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浪河

白浪河

白浪河是流經山東省濰坊市城區的一條最為重要的河流,橫穿濰坊市境南北,白浪河的前身是濰坊老城的護城河,河水自南向北緩緩流過市中心,成為濰城奎文兩區分界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浪河
  • 外文名:Whitewater river
  • 位置:山東省濰坊市
  • 流域面積:1237平方公里
  • 發源地:濰坊市昌樂縣打鼓山
  • 全長:127公里
  • 原名白狼河
名稱由來,幹流概況,水文特徵,主要支流,治理開發,河道治理,水庫,灌溉,流域概況,建置,地理,經濟,歷史文化,

名稱由來

白浪河原名白狼河,以源頭白狼山、白狼廟而得名,後演稱白浪河。舊《昌樂縣誌·山川》載:“白狼水,《齊乘》雲有二源,一出丹山,隋志作白狼山;一出小王莊,平地泉涌如輪,上源合此始大。”

幹流概況

白浪河
白浪河位置及流向白浪河位置及流向
白浪河發源於昌樂縣打擂山(亦稱大姑山、丹山、白狼山),流經昌樂、 濰城、寒亭3縣區,於寒亭央子鎮入萊州灣,長127公里,流域面積1237平方公里。 白浪河濰城以下建有堤防,全長88.5公里。
白浪河,原名白狼河。發源於昌樂縣鄌郚鎮打鼓山。流經昌樂、濰城、寒亭3縣、區,於寒亭區央子鎮北部與彌河匯流入渤海萊州灣。幹流全長127公里,流域面積1237平方公里。
全河平均比降1/1200,其中白浪河水庫以下中遊河段比降為1/580, 下游入海口段比降為1/5500。自濰城區膠濟鐵路橋開始到入海口,兩岸建堤防,全長88.54公里。
白浪河源短流急,決口成災較多。1730年(清雍正八年) 6月24日,白浪河水漲與濰縣城牆中部相平,倒塌城牆400餘米。1914年7月19日,杏冢子村北、東堤100米堤段決口7處,淹地10餘萬畝。1949年,白浪河決口53處,淹地30餘萬畝。
白浪河 為昌樂縣第二大河流。發源於北鄌郚鄉打鼓山。幹流經北鄌郚、鄌郚、北展、大宅科、馬宋、河頭、崔家莊等鄉(鎮),曲折東流,入濰城區。縣內段長29公里,流域面積301.5平方公里,下遊河道寬200米左右。有較大支流6條。
白浪河 是流經本區的主要河流,發源於昌樂縣西南部之大姑山。全長127公里,流域面積1237平方公里,最大流量500~600秒立方米,由軍埠口鄉張風潮村流入本區,境內流長17公里。由於河鄉的西賈莊出境,經寒亭區北入渤海。解放前因缺乏治理經常泛濫成災。因其源短流急,大量粗細砂礫沉積於河床及決口扇,形成沿河地帶的砂質或夾砂潮土。
白浪河水系 該河發源於今昌樂縣鄌郚鎮的大鼓山(即大姑山)南麓,流經昌樂、濰城,貫穿本縣埠頭、郭家官莊、里疃、固堤、泊子、央子等鄉鎮,由央子漁港以北匯入渤海萊州灣,主河道全長127公里,流域面積1237平方公里,境內長57公里,流域面積633.25平方公里,區境內長42.5公里,流域面積397平方公里,主河槽底寬50—100米,堤距200—1700米。
建國前,河槽狹窄,自然流向彎曲甚多,每到汛期,泛濫成災,下游村莊一年中只收一季小麥,俗稱“一麥田”,生產低下,民眾生活極為貧困。1950年,昌濰專署組織民眾對該河由濰坊市至濰縣神堂子村河段,進行裁彎取直、挖河築堤,完成了主河槽的治理工程,河底寬50—60米,堤距200米左右,設計流量(安固以下)1300立方米/秒,沿河人民從此改變了農業生產上的落後局面。1957年8月15日安全通過流量684立方米/秒。但據1972年水利大檢查中核算,河道防洪能力,安固村以下,只能通過500立方米/秒。如超過此限。常寨村以下將會出現險情。1974年8月13日全縣普降暴雨250毫米,白浪河水庫泄洪790立方米/秒,符山水庫泄洪(為白浪河支流水庫)流量125立方米/秒,再加庫區間和支流來水,安固村以下洪峰高達1200立方米/秒。雖經水庫調節,但終因洪水泄量集中,下游決口3處,總長320米。1976年對下游進行了根本性治理,防洪壩延伸至蔡家央子村北龍王廟處,與防潮堤相接,末端堤頂高程6米,頂寬5米,堤距逐步擴展到1700米,設計流量1500立方米/秒。1987年冬和1988年春,對白浪河區段進行全面綜合治理,工程項目是清障、疏浚加寬河槽、裁彎取直、加寬加高堤防、整理灘地等。

