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寧M1906袖珍手槍

白朗寧M1906袖珍手槍

1904年,白朗寧以M1903為基礎,開發出了第一支袖珍型(Pocket Model)自動手槍——M1906,發射6.35×15.5mm半底緣自動手槍彈(0.25英寸ACP),並於1906年正式投產。其成功設計使之成為後來大多數袖珍自動手槍的“典範”和“模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朗寧M1906袖珍手槍
  • 口徑:6.35mm
  • 全槍長:114mm
  • 槍管長:53.5mm
規格參數,研發歷史,設計特點,結構,特點,改進,模仿,美國版,中國情況,影視作品中出現,

規格參數

口徑:6.35mm
0.25ACP0.25ACP
全槍長:114mm
槍管長:53.5mm
全槍質量:350g
使用槍彈:6.35×15.5mm半底緣自動手槍彈(0.25英寸ACP)
膛線:6條,右旋;導程243.8mm
(由美國柯爾特公司所產的導程為431.8mm)
彈匣容彈量:6發
有效射程:30m

研發歷史

約翰·白朗寧在成功研發新型半自動手槍後,就一直想要研發一款更小的半自動手槍。起初他在1904年,以柯爾特M1903手槍(即馬牌擼子)為藍本,製作了一款小型化的手槍,並想推銷給柯爾特公司。可是柯爾特公司高層認為該槍結構過於複雜,沒有採用。
白朗寧只好轉向FN公司,FN公司很喜歡白朗寧的設計,便立刻答應了合作,隨後白朗寧繼續進行研發,改進了原先的設計,最終在1905年設計出一款非常小的半自動手槍,即FN1906半自動手槍。隨後FN公司在1906年7月,正式把這款新型的“口袋型”手槍推向市場。
在M1906之前的袖珍手槍絕大多數是各種微型轉輪和德林傑式擊發槍,彈匣容彈量為2~5發,多發射0.22英寸邊緣發火槍彈,裸鉛彈頭初速低、威力小。而M1906發射初速較高的0.25英寸ACP彈,鎳銅合金被甲彈頭打在人體上不像裸鉛彈頭那樣容易變形,具有更強的侵徹力,在30m內擁有足夠的自衛能力;其6發的彈匣容彈量使得它的火力持續性超過以往任何一種微型手槍。種種優點,使M1906推出後在歐洲受到廣泛歡迎,其成功設計也使之成為後來大多數袖珍自動手槍的“典範”和“模板”。

設計特點

結構

該槍仍然採用自由槍機式自動方式,慣性閉鎖機構,結構簡單,只有33個零件,可迅速不完全分解為套筒、槍管、復進簧及其導桿、擊針和擊針簧組件、套筒座、彈匣、連線銷等7個部分。它延續並改進了在M1903上套用的一種新型結構,即在槍管下方設計了3個肋狀閉鎖凸筍,從而有效地與套筒座相扣合,使得分解非常容易——將套筒向後拉到位,使手動保險卡入套筒左側前部缺口,然後將槍管向拋殼窗方向旋轉90°,使凸筍釋放,左手握住套筒並拔下保險,將套筒向前取下,再將槍管轉回原位,使其尾部向下脫離抱彈槽,即可向後抽出槍管。此外,擊針兼有拋殼挺的作用,擊發後,套筒後坐到一定位置時,擊針先停止運動,並與抽殼鉤配合,將彈殼向右後方拋出。

特點

該槍尺寸較小,全槍長僅114mm(4.5英寸),比成年男性的手掌要短得多,即使握在手中也不引人注目,故解放前在我國被稱為“四寸白朗寧小手槍”或“掌心雷”,也有稱其為“對面笑”的,取其隱蔽性好,可以攻敵不備之意。槍身寬約25mm,體積只比一包香菸略大,緊急情況下在衣袋內即可直接射擊。該槍質量較輕,空槍質量350g,帶一個實彈匣質量僅400g,因此還頗受上流社會淑女的青睞。
該槍在細節設計上獨具匠心。全槍外形比較平滑,沒有凸出的稜角,固定式缺口準星全部隱藏在套筒頂端長槽內,扳機也採用平板狀,不會因鉤住衣袋襯裡而影響出槍速度。該槍的另一特點是非常重視安全性,設有三重保險,在膛內有彈的情況下攜行也十分安全:一是彈匣保險,未裝彈匣時可鎖住扳機,不能擊發;二是在套筒座左側後部有手動保險,將其撥入套筒後方缺口內即為保險狀態;另外還設有握把保險,只有在正確握持並擠壓到位後,扣動板機才能釋放擊針。此外,彈匣扣不是像通常一樣設在槍身側面,而是設在握把底部後方,向後推動即可將彈匣取出,可避免操作時彈匣意外脫落。

