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建築

白族建築

與匈奴,突厥,党項,契丹等古代遊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來從事水稻為主的農業生產,為定居形式。定居是農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徵。因此在舊時代,蓋一所像樣一點的宅子, 往往成了白族人花畢生精力的大事。同為農耕民族,從基本風格來看,白族民居與中原民居建築有著傳統上的承襲。然而由於自然環境、審美情趣上的差異,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顯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坊”——一棟三開間、兩層樓的房子,是白族民居院落組成的基本單位。從主房的方位來看,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東(洱海西岸,前有蒼山,後有洱海,正房多數為坐西朝東;洱海東岸,後有高山,正房多數為坐東朝西),這與大理地處由北向南的橫斷山脈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壩子的特點有關。從外觀上來看,兩種布局在白族民居中比較常見,一是“三坊一照壁”,二是“四合五天井”,還有一些比如“一坊一耳”“六契約春”的樣式,但是在傳統民居中並不多見。白族建築大多一層住人,二層以作儲物等之用,有”七上八下”的說法,意思是:作為堆放雜物用的二樓層高7尺左右,作為日常生活起居用的一層層高為八尺左右。

白族建築通常採用中原殿閣造型,飛檐串角,但多用石灰塑成或磚瓦壘砌。除大門瓦檐裙板和門楣花飾部分用木結構外,余以磚瓦結構為主。木質部分鑿榫鉚眼相結合,與磚瓦部分錯落有致,精巧嚴謹。樓面以泥塑、木雕、彩畫、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磚等組織成豐富多彩的立體圖案,富麗堂皇,古樸大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族建築
  • 外文名:Architecture of Bai nationality
  • 定義:是白族建築藝術的一大景觀
  • 白族:從事水稻為主的農業生產
  • 特點:裝飾精美,多有門樓照壁
兩種主要的整體布局,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其他布局,一坊一耳,一坊三牆,三坊兩耳,兩坊一耳,建築流程,取材,注意事項與儀式,建築特色,房檐,門樓,照壁,彩繪,牆,木雕,正房,堂屋,院子,檐廊,內部裝飾,建築演變,新石器時代,漢代,南詔時期,唐宋元時期,近代,現存喜洲白族建築典型代表,1.明朝民居,楊士雲“七尺書樓,張若疇民居,2.清朝民居,楊源大院,趙廷俊大院,3.民國民居,嚴子珍大院,4.現代復原,壘翠園,

兩種主要的整體布局

重院民居常以“三房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為單元,根據不同地勢,作縱向或橫向的深入,以二至三單元組成重院。其體形規整、對稱、嚴謹、宏敞、是富裕之家常採用的民居建築形式。便於弟兄分居,滿足長幼有序、等級分明的白族傳統居住要求。
區分這兩種傳統的建築布局的關鍵在於——房屋是否有照壁。
兩種建築布局皆有其優點,相比下來,“三坊一照壁”的布局因照壁結構會稍矮一些,所以陽光更加充足、氣流也更加通暢,因此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中陰陽更加協調。