水文特徵

白浪河是歷史上多災河道。1730年(清雍正八年)農曆六月二十日,水漲與濰縣城牆中部平,城牆倒塌400餘米。1914年7月19日洪峰流量達2060立方米每秒,東堤決口7處,淹地10餘萬畝。1949年汛期,洪峰流量達996立方米每秒,河道決口53處,淹地30餘萬畝。 

主要支流

白浪河在境內有支流8條。該河上游建有微型水庫25座,小型水庫4座,還有中型水庫1座,白浪河大型水庫1座。該河系常年性河流,水期50天左右。近幾年由於上游廠礦排放大量廢水,河水污染嚴重。致使下游水不能灌溉農田。河上主要建築物有公路橋、生產橋7座,涵洞48座。
白浪河故道, 現存5條:河東4條,河西1條。①白浪河東側,里疃鄉范家莊子村西白浪河堤“北楊河圈”處,北魏時曾由此處決口,東流奪虞河入海。②在“北楊河圈”決口處,明、清時期又形成三條故道:一條是南起范家莊子村西,經宋家莊子村西,孫家楊孟與張金楊孟之間,棗林村與魯家口之間,河南、圈裡、高莊村西,大泊子村東,至前嶺子村北,重歸白浪河槽。1530年8月,(明嘉清八年七月),西橫溝村劉璋(官居太倉副使)在高莊村西白浪河灘所建八角形磚井,至今尚存。第二條是魯家口村西白浪河故道岸邊,大汶口文化遺址以北有一股經北寨里、東常寨村入河。第三條是牟家溫莊村北有一股流向西北,經海廟、蔡家欄子、大灣口、神堂子村東,至前嶺子村北歸入河槽。1838年7月(清道光十八年六月),白浪河決口,沿故道北流,魏家溫莊深受其害,故名“魏家口子”。③白浪河西側一條故道,南起雙楊店鎮東南陽村東河堤沙壩,經華疃、後嶺、牟家院村奪小於河、大於河入白浪河槽,1866年(清同治五年)曾決口,沿故道北流。
大於河 ,源於昌樂縣方山及膠子山東麓,西南東北流向,入境後,經符山、於河鄉鎮,在雙楊店鎮徐家村改道向東北流,在後嶺村北入白浪河。該河原名“西虞河”,明、清時稱“大於河”,民國時稱“大圩河”。全長45公里,寬100米,流域面積253平方公里。在上游符山西麓建有符山水庫(原稱廟子水庫)1座。庫容2245萬立方米。
大於河故道, 原河道有三條:①自雙楊店鎮徐家村東,經龐家村、高里村,至馮家花園村東,已廢棄。1950年開挖新河,從徐家村改道,至後嶺村北入白浪河。②南起高里鎮河南村西河堤“周家口子”,經河套村、一空橋村。至西官亭。重歸大於河。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大劉家莊(今一空橋村)在河上建一孔石拱橋,至今尚存。③南起南孫鄉小西王莊西。經台底、禹王台村,至邵呂店村東,因大於河從馮家花園村北決口而形成。
乾河 , 位於縣西北部,白浪河東岸,南起里疃鄉西南角,流經固堤鎮北寨里村南,折向北至泊子鄉蔡家欄子村南,向東與魏家溝匯流,至前嶺子村西入白浪河,系排水乾溝,無地下泉水。長22公里,寬30米,流域面積76.8平方公里。
小於河, 源於望留鎮明宗山東麓,經於河鄉,在雙楊店鎮辛正村西入於河改道。全長25公里,河寬約30—70米,屬季節性河流。
崔家河 , 源於壽光縣留呂、五台一帶,流經本縣南孫、泊子鄉,從蕭家營鄉韓家廟子村北入丹河。1964年自台底村南開挖,經報住子村西北入1952年挖的黃蕎窪溝,因開挖時借用崔家營村南一段“崔家營溝”,故稱崔家河。全長23公里,底寬12米,堤距50—500米,流域面積169.2平方公里,設計流量84立方米/秒。屬季節性河流。主要支流有郭家營溝、斟灌溝、挑溝子、季家溝、營後溝等6條。
在崔家河以西的丹河兩側有丹河故道和彌河故道。丹河故道在今丹河東側,南起蕭家營鄉的橫里路村南,經韓家廟子村東,與崔家河並行北流。彌河故道在今丹河西側,南起橫里路村,北至韓家廟子村西。
桂河 , 源於昌樂縣方山和膠子山西麓,經壽光縣至本縣高里鎮馮家花園村南,入大於河故道(1950年大於河改道),至河北嶺子村入白浪河。全長55公里,河床寬100—300米,流域面積376平方公里,設計流量123立方米/秒,為季節性河流。該河支流有白楊河、小河子、潘里溝等。
白楊河, 源於杏埠鄉遠里莊南,流經杏埠、雙楊店鄉鎮,至高里鎮馮家花園村西南入桂河。全長13公里,河床寬約25米,流域面積72.5平方公里,屬季節性河,下游有青龍溝、人莊溝。
豐收河, 源於雙楊店鎮永寧官莊南部,流經雙楊店、高里鎮,在蕭家營鄉邵呂店村東入桂河。該河原名“七里河”,後稱“小於河”,1950年治理大於河時,小於河在雙楊店鎮永寧官莊東南被大於河改道截斷,從斷處起上游稱小於河,下游改稱小河子。1976年導治後又有“豐收河”之稱。長18公里,寬30米,流域面積96平方公里,流量23.5立方米/秒,屬季節性河流。
孝婦河, 別名“孝義河”,又名“石溝河”。據清嘉慶版《昌樂縣誌》記載:“孝義河源於上河頭莊,迤北近王裒墓故名”。民眾俗稱“孝父河”,後寫為孝婦河(王裒古為二十四孝子之一)。東北流經王裒村前、後張次村,流入本縣埠頭鄉,在陳家廟子村西北入白浪河。全長143公里,境內長4.5公里,河床石底,寬35—80米。

