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優1540(秈粳交三系雜交水稻品種)

甬優1540(秈粳交三系雜交水稻品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甬優1540是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寧波市種子公司用甬粳15A和F7540雜交培育而成的秈粳交三系雜交稻品種。

甬優1540屬秈粳交三系雜交水稻,半彎穗型,株高適中,葉色淡綠,後期青稈黃熟。株高平均108厘米,穗長21.4厘米,每穗總粒數234.4粒,結實率83.9%,千粒重23.1克。穗瘟損失率最高5級,綜合指數5.3,水稻白葉枯病最高5級。整精米率71.1%,長寬比2.3,堊白粒率28%,堊白度5.1%,直鏈澱粉含量16.0%,達到食用稻部頒3等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甬優1540
  • 作物名稱:水稻
  • 品種來源:甬粳15A×F7540
  • 選育單位: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寧波市種子公司
  • 審定編號 :浙審稻2014017,國審稻2015040,桂審稻2015006號,浙審稻2017014,贛審稻20210065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

選育過程

甬優1540系由不育系甬粳15A與恢復系F7540配組育成,其父母本均由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和寧波市種子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甬優1540於2009年春季海南小區制種,2009年秋季參加寧波市新組合比較試驗,2010年參加寧波市晚稻區試,2010-2011年參加浙江省單季秈粳雜交稻品種區試,2012年參加長江中下游單季晚粳組區試,2013年參加浙江省生產試驗、南方稻區續試和廣西桂南早稻初試,2014年通過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並被正式命名為甬優1540,審定編號為浙審稻2014017,2015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國審稻2015040和廣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桂審稻2015006號,2017年通過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浙審稻2017014。2021年通過江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贛審稻20210065。
甬優1540
甬優1540
甬優1540
甬優1540

特徵特性

農藝性狀:甬優1540屬秈粳交三系雜交水稻,半彎穗型,株高適中,株型緊湊,分櫱力中等,長勢繁茂,莖稈粗壯,抗,倒性好,劍葉挺,葉色淡綠,後期青稈黃熟。甬優1540株高平均108厘米,穗長21.4厘米,每穗總粒數234.4粒,結實率83.9%,千粒重23.1克。
抗性表現:經浙江省農作物科學研究院植物研究所2015-2016年抗性鑑定,甬優1540穗瘟損失率最高5級,綜合指數5.3,水稻白葉枯病最高5級,褐飛虱最高9級。
品質特性:浙江省單季秈粳交組區試送樣檢測,甬優1540整精米率71.1%,長寬比2.3,堊白粒率28%,堊白度5.1%,透明度2級,直鏈澱粉含量16.0%,達到食用稻部頒3等標準。

產量表現

浙江省單季秈粳雜交水稻區試甬優1540平均產量每畝675.2千克,比對照甬優9號增產5.70%,生產試驗平均產量每畝668.5千克,比對照甬優9號增產6.70%。長江中下游單季晚粳組區試平均產量每畝714.8千克,比常優1號增產20.40%;生產試驗平均產量每畝683.7千克,比常優1號增產13.30%。2017年浙江天台單季百畝示範方由農業部組織專家開展超級稻認定產量驗收,平均產量每畝853.2千克;2017年浙江江山連作晚稻百畝示範方經浙江農業之最辦公室組織專家實割測產,平均產量每畝793.48千克,最高田塊產量每畝818.75千克,創浙江連作晚稻高產之最。
2023年12月4日,從浙江省紹興市農業農村局獲悉,紹興市諸暨市偉羅家庭農場種植的“甬優1540”連作晚稻百畝方平均畝產達到839.73公斤,比2020年浙江創建的紀錄高出37.93公斤,刷新了浙江“農業之最”。

