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瀉葉提取物

番瀉葉提取物

番瀉是一種生長在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南部和其它眾多地方的灌木。其名稱是由阿拉伯語單詞“sena”衍生而來,並自9世紀以來便用於古印度和古希臘醫藥中。該灌木可長到大約兩英尺高,長著綠色的莖幹,豆莢和黃色鏟狀外形的葉子。其互生葉為常綠,具四至五對披針狀或倒卵形的灰綠色脆弱小葉。花小,黃色,具五片具爪的不整齊花瓣。果實包裹於大約5cm長的長方型豆莢中。葉和豆莢或果實可作藥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番瀉葉提取物
  • 外文名:Senna Leaf Extract
  • 植物拉丁名:Cassia Angustifolia Vahl.
  • 主要規格:番瀉甘 (A+B)6%, 8%, 20%  
  • 檢測方法:UV/ HPLC 
  • :豆科
  • :決明屬
  • 提取部位:葉
植物簡介,植物歷史,有效成分,功能,劑量,安全性,化學成分,功效,套用,套用範圍,

植物簡介

番瀉葉,異名旃那葉、瀉葉、泡竹葉來源為豆科植物狹葉番瀉或尖葉番瀉的小葉。英文名FOLIUM SENNAE,為刺激性瀉藥,通過腸黏膜和神經從刺激腸蠕動,屬於猛藥,建議儘量少用。作用於結腸,一般幾個小時內生效。

植物歷史

北部非洲和亞洲西南部的人民將番瀉作為輕瀉劑使用已有數世紀歷史。番瀉傳統上因其導瀉特性而被認為是一種“清潔”草藥。更多的現代研究發現番瀉在治療便秘-不論是因藥物造成還是自然而成-方面非常有效。另外,其葉子有時被製成糊狀並套用於多種皮膚疾病。癬菌病和痤瘡都可用此治療。

有效成分

狹葉番瀉葉含番瀉甙C,即大黃酸-蘆薈大黃素-二蒽酮-8,8′-二葡萄糖甙。莢除含番瀉甙A、B以外,還有大黃酸和大黃酚的葡萄糖甙,並有痕量蘆薈大黃素或大黃素葡萄糖甙。 尖葉番瀉葉和豆莢分別含葸類成分0.85~2.86%和2.34~3.16%,從中分出大黃酸、蘆薈大黃素、少量大黃酚及番瀉甙A、B、C等番瀉甙。這些蒽類成分都成糖甙存在。本植物尚含有3,5-二甲基-4-甲氧基苯甲酸。 同屬植物耳葉番瀉含鞣質,葉含花白甙,樹皮含多酚氧化酶。

功能

番瀉葉中的活性成分被稱為番瀉甙。該成分分子在結腸中被微生物轉換為另一種物質,大黃酸蒽酮,該物質擁有有益的作用刺激結腸活性(其加速腸蠕動和改善消化)和增加流體分泌。番瀉甙的輕瀉作用和其活性代謝物大黃酸蒽酮被認為可抑制大腸對水和電解液的吸收,從而增加腸內容物的體積和壓力。其將刺激結腸的推進式緊縮運動。另外,對活性氯化物分泌的刺激作用增加了腸內水和電解液的內容。在活性電解液運輸中的這些變化依賴於漿膜面上的鈣元素。番瀉甙的輕瀉作用部分經由對結腸流體和電解液分泌的刺激作用,而且該分泌能力以對內生性前列腺素形成過程的刺激作用作為調控。番瀉甙可製備成灌腸劑或栓劑或與大便柔軟劑或成塊纖維輕瀉劑混合以組成聯合瀉劑。

劑量

作為通便劑時,在睡前服用100-150mg。

安全性

番瀉甙為強力通便劑,應小心服用,注意劑量。特別是對懷孕,月經期或產後婦女。因為其具刺激性所以不可用於胃腸道有炎症的患者。該對腸黏膜的刺激作用可能導致刺激感,疼痛或噁心,服藥過量時會導致液狀糞便或腹瀉。

化學成分

番瀉葉含有:大約3%的雙蒽酮甙(番瀉甙A,A1,B,C,D,E,F和G);和少量的蒽醌類,其中包括蘆薈大黃素和大黃酸-8-葡萄糖甙;大約10%的粘膠質,丹寧酸和類黃酮。提取物標準含有8%番瀉甙。該產品主要由番瀉甙組成。

功效

1.清熱行滯
2.通便
3.利尿

套用

具一定抗菌功能,臨床尚可用於急性胰腺炎、菌痢、流行性出血熱、膽囊炎、產後回乳等。適用於藥品,
保健品等領域。

套用範圍

藥品、保健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