治理開發

河道治理

建國後,對白浪河進行了數次較大規模治理。1950年冬和次年春昌濰專署組織8縣民工20萬人疏浚下遊河道43.2公里,培堤66.4公里,中遊行洪流量達800立方米每秒,下游達1420立方米每秒。1964年3月對西岸則爾莊段兩處險工護岸500米。1975年又加長則爾莊護岸457米。1976年2月牟家河屋以下疏浚河道13.6公里,築堤28.2公里,使白浪河東堤與虞河堤相接,並於蔡家河口徹石護岸163米,漿砌石護岸450米,於偏涼子險工做三合土護岸257米。1962年至1982年濰城區共做乾、漿砌石護岸3697米。1982年冬濰縣在下游築防潮堤2775米。
白浪河上、中游昌樂縣境內,1976年2月在楊莊到王家河窪段築堤1750米。1977年11月築倉上到中明亭段堤防1500米,1980年又完成白浪河改道1000米,並築韓集至宋家老莊堤2500米。
白浪河中上游建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1座及小型水庫29座。白浪河大型水庫以下河道上建攔河閘壩9座,鐵路公路橋15座,兩岸建排澇、灌溉涵閘47座。但多數涵閘已變為沿岸工廠排污通道,每天向河道排放工業和生活污水5萬噸以上,水質嚴重污染,造成8個鄉鎮57個村莊3.68萬人吃水困難,使白浪河北灌區廢棄,沿海水產資源遭到破壞。
大於河 治理。 清康熙年間,縣令曾對支流白楊河疏浚10餘里,此後年久失修,致使下游淤積嚴重,泛濫成災。1950年為了分割水勢,大於河上游自王固莊村(今屬雙楊店鎮)北改道向東入白浪河。其下游仍為境內西部的主要排水河道。但排水不暢,急待整治。 大於河下遊河段治理 1955年5月中旬,縣政府動員2萬民工,進行了初步治理,完成土方45.7萬立方米,工日15萬個,築堤23公里,設計流量50秒立方米,1962年春,對三官廟村至西官亭村段主河槽疏浚挖深。1963年春又對三官廟村以南至馮家花園村段進行疏導,但1964年汛期仍決口6處。1965年4月,縣政府動員17處公社,民工21681人,對大於河馮家花園以北按十年一遇標準再行治理。設計洪水流量,馮家花園以下105秒立方米,小河子匯入口123.5秒立米。治理長度馮家花園村至報莊子橋,主要工程內容是主河槽裁彎取直,加寬加深,移堤築堤,展寬堤距,改建及新建橋涵8座.共投資41.6萬元,施工長度為17公里。至5月下旬竣工,完成土方110.85萬立方米。工日46.87萬個。 大於河上游主要支流整治 1965年7月初,由濰縣、壽光分別施工。濰縣為桂河一段及潘里溝,共長6.5公里,土方17.87萬立方米,由高里、雙楊店、杏埠三公社出民工1萬人,於16日正式開工,至9月上旬完成。