三坊一照壁

“三坊一照壁”是指三坊每坊皆三間二層,正房一坊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東、西廂房二坊由下輩居住。正房三間的兩側,各有“漏角屋”兩間,也是二層,但進深與高度皆比正房稍小,前面形成一個小天井或“一線天”以利採光、通風及排雨水。通常,一邊的漏角屋樓上樓下作臥室或書房,也有作雜物儲藏室的;另一漏角屋常作廚房,高為二層但不設樓層,以便排煙。漏角屋的入口一般在廂房廈子的端牆上,設門控制。
三坊一照壁是由三間兩層組成一個建築單元,即由三棟帶廈的房屋和照壁圍成一個院落,所以又稱“三合院”。這類民居在白族地區最普遍,給人以舒適華麗、綽約多姿的印象。院內各處裝修都用木料,極其豐富華麗,千姿百態,互相爭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則是將“三坊一照壁”樣式中的照壁替換為含有三間下房的一坊,形成類似於北京傳統四合院的造型,其整體由四棟帶廈房屋組成,有四個院落,其中四棟房屋中間的院落最大,每兩房子相交各有一個漏角天井,共四個,較小,加上中間的大天井,故稱“四合五天井”。房子都為三間兩層樓房(部分地區廂房、下房也有一層的),但正房一坊的進深與高度皆大於其他各坊,其地坪也略高,多朝東、南,在四個漏角小天井中必確一個用於大門入口,設門樓,亦多朝東、南。天井是其建築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院落,是四合院的中心,結合院落內的植物可以改善室內的氣候,糧食、衣服的晾曬,請客甚至婚喪嫁娶都在院落中進行。除大門外,有的人家習慣用一個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再在廂房山牆上開二門通達廂廓。在洱源、鄧川等地區,還將正房漏角的樓房作鋪子,面向街道,大小門可出入。在劍川、鶴慶等地區,有的將大門開在廂房次間上,以便安排寬敞的門廓。其他各地除無照壁外,與“三房一照壁”相同,注重內部裝修,富麗堂皇。

其他布局

一坊一耳

白族民居平面型的一種,也稱作一坊一廊,單坊單耳。為三開間兩層,正房一坊,側面帶一間耳房、角房。正房底層中間為堂屋,兩邊次房為臥室,樓上堆放糧食、雜物,也可以住人,耳房多數用作廚房。

一坊三牆

即由一方帶廈的房屋和三面圍牆組成院落,房屋左右兩邊各有漏角一個。這類民居主要為人口較少或經濟力量單薄的人家所建。 另外,居住在城鎮的沿街居民,建築房屋時,常以沿街一 面的房屋做鋪面。經營土雜百貨或開飯館,其房屋建築形式均 採取上述幾種形式。

三坊兩耳

三間主房帶兩間耳房,主房中間為堂屋,兩側為臥室。主房左側作廚房,右側作廄房。

兩坊一耳

又稱兩向兩房,即由兩方帶廈的房屋組成,一般正房向東,耳房問南,和相對的照壁與圍牆組成院落。在兩房相交處有一個漏角天井,沒有房屋的兩邊,多以正房相對的 一邊做照壁,耳房相對的一邊做圍牆(或蓋簡易房子作畜廄和廚房),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建築流程

取材

大理石頭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廣泛採用石頭為主要建築材料。大理民間有"大理有三寶,石頭砌牆牆不倒"的俗語,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點。石頭不僅用在打基礎、砌牆壁,也用於門窗頭的橫樑。這種用材的特徵沿襲的是南詔時的建築方式。據記載,南詔的民居建築就是"巷陌皆壘石為之,高丈余,連延數里不斷"。
白族民居是石木結構,青瓦白牆坡屋頂.大理的石頭多,我們平時用的最多的建築石材大理石也因大理而得名.石頭不僅用在打基礎、砌牆壁 ,也用於門窗頭的橫樑。這種用材的特徵沿襲的是南詔時的建築方式。
而建築的雕樑畫棟飛檐也像中國古代漢族的民居一樣採用木製.門窗也均採用木材製作.屋面上的瓦材則是青瓦,與白色的牆壁交相輝映,得體又大方。