改進

從1906年第一批FN1906手槍推向市場之後,FN1906手槍發展出三版不同的樣式。
第一版FN1906手槍在保險方面,帶有一個握把保險。這個握把保險不是針對扳機,而是阻擋擊發阻鐵,在握持時,保險就會讓開擊發阻鐵。這樣扣動扳機就可以讓擊發阻鐵落下,讓擊針前移打擊槍彈底火。第一版出現在1906年至1909年,總共大約生產130000支。
第二版出現在1909年底,白朗寧給這版手槍加上了一個手動保險。這個手動保險有兩個功能:首先就是保險功能,保險向上即卡入套筒的缺口內,阻止套筒運動,同時套筒內部保險上升還會頂住擊發阻鐵。這樣就算握住手槍,並且扣動扳機,擊發阻鐵也不會釋放。除了保險功能,再者就是為了槍械分解的需要了。套筒上除了保險缺口,還有一個分解缺口在保險缺口前面。當拉動套筒向後,並同時扳動保險向上時,保險便會卡住套筒。這時就可以騰出手來,轉動槍管以使得槍管與套筒座相脫離,進而讓套筒(含槍管)向前運動,並卸下套筒。隨後可以進一步分解出槍管、復進簧、擊針、擊針簧等部件,方便地完成部分分解。該版本大概生產了30000支。
第二版FN1906第二版FN1906
第三版是白朗寧對自己的小手槍進行的最後一次改進,增加了彈匣保險,即未裝彈匣時該部件可鎖住扳機,不能擊發。彈匣保險的作用是防止雖然槍內沒有彈匣,但槍膛內確有槍彈存留時的安全隱患,這種情況在使用者清理分解時可能發生,曾經也是非常容易出現的“走火”現象。自此,這版小手槍自身已經擁有了三重保險機構。除此之外,白朗寧還改進了槍管的設計,在槍管尾部增加了一個獨特的突筍。並同時在槍機機頭部位設有一個凹槽,好讓突筍插入凹槽,保證槍管和槍機在慣性閉鎖時,槍管本身不會發生位移,更加牢固穩定。在套筒上,很明顯可以看到,其也改進了套筒上的第二個缺口(即保險缺口)的形狀。扳機也進行了修改,扳機的扣擊面上出現了一個可以讓手指更大面積按壓的平面結構,增加了人機工效。而這第三版的改進,則讓白朗寧FN1906手槍變得十分完美!在1914年一戰前,其產量已經達到550000支。直到1959年該槍停產,FN公司總共生產了1311256支該版FN1906手槍。

模仿

M1906的出現引起了民用槍械市場的一次革命,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和生產商開始涉足這一類型手槍,使得自動袖珍手槍不斷發展、演變,至今已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
手槍和槍套手槍和槍套
該槍出色的設計,引得眾多廠家競相模仿,據統計,僅西班牙、德國、捷克等國的仿製品就多達670餘種,其中以西班牙最多。這些仿製品可以通過外形以及槍身、握把上的標記來區分。M1906本身也有許多不同型號,包括加長槍管、取消手動保險的型號。為迎合客戶需要,還有專門加工的禮品型,槍身表面刻有精緻花紋並鍍有貴金屬,握把護板採用象牙、玳瑁、珍珠母等材料取代通常的膠木,其華美程度與其說是武器,不如說是工藝品。有趣的是,為表彰白朗寧的功績,1914年1月3日,比利時國王阿爾伯特一世在授予他十字騎士勳章的同時,還送給他一支鑲金的M1906禮品手槍。
1908年和1940年,M1906的設計被兩度改進,到1954年,一種全新的改進型M1906由比利時FN公司投入生產,被稱為白朗寧“寶貝”(Baby)微型手槍。與原型槍相比,它進一步簡化了部件,縮短了全槍長,減輕了質量,固定瞄具改為外露式,並取消了握把保險,手動保險也移到更方便操作的扳機護圈附近。50年代後期,FN公司以及加拿大K.B.I公司製造的“寶貝”微型手槍開始進入美國市場,與它的前輩一樣受到了好評,其生產一直持續到1969年,後續產品至今仍在源源不斷地供應著全球民用槍械市場。這些由M1906發展而來的產品不僅是歐美各國包括女性在內的普通民眾可靠的自衛武器,還廣泛地被警察和特工人員用來執行特殊任務,甚至還是一些國家特警的專用裝備之一。