適種區域

甬優1540適宜在浙江、上海、江蘇蘇南、湖北粳稻區作單季晚稻種植,稻瘟病常發區不宜種植。

栽培技術

育苗播種:選用包衣種子可以有效減輕水稻苗期病害,尤其是水稻苗期的水稻普矮病、水稻惡苗病和水稻立枯病等病害感染風險大大降低。採用稀播、勻播方式播種,穴播3-4粒谷,可以減少秧盤空穴,有效提高成秧率,保全苗。適時播種,甬優1540水稻品種具有強感溫性和弱感光性,隨著晚稻播種期推遲,營養生長期相應縮短,全生育期也隨之縮短4天。因此在選擇播種期時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條件安排適宜的播種期,根據近幾年的試驗觀察,甬優1540水稻作再生稻種植建議在3月上旬播種;作單季稻或中稻種植建議在5月中上旬播種;作煙後稻等二季晚稻種植建議在6月中上旬播種;海拔較高的地區作二季晚種植播種期可適當提前。甬優1540水稻分櫱力中等,手工插秧用種量一般控制在每平方公頃13千克左右為宜,機械插秧用種量一般控制在每平方公頃42千克左右為宜。
秧田管理:採用軟碟育秧,在播種結束後可以用水稻育苗營養基質蓋種,也可以用過篩處理過的火燒土蓋種,然後用30%的惡霉靈1000倍液進行噴灑消毒;育苗期間要注意通風管理,秧苗二葉一心前做好兩頭揭膜通風,秧苗二葉一心後逐步做到晝揭夜蓋,結合通風觀察秧苗的生長情況,做好水肥管理。在水稻秧苗長至一葉一心時將苗床畦面水放乾,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每平方公頃2700克兌水1350千克噴霧;在水稻秧苗長至二葉一心時施“斷奶肥”,用複合肥每平方公頃45千克進行追施;“送嫁肥”在水稻移栽前3天左右藥肥結合,用複合肥每平方公頃60千克與2%甲維鹽每平方公頃900毫升、50%多菌靈每平方公頃1000克兌水750千克進行噴施,減少田間秧苗的病蟲害,提高秧苗移栽的成活率。
大田種植:甬優1540分櫱力中等,分櫱成穗率不高,因此在大田栽培上可以採用寬行窄株、合理密植,保足基本苗。採用人工手工插秧方式的,作單季或中稻種植時,按照23厘米x26厘米株行距,手插每平方公頃17萬叢左右,叢插兩粒谷,確保基本苗每平方公頃110萬苗左右;作二季晚稻種植時,按照20厘米x23厘米株行距,手插每平方公頃21萬叢,叢插兩粒谷,確保基本苗每平方公頃130萬苗;左右。採用機械插秧方式的,作單季或中稻種植時插每平方公頃330盤,按照21厘米x30厘米機插,煙後稻等二季晚稻採用稀播的一般插每平方公頃390盤,按照14厘米x30厘米機插。機插秧的秧苗以嫩壯秧為宜,秧齡控制在25天以內,一般掌握在20天左右。
施肥管理:甬優1540水稻較耐肥,因此可以採用“攻頭、控中、保尾”的方式施足基肥、補施追肥,促進高產穩產。施足基肥,基肥可以用腐熟的農家肥(如沼液、廄肥),也可用處理過的商業綠色有機肥(如小飄蟲有機肥),按照每平方公頃10000千克的水稻(乾谷)目標產量,用綠色有機肥每平方公頃22500千克,在整地時作基肥施人,通過整地過程的攪拌達到土肥相融,然後讓土肥自然落乾,提高土壤肥力。早施分櫱肥,在水稻移栽後的7天內以補充氮肥為主,結合除草,用綠色的有機-無機復混肥每平方公頃1200千克與30%的甲草胺每平方公頃1500克拌勻後撒施,防除雜草,促進水稻早期分櫱的形成,增加有效穗。補施粒肥,在水稻始穗至齊穗這一段時間,觀察水稻苗情長勢,長勢弱的田塊,結合水管追施綠色有機-無機復混肥每平方公頃225千克,促進籽粒飽滿,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
水分管理:採取早期淺水促櫱、中期夠苗早烤、後期乾濕交替防早衰的水分管理方式,在插秧返苗後保持3厘米的水層3-5天,促進秧苗返青,自然落乾後露田1-2天復水,保持2-4厘米的淺水至濕潤;曬田按照“苗到不等時,時到不等苗”的原則,當苗數達每平方公頃270萬苗左右時開始曬田,控制無效分藥,提高成穗率。曬田程度掌握在“土層有沉實、見黑不見白、葉色有褪淡,新根出土面”為宜回。曬田結束後及時復水,足水孕穗。抽穗時田間應保持水層,灌漿成熟後期則以乾濕交替為主,養根保鞘,促進後期轉色,成熟後期應排水曬田,提高結實率和飽滿度。收穫前7天左右斷水,保證機械化收割。
綠色防控:甬優1540綠色稻栽培在病蟲害防治上以預防為主,科學進行防治,因此使用農藥時應儘量使用高效、低毒、無殘留的生物農藥。通過近來對水稻甬優1540在閩北發生的病蟲害調查,甬優1540的主要病害有稻曲病、稻瘟病、水稻紋枯病和水稻細菌性條斑病,主要蟲害有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和二化螟刀。根據《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T393-2020)進行防控即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