注意事項與儀式

開始蓋房時,白族傳統有一個“新房上樑”的傳統儀式,這個儀式需要祭神、祭天地,如把周圍鄰居邀請來參加磕頭祈福儀式,圍繞貢品、樑柱做祈福儀式等,但這整個過程的精髓在於眾人聚在一起感受歡樂的氛圍,天地神人合而為一,這便是農村中的“蓋新房”。在搭建新房的過程中也有許多儀式,鄰里鄉親過來幫忙。影響蓋房子的因素主要是由於政府批下來的建造房子的地皮面積越來越小,增加了蓋房子的難度。
白族的住宅建築多為磚木結構的瓦房。平房結構多以“三房一照壁”為主,少數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排架”(以一排柱子為主的屋架叫排架)承重,四柱落地。左右後三方用土基牆圍護,前面及中央用木料板為隔,山牆到頂,屋面挑出,有防止鄰居火災波及作用。在“排架”間和樓板照面下面,前後均有一根通穿的枋,當地叫做“穿枋”,是白族木工一項很出色的創造。“穿枋”把整所房子的“排架”聯成一個整體。與照面枋、檐口掛枋和落地枋相互作用之後,剛度很大,具有很高的抗震能力。
大理是個多風地區,每年出現大風日數既多,風力又強,尤其下關一帶,每秒鐘最大風速可達四十米左右。在與自然作鬥爭中,白族勞動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常年多是偏西的風向,他們就將主房的布局坐西向東,門窗都開在向東那面,風從屋後吹來,自然不易進入室內。白族建築的照壁比較高大,主房、廂房和廳房一般是層高均等,不分主次,充分起著互相屏障的作用,由於從房屋坐向,平面組合到主面處理,都為避風步步築防,所以不為勁風所煩擾。

建築特色

房檐

吉祥物常出現在門樓的的飛檐下方,意圖吉利,常見的吉祥物有龍鳳獅象以及麒麟。

門樓

門樓即大門,是白族人居所的臉面,因其高大如樓房,故而稱之為門樓。大門分為有廈式、無廈式兩種。有廈就是門樓上面有屋頂,兩端翹起,猶如飛燕的翅膀。白族居民往往會在門樓的建造上花大價錢、大力氣。白族民居的門樓十分高大,往往有兩層樓高,並且上面配有豐富的彩繪和華麗的飛檐。白族居民往往會在門樓的建造上花大價錢、大力氣。一般採用殿閣造型,飛檐串角,再以泥塑、木雕、彩畫、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磚等組合成豐富多彩的立體圖案,顯得富麗堂皇,又不失古樸大方的整體風格。白族民居的門樓十分高大,往往有兩層樓高,並且上面配有豐富的彩繪和華麗的飛檐。
其中以大理白族為例,大理白族聚居區的住宅的都建有門樓,以喜洲門樓最佳。一般採用中原殿閣造型,飛檐串角,但常用石灰塑成或磚瓦壘砌。除大門瓦檐裙板和門楣花飾部分用木結構外,餘下以磚瓦結構為主。木質部分鑿榫鉚眼相結合,與磚瓦部分錯落有致,精巧嚴謹。樓面以泥塑、木雕、彩畫、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磚等組織成豐富多彩的立體圖案,富麗堂皇,古樸大方。富於裝飾的門樓可以說明白族建築的綜合性。
門,是住宅的出入口,具有啟閉功能。作為宅院的“龍頭”,門之大小及裝飾標誌著主人的成就和財力,也寄託著主人的願望。因此,白族很講究大門的建築風格。
白族民居院落多數隻設定大門,少數深宅大院設雙重門,即大門和二門(後門)。門的方向大多為坐東朝西或坐西朝東,少數為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
白族民居在門的建築藝術上比較成熟,不少門樓下半部使用花崗石、青石、大理石等砌成。中間使用青磚砌成,並鑲嵌浮雕或有風景圖案的大理石。上半部分多數分雙層,翼角翹起如飛、斗拱重疊,檐牙高啄,上有木雕及泥塑龍、獅、花、鳥等圖案,並彩繪油漆,造型優美典雅,富麗堂皇。在造型上形成了獨特的“三滴 雕、水” 屋面大門、 “一滴水”屋面大門、“無滴水”屋面大門三種。其中以“三滴水”大門最為精美。“三滴水”大門因建有一門三項,有三條滴水線,故稱“三滴水”大門。“三滴水”大門,中部檐角翹起,檐下斗拱重疊,有木雕斗拱式、磚瓦仿木斗拱式、過梁承重式、混合式等。“一滴水”屋面大門則較為簡潔。大門上根據主人和祖上的地位懸掛匾額,有“進士第”、“科貢第”、“大夫第”、“將軍第”、“經魁”、“亞元”等等,大門兩側有石雕雄獅,門墩兩側有插香的花瓶,整座大門造型嚴謹、大方、古樸。“無滴水”屋面大門的造型較為簡單,一般為“一”字型平頭門,無過多的裝飾。
白族民居門樓的裝飾也是很獨特的,有木雕、石雕、灰雕、鑲嵌、彩繪、書畫等,形式多樣,異彩紛呈,具有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氛。