水庫

白浪河水庫,位於濰坊市南10公裏白浪河中游。控制流域面積353平方公里。總庫容1.22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41億立方米。 1958年5月修建張友家水庫(小型),1959年11月13日,在張友家小型水庫的基礎上擴建白浪河水庫工程開工。主壩、副壩、溢洪閘、東放水洞等工程,於1960年6月10日基本竣工。主壩施工時未清基,蓄水後滲漏嚴重。1961年至1963年,在主壩後壓沙蓋重和打減壓井,效果較好。1963年後相繼建新溢洪閘2孔,建西放水洞,主壩加高培厚及主壩護坡翻修等工程。至1985年,總計完成土石方461萬立方米,混凝土1.3萬立方米,投資1739萬元。 水庫主壩長550米,最大壩高23米,頂寬6米,為均質土壩。兩副壩為均質土壩,總長6130米,最大壩高14.55米,頂寬6米。新老溢洪閘各一座,共3孔,設計泄量1655立方米每秒。有東、西兩處輸水洞,西輸水洞最大流量9.8立方米每秒,東輸水洞最大流量21.50立方米每秒。 水庫達到500年一遇防洪能力。年平均淤積量29.70萬立方米(1973年測算)。1974年8月發生建庫以來最大洪水時,削減洪峰46.6%。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6.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6.3萬畝。並為濰坊市電廠、造紙廠、印染廠等提供用水。
符山水庫,符山中型水庫 位於大於河上游符山角下,總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原設計庫容量2395萬立方米,興利庫容量1407萬立方米,1982年經省水利廳覆核為興利庫容850萬立方米,控制符山、杏埠、於河等3處鄉鎮的農田3.5萬畝,實際有效灌溉面積2萬畝。 該庫1959年11月動工興建,至1961年土方工程基本完成時,發現大壩質量低而停建。1970年重新清基復建,於1972年竣工。主要建築物包括溢洪閘1座,放水洞2座,倒虹吸和壩前坡護砌等。總計完成土石方85萬立方米,移民村5個,2771人。 建成後於1974年蓄水,8月14日排洪量達140個秒立方,排洪後閘底板出現裂縫,東閘牆傾斜,西副壩滲水,經省水利廳核定為病庫,不再蓄水,迄未修復。

灌溉

白浪河水庫灌區,以水庫為水源,灌區分布於白浪河兩岸,大於河和虞河之間。1966年興建,當年完成東、西乾渠和安固攔河閘。1967年,興建支渠配套建築物,灌區骨幹工程形成。全灌區分為東、南、北三個灌區。東灌區由東放水洞放水,設計流量12秒立方米,設有乾渠一條,支渠4條,乾渠設計流量3秒立方米,受益於濰城區土地。南灌區由西放水洞放水,設計流量6秒立方米,設有總乾渠1條,分乾3條,總乾設計流量3秒立方米,效益範圍為望留鎮、於河鄉。北灌區由溢洪閘放水。通過白浪河道輸水至安固攔河閘,設有乾渠2條,支渠6條,引水流量9秒立方米,受益範圍有高里、南孫、泊子、央子等鄉鎮,並供給部分村莊人畜飲水。 1966年開始灌水,1971年,東灌區實際效益0.77萬畝,南灌區實際效益2.3萬畝,北灌區實際效益2萬畝。1974年,因北灌區分水閘及乾渠衝毀,灌區撤銷。 1976年,東灌區溝西公社,發動民眾,自力更生修建了跨越東虞河的石拱渡槽。1977年,東灌區開發乾渠1500米,修暗道1250米,支渠2條,計畫擴大灌溉面積1.7萬畝,由於施工質量差,暗道坍塌未能發揮效益。 1982年,經核實,白浪河灌區設計灌溉面積8.1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3.98萬畝,乾支控制面積3.98萬畝,灌溉設施有總乾2條14.14公里,乾渠4條11.5公里。支渠13條28公里.乾支建築物487座.斗渠以下建築物253座,完成土石方67.6萬立方米,工日38.94萬個,國家投資38.94萬元。1984年,白浪河南、東灌區,分屬濰城區和坊子區。
白浪河水庫灌區位於濰坊市區南部,原設計灌溉面積12萬畝,“三查三定”核定為6.6萬畝, 並向濰坊市區工業供水850萬立方米/年。實際配套有效灌溉面積6.3萬畝。 1976年以後,因水庫長期無水灌溉,工程老化退化,1990年底有效灌溉面積減少到4.3萬畝。 灌區工程於1965年2月開工, 1966年開始灌溉。 灌區共建成總乾渠2條,長23.4公里;乾渠5條,長11.6公里;支渠15條,長38.5公里;固定建築物438座。共完成土石方94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61.8萬元。
符山灌區 1970年興建。灌區分布於成章、杏埠、於河、望留四個公社,分東、西兩個灌區。西灌區範圍東至大於河,西至白楊河,南至水庫,北至濰博公路;東灌區範圍東至白浪河南灌區,西到大於河,南至符山腳下,北至濰坊至大於河公路,灌溉面積5萬畝。 1980年,興利庫容因閘門拆除減到835萬立方米,灌溉面積為3.55萬畝。1983年,灌區內工程設施有:總乾渠2條,7.55公里;乾渠2條,8.19公里;支渠4條,14.25公里;乾渠建築物248座,斗渠以下建築物290座,共完成工程量42.26萬立方米,工日24.86萬個,國家投資27.65萬元。1984年,該灌區移交濰城區。

