癉瘧

癉瘧,中醫病名。瘧疾之一。臨床以但熱不寒為主症。又名溫瘧、暑瘧、癉熱、陽明癉熱。《素問·瘧論》:“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又:“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沖,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故命曰癉瘧。”《景岳全書·雜證謨》:“癉瘧一證,……治此之法有三,如熱邪內蓄而表邪未解者,則當散以苦涼;如熱因邪致,表雖解而火獨盛者,則當清以苦寒,此皆治其有餘也;若邪火雖盛而氣血已衰,真陰日耗者,急宜壯水固元,若但知瀉火,則陰日以亡,必致不救。”參見溫瘧、瘧疾等條。指瘧之發於三陰者。見《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諸瘧論》。

基本介紹

  • 別名:溫瘧(仲景雲)
  • 中醫學名:癉瘧
  • 相關西醫疾病:瘧疾
  • 疾病分類:內科
  • 常見發病部位:心、肺、腎
  • 常見病因:熱邪熾盛,陰液耗傷
  • 多發群體:無特殊群體
  • 傳染性:有傳染性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病因病機,臨床診斷,辯證論治,治療原則,證治分類,證治細則,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癉,熱氣盛的意思。癉瘧,是瘧疾由於素體陽盛,感受外邪,后里熱熾盛,灼液傷津而發。其臨床表現有發作時只發熱不寒戰、煩躁氣粗、胸悶欲嘔等症。

歷史沿革

《黃帝內經》:帝曰:癉瘧何如?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沖,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故命曰癉瘧。帝曰:善。
《金匱》云: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

病因病機

多有素體陽盛,感受外邪即從熱化,灼液傷津,甚至邪勢猖獗,熱入心包。

臨床診斷

但熱不寒,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吐嘔,面赤口渴,雖熱已而六脈沉數大者,《內經》名熱傷陽明癉瘧之症。仲景發明《內經》陽明癉瘧,則曰身無寒,骨節疼痛,煩冤時嘔,更其名曰溫瘧是也。六脈弦數,少陽有熱。若見洪長,陽明有邪。若見沉數,里有熱結。

辯證論治

治療原則

以清熱透邪及養陰為主,視情況辨證治療。內有伏邪,復感暑熱,當以辛涼清熱祛邪為主;陰氣先傷,陽氣獨發,少陽陽明合病證,當清少陽陽明之熱;熱盛瘧邪 逆傳心包,治宜清熱解毒通竅;熱盛津傷 邪熱乾肺以致氣急,逆傳心包,治宜甘寒生津法。

證治分類

1、內有伏邪,復感暑熱
治則:辛涼清熱祛邪
處方:白虎加桂枝湯
若溫邪兼濕,宜加半夏、豆蔻仁,滑石等
2、陰氣先傷,陽氣獨發
治則:清少陽陽明之熱
處方:柴胡白虎湯
方中柴胡、黃芩、竹葉、石膏、知母、麥冬、甘草。若津傷、兼服五汁飲
3、熱盛瘧邪,逆傳心包
治則:清熱解毒通竅
處方:銀翹散加減主之,加服紫雪丹
方用連翹、銀花、竹葉、犀角、元參、麥冬,加用紫雪丹,加強開竅即清熱解毒作用。
4、熱盛津傷,邪熱乾肺
治則:甘寒生津
處方:竹葉石膏湯,加紫雪丹
若神清,脈稍平,去紫雪丹,加鱉甲,青蒿等