照壁

照壁,是白族建築獨具一格的建築結構。不同於傳統漢居放置在院落里的照壁,白族建築的照壁除了有裝飾的作用外,還有著圍合院落的作用,並且還有反光照明、計時,還是一戶人家身份地位的象徵。
白族民居正房對面的院落圍牆,都要做成照壁。照壁的尺度比例勻稱,外觀十分優美。其形式主要有獨腳照壁和“三滴水”照壁兩種。獨腳照壁又稱一字平照壁,壁面高度一致,不分段,壁頂為廡殿式,為仕宦人家選用。 “三滴水”照壁系將橫長而平整的壁畫直分成三段,左右兩段大小對稱,形似牌坊,中段較高寬。“三滴水”照壁多為民居普遍採用,其寬度等於院子的寬度;中段的高度約等於廂房上房檐口的高度,左右段的高度等於與廂房下重檐間的“封火牆”等齊。照壁本身各段的高度比例均隨院子的寬窄而變化,給人以外形比例均稱、一體態敦厚的優美感覺。
照壁除注意造型精美外,還非常重視裝飾,照壁的檐口牆上是一帶狀的各種彩畫圖案,照壁潔白的牆面上或畫有各種式樣的山水圖畫,並配有名人詩句, 或題書剛勁有力的大字,使照壁顯得更加高雅秀麗。照壁題字 講究內容,一般為一句四字,詩情畫意濃厚。
題字內容並隨戶主的聲望和姓氏而有區別,如仕宦人家多題書“科甲聯芳”。 “世人書香”等,趙姓一般題書“琴鶴家風”,楊姓題書‘清白傳家”,張姓題書“張公百忍”,李姓題書“青蓮遺風”,王姓 題書“三槐及第”,何姓題書“水部家聲”,董姓題書“南詔宰輔”等等(現於洱海東岸姓名相關題書多見於門樓之上)。有的人家根據照壁方位題字,如院落之東的照壁題書“紫氣東來”,南邊的照壁題書“彩雲南現”,背山靠海者題書“蒼洱毓秀”等。照壁前面還有花台陪襯,花台多用彩花大 理石或雕磚砌成,內栽花木,旁邊台欄上還放置各種盆花、盆景,各種花卉因季節交相開放,香氣襲人,環境優美這種形式多為民居普遍採用,其寬度等於院子的寬度;中段的高度約等於廂房上房檐口的高度,左右段的高度等於與廂房下重檐間的“封火牆”等齊。

彩繪

白族民居所用彩繪大多為淡墨畫,而並非彩色,彩色的彩繪一般更多用於寺廟(註:洱東較洱西更為明顯)。彩繪的圖案豐富多樣,白族民居上所繪的彩繪並無固定的習俗傳統,完全根據主人家的喜好以及彩繪師的技藝決定。常見的有花鳥、山水、書法。
大理白族民居彩繪普遍流行於大理市及周邊白族地區,是在建造王宮、寺廟的過程中,工匠對建築進行一定的裝飾繪畫基礎上產生的,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2008年6月,白族民居彩繪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在大理古城一帶,處處可見“三房一照壁”的白族民居,散布在蒼山洱海之間,青瓦白牆、綠樹繁花,精緻而又淡雅,清新而又和諧,再搭配村寨周圍美麗的田野,構成了白族人民世代生存的美好家園。
細細地看過大理的那些院落,無論深宅大院還是小戶人家,在青磚、白牆、灰瓦的映襯下,最亮眼的莫過於繪製於大門、照壁、山牆、斗拱、牆面、屋檐下的精緻彩繪,一筆一划充滿了民族風韻,更透盡了大理“風花雪月”的詩情畫意。
能在建築中添加彩繪藝術都是大戶人家,但彩繪的顏色大多為黑白,並非誇張的大紅大紫,一方面原因是白族民族的性格內斂且不張揚,另一方面考慮了建築的適稱感,包括建築與環境、身份以及建築本身的協調感。