流域概況

建置

昌樂,歷史悠久,古稱營丘。早在6000多年前,人類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少昊時為爽鳩氏,虞夏時為季???氏,商時為逄公伯陵的轄區。周初,武王“封邦建國”,始封太公呂望於齊,都營丘,舊志載:“昌樂齊開國地也,以富強雄天下。”春秋,營丘改稱緣陵,為杞國都城。戰國時,緣陵屬田齊。秦代,境屬齊郡。西漢,境置營陵縣、劇(侯國)、劇魁(侯國),屬北海郡,北海郡治所駐營陵。南北朝時期,北魏於境內始置都昌縣,初為北海郡治所,屬青州。唐代,境屬北海縣。宋,取都昌一邑,意為安樂,始置昌樂縣,後改稱安仁縣,尋復昌樂縣,屬濰州。元,改為巡檢司,併入北海縣。明、清、民國置昌樂縣。境內山丘和平原相依,山川秀麗,景色宜人,土地肥沃,水源富足,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數千年來,歷史嬗遞,朝代更迭,勤勞樸實的昌樂人,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了昌樂的光輝歷史和燦爛文化。齊故都營丘,是齊國文化的發祥地,原方形內城裡,宮閣林立,氣勢恢宏。
濰城區是我國東夷古文化的發祥地,明清以迄民國是濰縣縣城,現為濰坊市政府駐地,成為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扼山東省東西交通的咽喉,交通便利,自然環境優越,經濟文化發達。遠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居住,原始社會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在這裡有多次發現,《尚書·禹貢》有“濰淄其道”的記載。夏有斟、寒、三壽三國,商屬萊國,周為齊國屬地,秦屬齊郡,漢屬青州北海郡(或國)膠東國,晉改屬齊郡。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於下密(今濰城西關)置濰州,因境內有濰水而得名。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於縣置濰州,領北海、寒水、平壽、濰水四縣。宋金稱北海縣,隸濰州。1377年(明洪武十年)改濰州為濰縣,屬萊州府。1948年4月27日濰城解放。濰城、坊子劃分為濰坊特別市。1949年6月改稱濰坊市。隸山東省。1951年濰坊市隸屬昌濰專區。1983年10月,濰坊市組建省轄地專級市後,設濰城區。
寒亭區,屬濰坊市轄縣級區,面積810平方公里,耕地57.8萬畝,人口34萬。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寒亭,古為寒國。原始社會即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歷經滄桑,至秦屬齊郡,漢稱平壽,隋、唐、宋、元屬濰州。1377年(明洪武十年)降州為縣,1983年濰縣撤銷,其大部轄域組成寒亭區。

