痏

wěi形聲。字從疒,從有,有亦聲。“有”為“以手持肉”之形,引申為“皮肉”、“肌肉”、“軟組織”。“疒”與“有”聯合起來表示“軟組織挫傷”。本義:皮肉傷。軟組織挫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痏
  • 拼音:wěi
  • 釋義:皮肉傷
  • 出處:《靈樞經》
基本信息,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名>
毆人皮破血流者為“痏”。泛指毆傷;創傷。亦指受創傷 [wound;cut]
疻保辜痏呼號。——《急就篇》。顏師古注:“毆人皮膚腫起曰疻,毆傷曰痏。”
即針刺的痕跡、針孔 [trace of needling]
已發針,疾按其痏,無令其血出。——《靈樞經》
針刺的次數 [number of needling]
刺之三痏。——《素問·刺腰痛篇》
穴位名 [wei-point]
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痏(外側指少澤、關沖、商陽;內側指少商、中沖、少沖)。——《靈樞經》
瘢痕 [scar]。如:痏疥(瘢痕和疥瘡。比喻小事)
痏(wěi,音委)①瘢痕。即針刺的痕跡、針孔。《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已發針,疾按其痏,無令其血也。”  ②針刺的刺數。《素問·刺腰痛篇》:“刺之三痏。” ③指穴位。《靈樞·熱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三痏。”  ④瘡瘍。《章太炎醫論集》:“《本經》言其主治惡瘡火瘍,則腸中瘡痏自除矣。”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午集中】【疒字部】痏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6
《唐韻》榮美切《集韻》《韻會》羽軌切,𠀤音洧。《說文》疻痏也。《玉篇》瘡也。《廣韻》瘡痏。《前漢·薛宣傳》遇人不以義而見疻者,與痏人之罪鈞,惡不直也。《注》應劭曰:以杖手擊人,剝其皮膚腫起,靑黑而無創瘢者,律謂疻痏。師古曰:痏,音鮪。《抱朴子擢才卷》生瘡痏於玉肌。《張衡·西京賦》所惡成瘡痏。《注》瘡痏謂瘢痕。
《說文長箋》方言謂之翻痏,又謂之翻胃,食下咽不受也。《正字通》按痏胃音義各別,箋以痏作胃,誤。
《集韻》尤救切,音宥。顫也。
於六切,音郁。病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