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利

白利,羌族(56民族之一),生年不詳,出生在四川巴壙,虎國國王。白利王先世白狼(浪)王名唐取,史書記載唐取王“頗識文書”,著有名作《白浪歌》三首。他依照先世祖規,仍擁天下統一。因虎國土地貧瘠,眾民貧困,經濟文化落後,主張推進社會變革進步。為了就地解決食鹽,白利王鼓勵民間熬硝業,攝取硝鹽,開採岩鹽。為了加強武裝力量,他鼓勵民間巧匠自製火藥土槍,成了當時較先進的自衛防禦武器,提高了兵民的戰鬥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利
  • 外文名:Barley
  • 民族:羌族
  • 出生日期:不詳
  • 出生地:四川巴壙
  • 歷史身份:虎國國王
  • 代表作:《白浪歌》三首
虎國簡介,歷史發展,歷史記載,

虎國簡介

虎國(即史籍中的‘附國’,因唐人修《隋史》避虎字諱改作‘附’)由白蘭羌(古稱白蘭峒)以甘孜,巴壙為中心建立的白蘭(有叫‘白狼’)羌國。在公元557年東部疆域包括今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金川、小金兩縣。建都於甘孜白利鄉。
據《巴壙改流記》載:“巴壙古之白狼(蘭)國,地方千里。”《中國通史》記道:“附(虎)國文化較高,有國王,統率二萬餘戶……南北八百里,東西一千五百里。”《四川上古史新探》載記:“今甘孜有‘白域寺’,乃是白蘭羌分支南下甘孜地區最早建立的農業部落,別稱為白域。故有白域寺,從其祖源。《隋書?附國傳》里所謂‘東北連綿亘數千里接於党項’的二十種羌部落之中,有‘北利’一種,即是從白蘭羌分支在今甘孜河谷經營半農半牧經濟的一個部落。這個部落後來建成了一個國家,奉行笨波派的佛教(黑教),傳世到明代末才被青海蒙古固始汗顧實汗)摧毀,改興黃教,仍其後裔之恭順者為白利王,直至清末才繳印歸流。”

歷史發展

《後漢書·西南夷傳》載東漢永平中(公元66年)“益州刺史梁國、朱輔為立功名,慷慨有大略。……威懷遠夷。自汶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白狼、盤木、唐取等百餘國,戶百三十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貢奉,稱為臣僕。”當時白狼(浪)、盤木、唐取等國均屬東漢屬國臣服於東漢王朝。白狼王唐取欽佩益州刺史的杯柔政策,故作詩頌揚。他在《遠夷懷德歌》中寫有:“荒服之外,土地蟯角、食肉衣皮,不見鹽谷。”白浪王記述了白浪國的貧窮狀況,正氣凜然要求東漢王室不要重稅盤剝,充分展現了白利王愛國愛民的高貴品格。
在農業耕作技術,種植作物方面引進內地先進生產技術和優良作物品種,大力發展農業經濟。為了互通有無,在接壤內地的邊遠地帶開設貿易市場,以虎國國內的木材,名貴藥材、皮、毛等土特產換取內地的布匹,食鹽,農具和日用品。經濟互市,互通了有無,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羌區文化教育事業的前進,帶動了社會的進步。
熬制的硝成為自製火藥的主要原料,既可外銷,亦可當地民間使用。當時以硫磺、硝、木碳配製的火藥很馳名,成為主要出口商品,換取大量布匹,棉花等衣料品和其它日用品,以自力更生,就地取材發展虎國地方工業產品,促進全國工商業的興旺發達。

歷史記載

《隋書?西域傳》載,唐朝沿襲隋制,劍南道羈糜羌州168個,分屬四川茂州、松州、巂州西昌)、雅州黎州(漢源)等都督府。公元667年,吐蕃祿東贊攻唐邊境,攻占羌人12州。虎國亦被吐蕃軍隊征占、廣大羌民成為吐蕃役民。虎國失國上千年,被強制接受吐蕃的宗教文化,但白石神信仰,自成一體的語言,古樸的羌民風俗,一直習傳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