地理

昌樂屬東部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2.4℃,年均降水量648.9毫米,無霜期190天,光照充足,雨熱同期,適宜於多種動、植物繁衍生長。境內地勢總趨勢呈南高北低,西高東低。高程大都在海拔40米至150米之間,中西南部北鄌郚鄉車羅頂為縣境最高點,海拔381米;東北部朱劉鎮北莊西側為縣境最低點,海拔25.6米。
泰沂山脈尾閭北側,大部為洪積扇延伸地形,境內有明宗山、符山(浮煙山)、五黨山、黑山等,海拔100—192米之間。氣候屬北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40℃。全年日照總時數2728.4小時,日照率62%。無霜期年平均198.4天,生長期年平均240.2天。全年平均降水量647毫米。極端降水量1298.5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秋次之。冬季雨雪少,故有春旱夏澇晚期又旱的氣候特點。
濰縣屬魯西北泛濫平原和魯中南中低山丘陵洪積扇地貌,地勢南高北低,南部丘陵,中部平原,北部窪地。

經濟

境內盛產小麥、玉米、甘薯、黃煙、棉花、花生、西瓜、果品、蔬菜等。其中“昌樂西瓜”馳名中外。昌樂地處魯中隆斷區北緣、沂沭斷裂帶北段,群山綿延,丘陵起伏,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若干座古火山。複雜的地質構造和億萬年前頻繁的火山活動,為昌樂形成豐富的礦產資源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現已探明和開採的有藍寶石、石灰石、原煤、玄武石、鉀長石、重晶石、礦泉水、金、銀、銅等近20種。特別是藍寶石,有礦面積達350平方公里,在國內已發現的6個藍寶石產區中名列榜首,並以其品位高、儲量大、質量好,引起國內外實業界的矚目。

歷史文化

白浪河的傳說。傳說很久以前,濰縣城西南關的兩間小茅草棚里,住著一個年過半百、身體多病的老太太和她的兩個兒子。兄弟二人整天忙做豆腐,老太太則每天忙著三口人的粗茶淡飯,日子也馬馬虎虎算是過得去。兩個兒子每天賣完豆腐回家,雖然很累,但對待母親卻又關心又疼愛。老太太看著兩個兒子一天天長大,心裡是又高興又酸楚。高興的是兒子人品好,又孝順;心酸的是老大已到了說媳婦的年紀。想到這兒,老太太總是滿眼淚水。這時,老大總是安慰老人說:“什麼媳婦不媳婦,只要老人家身體壯實,就是我們的福。”聽了兒子的話,老人臉上含著笑,眼淚卻成串地往下滾。 這年大旱,黃豆特貴。做豆腐本是小本買賣,哪有許多錢買黃豆?兒子愁,娘更愁。老太太病倒了,兩個兒子跪在炕前哭成了淚人。老太太看看自己的親骨肉,好象有無數話要說。兄弟二人趴在母親頭前細細傾聽,但還是聽不清說了些什麼。忽然,老人的眼淚里放出少有的光彩,說話聲音也大了,兩個兒子見老人有轉機,忙止住淚水,臉上露出了笑容。老二趕忙去端水給娘喝。誰知,娘只說了幾句話,就永遠閉上了眼睛。 兄弟二人悲痛之餘,想起娘說的死後,用鐵鏈子抬上她,圍著城轉圈,鐵鏈子什麼時候斷,就在所斷的地方挖坑埋墳的話,急忙借來鐵鏈子,用門板抬上娘。圍著城轉起來,走一步哭一聲,挪一步喊一句。這聲聲撕心的哭喊驚動了沿路的鄉親,誰見了誰傷心掉淚。人們紛紛拿來開水和乾糧給兄弟倆。兄弟二人抬著老人轉呀轉,又累又餓,就在精疲力盡的時候,鐵鏈子“嘎叭”一聲斷了。二人急忙跪在地上用手挖墳,挖著挖著,出現一塊又大又硬的石板,再也挖不動了,待要換地方,想起這是娘臨死的囑咐,又不忍心換地方。老大借來鐵錘和鐵釺,二人打呀打,鑿呀鑿,終於打出一個大洞,“呼”的一聲,洞內突然跳出一隻大白狼,四條腿一登,向東北方向跑去。接著一股又粗又清的泉水噴出,雪白雪白的浪花飛濺,泉水向著白狼跑去的方向跑去。白狼愈跑愈遠,泉水也愈流愈長,轉眼之間,流成了一條大河。這條河正好從濰縣城中流過,一片黃土的濰縣城,從此有了一道清亮的河水,原來無光無彩的小城,也立時變得生機勃勃了,人們感激白狼,就將這條河取名叫白狼河。人們得到了河水之利,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了。白狼漸漸地諧音叫成白浪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