牆是房屋建築的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白族建築中,不同部位的牆有不同裝飾風格和名稱。 按方位分有房牆、風火牆、圍牆等幾種。房牆是支撐房頭的主體,由石腳、底層、樓層三部分組成,房牆有夯土牆、土壑牆和石頭牆之分。大理地區的房牆從石腳以上至檐口全部用蒼山鵝卵石或蒼山片麻岩條石支砌,稱鵝卵石牆和條石牆;獨有其民族風格,民間將"鵝卵石砌牆不會倒”譽為大理三寶之一,此法始於南詔時期。
風火牆為白族民居所獨有,即位於房屋二層前分布在廈上的左右兩座裝飾牆,因形似馬頭,又稱馬頭牆。風火牆頂部用瓦覆蓋,兩面出水,牆用石灰塗抹,上給各種花卉圖案。風火牆起裝飾美化房屋的作用,給人以多變靈活和形體和諧美的感覺。
圍牆是房屋的組成部分之一,視房屋而定,有一方牆、二方牆、三方牆等,起圍護和裝飾的作用。圍牆由石腳、牆體兩部分組成,頂部用瓦覆蓋,兩面出水。牆體多用泥土夯築或土坯(土壑)支砌,外用石灰襯,並進行裝飾。近年來,部分人家開始用磚塊和水泥預製件支砌圍牆,造型精美。:

木雕

白族一切建築,包括普通民居,都離不開精美的雕刻、繪畫裝飾。白族民居建築的色彩運用極富特點,以白色為主色調,以水墨風的繪畫為主要裝飾圖案,以色彩斑斕的雕繪作為局部和輔助的色彩裝飾,遠看如水墨丹青的中國傳統繪畫,與白族民族服裝風格統一,與大理蒼洱地區的自然環境相融合。民居廣泛採用雲卷、如意、萬字、回文等曲形圖案,內容多以松鶴齊壽、鳳凰牡丹、翠鳥荷花、八仙、喜鵲梅花、龍、鳳、麒麟、獅子、魚蓮、福、祿、壽、禧、步步錦、龜背錦等,在裝飾圖案中傳達著白族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信息。其中,獅象徵著主權和避邪;鹿象徵食君之祿;蝙蝠象徵遍地為富、福;魚象徵年年有餘;龜鶴象徵健康長壽、安靜祥和;步步錦象徵步步高升、前途似錦;龜背錦象徵健康長壽、安靜祥和。木雕多用於建築物的格子門、橫披、板裾、耍頭、吊柱等部份。卷草、飛龍、蝙蝠、玉兔, 各種動植物圖案造型千變萬化,運用自如。更有不少帶象徵意義的,如“金獅吊繡球”、“麒麟望芭蕉”、“丹鳳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圖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們還 特別擅長作玲瓏剔透的三至五層“透漏雕”,多層次的山水人物、花鳥蟲魚都表現得栩栩如生。

正房

房屋多數為土木結構,採用木樑柱承重,穿斗式屋架,牆體用夯土牆、土坯牆,屋頂一般用青瓦。整體簡單樸素,抗震性能較好。

堂屋

起居活動的重要巨石。其作用是客廳,接待來訪客人,供家庭活動。堂屋的門通常用格扇門(格子門),一般6扇組成,全是木雕,有普雕,有兩層透雕,也有三層透雕。堂屋正中擺一張“八仙桌”,兩邊擺交椅。在山區,氣候寒冷,有的家庭在堂屋中間設火塘。

