅頭重達七十八斤,頭上有七個大鈴鐺,代表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表情。舞獅者赤膊表演,無音樂伴奏,由老道用佛塵指揮。後來白紙坊太獅仿效河北獅型,獅頭和獅囊分開,獅身縮短,獅頭變小變輕,頭上的鈴鐺也變成五個。表演時有鼓鑼等樂器伴奏,舞獅者也穿了上衣,戲水改成了戲球,更適合於舞台表演。“總之,過去舞獅看的是本事、力量,但已不適合現在的審美了。現在追求的是好看、利落、快。”王建文說,他還在嘗試把獅頭改得更輕,現在他做出的獅頭最輕的只有六斤。
如今,在看白紙坊太獅表演時會看到一隻黃獅子,一隻黑獅子。王建文說,他四、五歲時在廠里看太獅表演,黑獅子一出場他就嚇哭了。“當時覺得黑獅子非常凶,這恰恰說明了白紙坊太獅‘兇猛獰厲’的特點。”他說,“傳統的太獅應該是一黃一藍,黑獅子另有來歷:1959年十大建築落成,白紙坊太獅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慶功表演。當時有一隻獅子由於買不到藍色染料,情急之下北京劇裝廠的老師傅說他可用一些頭髮做成黑獅子,到舞台上再追藍光。於是舞台上就出現了一隻黑獅子,是我師傅舞的。那場表演非常成功,上級指示他們不要卸妝,直接拉到中南海再演一場。從此白紙坊太獅就成了一黑一黃。”王建文說黑獅子是白紙坊太獅老會的一大亮點,它的訓練方法不同,動作的難度大。現在許多舞獅表演都仿效他們用黑獅子。

舞獅課進入體育大學

如今,白紙坊太獅老會已獲得過許多冠軍獎項,王建文仍舊為傳承感到憂慮。
他回憶自己年幼的光景,從站樁開始練舞獅,一站就是半天。他告訴記者,練習舞獅就是一個從怕累到不怕累再到享受的過程。“舞獅的動作其實不太難,如果天天練,兩三個月就能學會,但神態難以掌握,要把感覺放到獅子上。舞獅就是要從外往裡,最後達到人獅合一,表現出一種不服輸的精神和霸氣。”
王建文說過去自己拜師學藝得跪求,得把師傅伺候好了他才會教你。但現在,白紙坊太獅老會招收新人的情況並不是很理想。
現在太獅老會一般只從北京印鈔公司職工中招人,這些年來報名最多的要數1993年,有四五十人,但最後只有五六個,很多人練體能時就堅持不下去了。2007年招了約30人,現在也只留下了幾個。練習舞獅的人中百分之九十以上要被淘汰。
28歲的范志磊和24歲的徐進都是從2007年開始練舞獅的,他們現在是搭檔,一個獅尾,一個獅頭。他們覺得舞獅雖累但很好玩,“集訓時,徐進的腰都被繩子磨黑了,我大腿上的汗毛也被他踩沒了。”范志磊笑著說,“如果身體條件允許,我希望能練到35歲。”
從2001年到2007年,王建文還分別在北京體育大學和首都體育學院教授過舞獅課,“現在的年輕人喜歡新鮮,所以我也打亂了教學順序,先來點舞獅的地攤動作,然後就上條案,這樣他們練起來更有趣。” 白紙坊太獅老會多次參加國慶慶典,1990年作為唯一參演的民眾文藝團體參加了亞運會和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但近些年,從事舞獅表演的人數卻在逐年驟減。一度帶隊負責北京印鈔廠舞獅隊活動的楊春林介紹說:“上世紀80年代初廠里舞獅隊招收20名學員,一會兒工夫報名參加的職工就有近百名,到了90年代中期,還能有四五十人報名,早兩年招收10名學員,只有幾人報名,現在基本上就招不到新人了。信息貼出來,也無人問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