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環豬籠草

白環豬籠草

白環豬籠草是一種原產於婆羅洲、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的熱帶藤本食蟲植物。是一種分布很廣泛的物種,在婆羅洲、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都有分布。海拔分布範圍為0~1200m。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環豬籠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石竹目
  • :豬籠草科
  • :豬籠草屬
  • :白環豬籠草
簡介,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態學,食蟲性,自然雜交種,自然雜交種1,自然雜交種2,

簡介

白環豬籠草是一種原產於婆羅洲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的熱帶食蟲植物。它的名字來自於唇下白色的環狀絨毛。

植物學史

白環豬籠草由托馬斯·洛布(Thomas Lobb)於1848年發現。之後正式的描述由約翰·林德利(John Lindley)發表於《園丁記事(The Gardeners' Chronicle)》中。
1856年,白環豬籠草被引種至英國。

形態特徵

白環豬籠草是一種藤本植物。莖可長達4m,直徑5mm,呈圓柱形。節間距可達15cm。
峇哥國家公園裡白環豬籠草的上位籠峇哥國家公園裡白環豬籠草的上位籠
葉片革質,呈披針形,可長達25cm,寬至2cm。葉片末端很細長,基部包住莖。白環豬籠草的葉片沒有葉柄。縱脈不明顯。籠蔓可長達20cm。
白環豬籠草的下位籠下部為球形,上部為圓柱形。它的下位籠較小,只能達到15cm高,4cm寬。在每個捕蟲籠的前部有一對寬約5mm的翼(wing)。籠口呈圓形且傾斜。唇圓柱形,寬約2mm,上面的唇齒不明顯。在唇下有一層濃密的白色絨毛,目前認為這是用於引誘白蟻而進化出來的。在捕蟲籠的內表面覆蓋著圓形的腺體。捕蟲籠的蓋子接近於圓形,沒有附屬物。在蓋子基部後方有一根不分叉的籠蔓尾,長度小於3mm。
峇哥國家公園裡白環豬籠草的上位籠峇哥國家公園裡白環豬籠草的上位籠
白環豬籠草的上位籠為圓柱形至漏斗形。原來翼的位置縮小為一對凸起。
白環豬籠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通常雄性花序較長。花梗可長達25cm,花軸可達40cm。小花梗帶1~2朵花,長約30mm,沒有苞片。萼片成卵形至橢圓形,長越4mm。
白環豬籠草植株的大部分披被著茂密的白色短毛,但在葉片下面的毛被較長。

生態學

白環豬籠草是一種分布很廣泛的物種,在婆羅洲馬來半島蘇門答臘都有分布。海拔分布範圍為0~1200m。
白環豬籠草的典型原生地是荒地森林(kerangas forest),但也會生長在以泥炭石灰石為基質的低地山峰上。

食蟲性

白環豬籠草最特別的是它只捕食白蟻,而其他豬籠草不會對獵物進行選擇。據植物學家馬利斯·A·梅爾巴赫(Marlis A. Merbach)和他的同事說,白環豬籠草是一種食性專一的食蟲植物。
白環豬籠草的下位籠白環豬籠草的下位籠
白環豬籠草的上位籠白環豬籠草的上位籠
白環豬籠草具有獨特的形態特徵:在其唇下有著白色的絨毛。而這些白毛的作用是誘使白蟻掉入捕蟲籠內。梅爾巴赫說:“有時會接連幾日都沒有任何事發現,接著某個夜晚過後,捕蟲籠內充滿了白蟻,同時唇下的白毛也不見了。”
梅爾巴赫為了研究這個現象,將一棵白毛完整的白環豬籠草放在正在尋找食物的白蟻(Hospitalitermes bicolor)附近。當白蟻發現了白環豬籠草的捕蟲籠上的白毛後,便會啃食它。在吃了那些白毛後,不管是工蟻還是兵蟻都陸陸續續的掉入了捕蟲籠內。一旦它們掉入了捕蟲籠內就再也無法爬出來了。梅爾巴赫記錄到的最高記錄是每分鐘有22隻白蟻落入籠內。一個小時過後,白毛都沒有了,因此現在的捕蟲籠不再吸引白蟻,也就不再有白蟻落入捕蟲籠了。
白環豬籠草在蘇門答臘的原生地白環豬籠草在蘇門答臘的原生地
現在還不清楚這些白毛是如何吸引白蟻的。梅爾巴赫在實驗中發現,這些白毛對於白蟻並沒有遠距離的吸引力。梅爾巴赫說:“這一切看起來好像都是巧合,那些白蟻經常在離白毛只有不到1cm的地方卻並沒有發現它。”
梅爾巴赫還指出,白環豬籠草是唯一一種將自身的一部分作為誘餌引誘獵物的食蟲植物。

自然雜交種

N. albomarginata × N. ampullaria
N. albomarginata × N. chaniana
N. albomarginata × N. gracilisN. albomarginata × N. gracilis
雪線豬籠草的上位籠雪線豬籠草的上位籠
N. albomarginata × N. clipeata
N. albomarginata × N. eustachya
N. albomarginata × N. gracilis
N. albomarginata × N. hirsuta
N. albomarginata × N. macrovulgaris
N. albomarginata × N. northiana [=N. × cincta]
N. albomarginata × N. rafflesiana
N. albomarginata × N. reinwardtiana [=N. × ferrugineomarginata]
N. albomarginata × N. sanguinea
N. albomarginata × N. veitchii

自然雜交種1

N. albomarginata × N. northiana
別名:雪線豬籠草Nepenthes × cincta
由於諾斯豬籠草N. northiana)的分布很局限,通常只生長在沙撈越(Sarawak)巴烏(Bau)的石灰岩基質上,所以雪線豬籠草更為罕見。
白環豬籠草在雜交中很強勢,使得與諾斯豬籠草雜交的後代完全失去了寬大的唇。捕蟲籠為漏斗形,籠身為奶油色至暗紫色上面,布滿了紅色或黑色的斑點。

自然雜交種2

N. albomarginata× N. reinwardtiana
紅脈豬籠草的下位籠紅脈豬籠草的下位籠
別名:紅脈豬籠草Nepenthes × ferrugineomarginata
紅脈豬籠草的分布範圍涵蓋了婆羅洲蘇門答臘。它的模式標本由倉田重夫(Shigeo Kurata)於1981年在西加里曼丹(West Kalimantan)收集。第二年,倉田重夫發表描述了這個自然雜交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