院子

是白族民居組合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生活、生產活動的主要場地。一般用方塊青磚或青石板鋪地。院內有花壇、水井,不少家庭在院內種植各種花木,有著美化生活環境的重要功能。

檐廊

檐廊設在一層,是居家活動的主要場所,適合休息和家務勞動。廊子很寬,要求能安排下一桌酒席,這與當地風大有關,風大、飄雨深,寬寬的廊子可以保護廊下木質的牆壁與門窗不受雨淋。

內部裝飾

白族民居講究內部裝飾,正房明間底層不論民居大小,都用6扇雕花格子門,其形式和比例尺寸已基本定型,普通雕花格子門市場上有售,新居落成後,買來裝上即可。大型民居的格子門要根據堂屋的高矮寬窄專門製作,為鏤空精製木雕。雕花內容有“西廂故事”、“八仙過海”、“漁樵耕 讀”、“四景花卉翎毛”、“珍禽異獸”、“博古陳設”等。一般選用果松、批木或者青皮樹做板材,分二至四層,甚至是五層進 行鏤空透雕,雕刀有四、五十種。雕好後,用油漆彩色,局都貼金,栩栩如生。次間門窗雕花形式有‘礦工花”式的支撐厚和小條窗兩種,前者門窗的雕花形似“丁”字,或“工”字形 的條花,互相支撐著;後者窗花木鬲心部分作圓塊浮雕,或作 方眼格,或裝“美女框”式的玻璃窗,窗上雕有透氣花格,下部檻牆做成木質裙板,上有浮雕,形式精緻,雕工手法多變, 花紋圖案多種多樣。樓層窗花多雕成透氣的小條窗,有的中間為木質裙板,上有雕花圖案,有的做成“美女框”,內裝玻璃。 樑柱上的雕刻裝飾分插梁、梁頭、花姑、柁礅等。古老的房屋的樑柱的梁頭多雕成回紋、雲紋、鰲魚、蛟龍、彩鳳等, 往後演變成較為生動的龍、鳳、象、麒麟等.近期雕成奔跑的兔子、麒麟等。還有的用拼貼的方法加厚梁頭的左右兩面,使其更加圓渾飽滿,增強雕刻物的形象感。

建築演變

新石器時代

白族和彝族的先民們就在洱海地區繁衍生息,他們依照當地的自然環境,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漁獵活動,開始了早期的農耕生活。這樣的生活方式就決定了他們的房屋建築具有固定性(而不是像蒙古族的蒙古包那樣有可移動性),在考古中已經發現了當地的半地穴式住房和房屋模型。早期的民居也有土掌房,碉樓,桿欄建築,木板楞房屋等的土木式建築。這是早期的本土型住房。在新石器時代,白族先民就在蒼山半山腰築棚而居。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洱海沖積層不斷擴大,先民們從山上移居到山腳壩子,建造“乾欄式”住房。

漢代

大理等白族主要聚集的地區成為古西南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中原文化和印度文化相繼傳入,使這裡的地域文化變得多元,多元化的融合就在建築中得以體現。如民居中的院落式結構和多種裝飾。印度文化主要是通過以宗教來影響人們的思維觀念,建立起各式的廟宇。

南詔時期

佛教盛行,除了建成的規模較大小的寺廟,民眾也將敬佛移為首位,自然民居中或多或少會有些寺廟的影子在。並且民眾也利用當地石材資源豐富,逐漸大量出現石材建的房屋更有一句話這樣形容:“巷陌皆壘石為之,高丈余,連延數里不斷。”除了佛教,本土的本主教也成為民眾信奉的主要宗教。本主教起源於南詔晚期,所信奉的神主要有祖先神,自然神和英雄神等。當地的手工藝品也十分精美,他們喜好在房屋的大門,橋樑,樓閣,寺廟等處,雕刻圖案,十分别致,極富觀賞性。