美國版

FN公司再歐洲成功推出FN1906手槍後,柯爾特公司終於坐不住了。起初他們拒絕了白朗寧的設計,又跑去主動要求生產這款小手槍。最終白朗寧把專利賣給了柯爾特公司。於是柯爾特公司立即開始生產,在1908年推出了“美國版的白朗寧小手槍”即柯爾特M1908口袋型手槍。
柯爾特M1908手槍外形完全就是個“縮水版”的M1903手槍。最初的版本握把還帶有和FN1906手槍一樣的圓弧頂,後期則改成了方形握把,外形也變得非常漂亮。柯爾特M1908手槍推出時就已經帶有了第二版FN1906手槍的手動保險設定,隨後又加入彈匣保險,和FN1906手槍不同的是,該槍的槍號在套筒座的左側。隨著M1903手槍握把的變化,柯爾特M1908手槍的握把也隨之改變。所以柯爾特M1908也一樣擁有各種各樣的握把,包括木質、橡膠、象牙等不同材質。
M1908手槍M1908手槍
當FN1906手槍在歐洲、亞洲大賣之際,美洲卻見不到它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柯爾特M1908手槍卻是大賣特賣,從1908年開始生產,直到1948年停產,柯爾特公司總共生產了410006支,可謂大賺一筆!繼“馬牌擼子”之後,柯爾特M1908手槍也登入了舊中國,當年租界警察使用的M1908手槍就在上海公安博物館展出。
由於白朗寧將他的手槍生產權還轉讓給了美國柯爾特公司,因此該公司也大量生產白朗寧手槍,稱為“柯爾特-白朗寧”,而比利時生產的手槍相應稱為“FN-白朗寧”。柯爾特公司的產品在套筒左側標有公司名稱,握把護板上方有“COLT”字樣,另外,護板和套筒左側末端印有“立馬”圖案;而比利時原產槍握把上端是組合在一起的“FN”兩個大寫花體字母,套筒左側刻有兩行字,上行為赫斯塔爾國家兵工廠的法文全稱,下行為英文“Browing's Patent Depose”,意為白朗寧專利所有。