證治細則

1、治癉瘧發作有時,但熱不寒,頭痛不安,通身俱黑,大腸秘結,小便黃赤。
茵陳蒿湯方:茵陳蒿 山梔子(去皮) 柴胡(去苗) 黃芩(去黑心) 桔梗(炒) 牡丹皮 貝母(去心) 荊芥穗(去梗) 升麻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切焙) 羌活(去蘆頭) 獨活(去蘆頭) 麻黃(去根節煎去沫焙各半兩) 細辛(去苗葉一分)
上一十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二片,煎一沸急瀉出,臨發熱頭痛時,去滓熱服,仍須食後,但此瘧止發熱並初發時先壯熱者,可服。
2、治癉瘧上焦熱,身重目黃。
茵陳枳殼湯方:茵陳蒿(取葉) 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 桔梗(銼炒三分) 大黃(銼微炒) 甘草(炙令黃各半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3、治癉瘧陰氣孤絕,陽氣獨發,脈微其候少氣煩滿,手足熱欲嘔,但熱而不寒,邪氣內藏於心,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銷鑠肌肉。
白虎加桂湯方:石膏(碎一兩六錢) 知母(六錢) 甘草(炙二錢) 粳米(半合)
上四味除粳米外, 咀拌勻,以水一升,煮藥五錢匕,以米爛為度,去滓加桂末三錢匕,煎取四合,作一服,復令汗,先寒發熱汗出者愈。
4、治癉瘧但熱不寒,嘔逆不下食。
香豉飲方:豉(半合) 蔥白(七莖切) 常山(三分)升麻(一兩) 鱉甲(醋炙令黃去裙 )知母(焙) 生地黃(各上八味)。銼如麻豆,每以十錢匕,以水三盞,於星月下浸一夜,橫刀一口,安在藥上,早晨煎取一盞半,去滓空腹分為二服,重者不過兩劑瘥。
5、治癉瘧積熱痰盛,寒少熱多,但熱不寒,煩躁引飲。大青飲方
大青(一兩莖葉紫者是不紫即是遠志不可用也如無真者以青黛代之) 大黃(醋炒) 赤芍藥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氣盛熱多,宜服得利,或熱稍退即止,人素有冷疾,年四十以上者,雖有熱證,不宜多服。
6、治癉瘧發熱不止,常山散方
常山(銼一兩) 升麻(三分) 鱉甲(去裙 銼生用) 山梔子(去皮各半兩)
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未發前,用溫水調下,取吐即瘥。
7、治癉瘧,豉心飲方
豉心(一合) 雄鼠糞(末炒二兩匕) 童子小便(三升五合)甘草(炙半兩) 鱉甲(醋炙去裙 ) 柴胡(去苗各一兩一分) 山梔子(去皮三分) 烏梅(七枚去核) 桃心(一握) 柳心(一握) 生地黃汁(二合) 生薑(一分)
上一十二味,除鼠糞地黃汁小便外,余並細銼,入小便中浸一宿,明日煎取八合,去滓下鼠糞並地黃汁,分為三服,空心一服,食後再服。
8、治癉瘧熱甚不瘥,梔子湯方
梔子仁(一兩) 常山(銼三分) 車前葉(炙乾半兩) 粳米(四十九粒)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未發前一服,臨發一服,以吐利為度,利若不止,以冷飯止之。
9、治癉瘧,石膏湯方
石膏(碎二兩) 白秫米(五十粒) 常山(銼三分)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入淡竹葉七片細銼,煎至一盞去滓,空腹溫飲一服,欲發時一服,正發時一服,三服訖,淨室中臥,勿與人語,過發時後,即得洗手面及飲食,七日內禁房室及酒面,久瘧不過再劑,一方加烏梅肉二七枚。
10、治癉瘧,麻黃丸方
麻黃(去根節一兩) 常山(銼) 知母(銼焙乾) 甘草(炙) 大黃(生銼各半兩)
上五味。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溫水下。未發前服,日二服,不瘥稍增之。
11、治癉瘧壯熱不止,渴欲飲水,車前草湯方
車前草常山(銼) 升麻 豉炒 甘草(生各半兩) 白粳米(半合)
上六味,粗搗篩,每五錢匕,以水二盞浸藥,於星月下露一宿,橫一小刀於藥上,入五更煎取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腹及未發前,各一服,良久即吐,吐定,食少漿粥。
12、治癉瘧但熱不寒,煩渴不止,常山飲方
常山(銼炒半兩) 甘草(銼炒一分) 烏梅(七枚椎碎去核焙) 青蒿(焙一分)
上四味,粗搗篩,即以小便一盞,水一盞,酒一盞,煎至一盞去滓,當發日空心服。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帝曰:癉瘧何如?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沖,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故命曰癉瘧。帝曰:善。
《金匱》云: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