唐宋元時期

軍事形勢略有嚴峻,古城牆的修建和改造也變得重要。

近代

民居依舊承襲傳統,又兼具近現代的樓房式樣,喜好灰白,多用木質和磚瓦建造混合結構的房屋。

現存喜洲白族建築典型代表

喜洲白族建築是典型的代表。在建築上可以看出各個時代特色的風貌,也可以看出建築民居主人的政治地位,文化修養,經濟狀況以及愛好,性格,氣質,追求。

1.明朝民居

喜洲明代遺留的民居中,以一坊三開間樓房為主房。民居格局主要以西邊為主房,建有“倒座”,也被稱為“土庫房”

楊士雲“七尺書樓

位於喜洲大界巷8號,是明朝著名文人楊士雲所建,建造時間大約是公元1526年前後。
此樓為全土木結構建築。有三大間房屋,坐東朝西,三大間各有樓上樓下,門窗都雕刻著各式圖案。院落整體呈長方形,很窄。房子沒有掛前廈,屋前有一個小天井,天井中間有一口井。

張若疇民居

位於喜洲市上街30號,明朝末期所建。
這所民居,主房坐北朝南,倒座型,民居勒腳全用大青石磚砌築,明間門窗用木製花型,沒有掛廈。大門坐東朝西,開在西房的左邊間,西、南兩坊樓上有串通。在西房屋頂中央,塑有石人,稱為“守房神”。
雖然明代民居光線較暗,且不夠美觀。但它牢固、溫暖,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2.清朝民居

喜洲清代建築在沿襲了明代的傳統基礎上,改進了明代建築的缺點。房屋較高,門窗呈一敞型,光線較好;有較多的雕樑畫棟,工藝精湛,增加了文化藝術色彩。

楊源大院

位於喜洲染衣巷19號,建於清朝初期。
這座民居為四合院,東、西、南、北均為土木石結構,西房為“倒座”型,東、南、北房屋低矮、嚴實,窗子全用格子口形製成。

趙廷俊大院

趙廷俊大院位於喜洲辦事處大界巷21號,為嘉慶年間進士趙廷俊興建。這座大院總建築面積為3000多平方米,竣工於1839年。
整座大院建築闊氣,為“四院五重”的建築格局。四個院落既自成一院,又相互貫通,像小型的宮殿一樣壯觀巍峨,是最能體現喜洲儒家文化建築風格的代表性建築。

3.民國民居

明國時期,逐步破除了封建社會對民居高矮和色調裝飾的限制。並且在歷史民居基礎上有了大改進,吸取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藝術,以及西方文化藝術,構成獨特的別墅洋樓。

嚴子珍大院

嚴子珍大院位於喜洲辦事處四方街富春里1號,為大理著名的民族資本家嚴子珍於1919年興建。大院占地約2478平方米,由北而南的兩院“三坊一照壁”、兩院“四合五天井”組成。四個院落之間,以“六契約春”和“走馬串角樓”連貫成為一個整體。整座建築豪華、古樸、典雅,主房四方均居西,廂房五坊,中三坊為“兩面照壁”,下房兩坊。總大門在第一院北側。

4.現代復原

壘翠園

“壘翠園”建築群項目由大理古國皇家園林和白族古建築文化體驗區兩大部分組成,完美再現了大理國時期的建築特點,是傳統白族民居建築群的藝術再現,集合展示了洱海沿線一帶所能見到的白族傳統建築、彩繪藝術,園內每一棟民居的建築特色各異。“壘翠園”是對大理國時期建築文化的重現和再造,是根據大理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假設並建造的大理國御花園。壘翠園”建築群項目完工後,將作為大理白族傳統建築藝術博覽園,展示大理傳統白族民居不同時期典型建築、彩繪藝術的風采力求每棟房子的建築造型都不相同,重現白族民居應有的風貌。從這些建築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了白族建築的特點和獨特魅力,體會到了白族兼容並蓄的文化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