中國情況

孫中山先生使用的自衛手槍是比利時FN公司的產品。該槍儘管歷經滄桑,但只是套筒前端略有磨損,外觀仍相當完好,表明原使用者和保存者都對它愛護有加。至於它是何時何地購入,已無從查證。因為20世紀初的中國正是內憂外患之時,國內政局混亂,戰事頻仍,包括白朗寧手槍在內的大量外國槍械通過日本的轉口貿易向中國市場傾銷,即使在1919~1929年長達10年之久的對華軍火禁運期間也未停止,僅1927年,每月至少向中國轉入1500~2000支白朗寧手槍,數量僅次於毛瑟,其中相當一部分是M1906。舊中國軍政要員和達官顯貴都以擁有這種小巧可靠的自衛手槍為榮,以致該槍供不應求。當時該槍售價在20美元左右,比毛瑟手槍還高。在這種情況下,身處錯綜複雜的鬥爭環境中的孫中山先生隨身攜帶此槍以備不測也就不足為奇了。在民國時期,M1906手槍使用相當廣泛,1997年1月與中山艦一同出水的就有30年代海軍使用的德制該型手槍及6.35mm手槍彈,我軍在孟良崮戰役中也繳獲過國民黨高級軍官配用的這種手槍。解放後,繳獲的大量M1906手槍及仿製品仍然裝備我公安部門,或由黨政軍高級領導人使用,有的一直延用到80年代初,後因國內不生產6.35mm槍彈而陸續撤裝。時至今日,許多老同志仍然能夠回憶起當年所使用的他們愛稱為“五蜂”(因其外觀和自衛用途類似蜜蜂,且為保持簧力一般只壓裝5發槍彈而得名)的M1906手槍。
在著名抗日題材軍事小說《亮劍》中,八路軍獨立團團長李雲龍與晉綏軍358團團長楚雲飛聯手大鬧河源縣城後,楚雲飛送給李雲龍一直精巧的白朗寧手槍,此槍“全長115毫米,口徑6.3毫米,重量375克,彈容6發”,這便是白朗寧M1906。這把袖珍槍,也作為貫穿全書的重要武器出現,直至文革中,李雲龍用這把槍悲壯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孫中山先生使用過的手槍
一支名人用過的手槍,其背後必然有一段凝固的歷史。而這支手槍的查證確認,更有一番曲折過程。
孫中山先生使用過的手槍孫中山先生使用過的手槍
1999年9月,上海公安博物館在報紙上刊登了徵集藏品的啟事,許多老同志紛紛提供線索,其中一條“孫中山先生使用過的手槍”引起了高度重視。在市檔案局的大力協助下,終於查到了當年紹興路18弄2號居民蕭紹芬要求將其父蕭萱保存的手槍轉交孫中山紀念館或公安局的檔案,確認該槍已根據人民政府槍枝管理規定,由蕭先生子女於1956年上交公安機關。 據盧灣公安分局有關資料記載,1956年2月8日,蕭先生子女將其父病故後留下的兩支M1906手槍及108發彈上交給紹興路派出所,並說明此槍為孫中山先生和中華革命黨所使用過的,蕭先生生前特意將其擊針與復進簧弄壞,僅留作紀念。
兩支同樣的手槍中哪一支是孫中山先生生前用過的呢?據盧聯康、錢柏椿等經手過此事的老同志回憶,當時蕭紹芬上交的兩支槍擊針確實已壞,並且收槍後還製作了卡片與槍枝一起保存在倉庫中。2000年10月18日,在盧灣分局槍枝檔案中找到了當時出具給蕭家的上交槍枝收據,其中清楚地記錄著兩支槍的槍號,一為327702,一為464550,另外一張“中華革命黨本部用箋”上有蕭萱生前親筆所寫的兩支槍的保存說明,從而徹底解開了這個謎團。
在這份說明中,蕭先生敘述了此槍的來龍去脈,原來這支手槍還涉及到民國歷史上一起著名的政治謀殺事件。1916年5月8日,陳其美(字英士,曾任滬軍政府都督,同盟會和中華革命黨領袖之一)因反對袁世凱復辟,在上海薩坡賽(今淡水路)14號寓所內被袁派人暗殺。當時正在隔壁房間內的蕭萱聞聲出來察看,兇手奪門而逃,並向他開槍射擊,幸未擊中。蕭萱立即趕到他和孫中山先生當時所住的環龍路(今南昌路)4號寓所向孫先生報告。孫先生聽說陳其美“有彈貫入頭額及頰內,不可救矣”後,“默默有間,即披衣言自徑視英士”,在場眾人擔心外面有其他刺客,勸他不宜輕出,而此時孫先生則體現出了一個資產階級革命領袖的大無畏氣概,言道:“賊欲甘心者為英士,英士已不幸,凶人必鳥獸散,吾何畏乎”,令相從,並從自己衣袋內取出了這支手槍,親手交給蕭萱,槍號即為“464550”。事後孫先生將此槍交給蕭萱以作長久紀念,“共毋相忘英士之殉黨國也”。蕭萱在此後近40年時間裡,一直將此槍帶在身邊,以寄託對總理和戰友的深切懷念。
此份極其珍貴的材料為考證作出了最終判定。一支珍貴名槍,一件見證重要事件的文物,一段血雨腥風的民國史,一次艱難曲折的考證,將這支手槍推向特殊的歷史地位,從而使這件“鎮館之寶”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

影視作品中出現

在《名偵探柯南》的TV 345《與黑暗組織的決鬥 滿月之夜的二元推理》中,黑衣組織的優秀間諜、殺手貝爾摩德使用的槍。
白朗寧M1906袖珍手槍
在《黑執事》中為夏爾·凡多姆海恩的配槍,曾多次攜帶配槍出場並開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