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濕喝病脈證第二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 創作年代:東漢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張仲景
  • 作品出處:《金匱要略》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一雲其脈浛)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築築而弦,《脈經》云: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痙病有灸瘡,難治。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几几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栝蔞桂枝湯方
栝蔞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太陽病,無汗而小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口父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痙為病(一本痙字上有剛字),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齒介齒,可與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一作緩)者,此名濕痹(《玉函》雲中濕)。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一雲疼頓),發熱,身色如熏黃也。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一雲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雲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雲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脈經》云:病人喘。而無"濕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加術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朮四兩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取八合,覆取微似汗。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半兩(湯泡) 甘草一兩(炙) 薏苡仁半兩 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右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煮八分,去癢,溫服,有微汗,避風。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防已黃芪湯方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朮七錢半 黃芪一兩一分(去蘆)
右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生薑三兩(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擎)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朮附子湯方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一兩半(切)大棗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 白朮二兩 附子二枚(炮擊皮) 桂枝四兩(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為妙。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其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復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一物瓜蒂湯方
瓜蒂二十個
右銼,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作者簡介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