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軍艦鳥

白斑軍艦鳥

白斑軍艦鳥(學名:Fregata ariel):大型海鳥,體重63-96克,體長77-78厘米。雄鳥全身黑色,腹的兩邊各有一大塊白斑喉囊紅色。雌鳥上體和翅為黑色,胸、上腹和腋羽白色,頦、喉、下腹和尾下覆羽黑色。幼鳥頭和上胸白色而綴有銹紅色,下胸有一寬闊的黑色橫帶,腹白色。虹膜、嘴和腳雄鳥黑色,雌鳥紅色;喉囊和眼臉紅色。

通常成天在海面上空飛翔,很少看見它們在海上游泳或在地上行走,是一個不知疲倦的空中飛行者。主要以魚類為食。分布於印度洋西部和太平洋中部和南大西洋。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白斑軍艦鳥雌鳥略大。翅特別窄而長尖,尾亦甚長且呈叉狀,跗跖極短而被羽。雄鳥通體黑色,上體具藍綠色光澤。部羽毛呈披針形。下體暗黑色,羽毛亦呈披針形,微具藍綠色光澤。腹兩邊的羽毛具白色斑點。 雌鳥體色較雄鳥為暗,上體少黑色而具更多的褐色,亦少光澤,小翅覆羽褐色。後頸有一栗色領圈 。胸和上腹白色而綴有栗紅色。額、喉、下腹至尾下覆羽黑色。腋羽白色。
虹膜、嘴和腳雄鳥黑色,雌鳥紅色;喉囊和眼臉紅色。
幼鳥頭和上胸白色而綴有銹紅色,下胸有一寬闊的黑色橫帶,腹白色。
大小量度:體重625-955克,體長770-780毫米;嘴峰雄93-99毫米,雌100-102毫米;翅雄520-530毫米,雌530-545毫米。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熱帶海洋和海中的島嶼上,通常成天在海面上空飛翔,很少看見它們在海上游泳或在地上行走,是一個不知疲倦的空中飛行者。

生活習性

留鳥,部分非繁殖期在遠距離內遊蕩。白斑軍艦鳥與其他軍艦鳥一樣,也具有海盜習性,常常搶奪和迫使其他海鳥吐出它們捕獲的食物,然後攫為已有。白斑軍艦鳥也是一隻活的氣象儀,當它們停息在海邊紅樹林上時,就預示著暴風雨即將來臨。在天晴以後,它們常常伸開翅膀、上下轉動曬太陽。
主要以魚類為食,而且主要以海盜式的搶奪和迫使其他海鳥捕獲的魚類吐出,然後當這些食物還未落入海中之前將它們搶走。它們也在海濱捕食螃蟹和其他甲殼類動物。有時也在海面捕食烏賊。

分布範圍

原產地:澳大利亞、巴西、英屬印度洋領地、汶萊達魯薩蘭國、中國、聖誕島、科科斯(基林)群島、葛摩、斐濟、法屬玻里尼西亞、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吉里巴斯、韓國、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模里西斯、馬約特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諾魯、新喀里多尼亞、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菲律賓、留尼旺島、塞席爾、新加坡、索羅門群島、斯里蘭卡、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湯加、美國、美國本土外小島嶼、萬那杜、越南、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遊蕩:吉布地、厄利垂亞、以色列、約旦、肯亞、莫三比克、紐西蘭、阿曼和索馬里。
不確定:關島。
白斑軍艦鳥分布圖白斑軍艦鳥分布圖

繁殖方式

白斑軍艦鳥繁殖於熱帶海洋中的海島上。繁殖期為5-12月。營巢于海島樹上或灌叢上,很少在地上營巢。巢由植物枝葉構成。每窩產卵1枚,卵白色,大小為60-64毫米×43毫米。孵化期大約40天。雛鳥晚成性。

亞種分化

白斑軍艦鳥(3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白斑軍艦鳥指名亞種
Fregata ariel ariel
G. R. Gray, 1845
2
白斑軍艦鳥西印度洋亞種
Fregata ariel iredalei
Mathews, 1914
3
白斑軍艦鳥大西洋亞種
Fregata ariel trinitatis
Ribeiro, 1919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