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式遷移理論

產生式遷移理論

產生式遷移理論是思維的適應性控制(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ACT)理論的擴展,是美國心理學家J. R. Anderson(安德森)針對認知技能的遷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後兩項學習任務產生遷移的原因是兩項任務之間產生式的重疊,重疊越多,遷移量越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產生式遷移理論
  • 提出者:J. R. Anderson 安德森
  • 涉及內容:認知技能的遷移
  • 份額里:程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
理論內容,理論分類,

理論內容

兩項任務之間的遷移,是隨其共有的產生式的多少而變化的。這裡,技能的產生式(production)是指形如”如果……那么……“的規則,根據A. Newell和H. A. Simon的觀點,人或計算機之所以具有智慧型,就是因為他們存儲了一系列的產生式。在”如果……那么……“的形式中,前件也可以被稱為”條件(condition)“,後件也可以被稱為”動作(action)“,所以產生式規則又被稱為C-A規則。
產生式遷移理論強調兩個方面
一是問題空間,二是解決問題的程式或技能。根據問題空間假說,遷移是通過問題空間的類比實現的,即通過將已掌握的問題空間與新問題的問題空間相匹配,將原問題空間中的運算元、關係或路徑等匹配或遷移到未知的目標系統中相應的運算元、關係或路徑上去。
在認知技能方面,從一種技能到另一種技能的遷移量主要依賴於兩任務的共有成分量,而這種共有成分的量是以產生式系統來考察的。具體說,就是用相同或相似的產生式法則來描述兩任務含有的共同的知識和經驗。如果兩個情境有共同的產生式或兩情境有產生式的交叉、重疊,就可以產生遷移。

理論分類

一類是”程式性知識(procedual knowledge)“,一類是”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大體上,程式性知識對應於”怎么做“,而陳述性知識對應於”是什麼“。根據ACT理論,技能的學習分兩個階段:首先,規則以陳述性知識的形式進入學習者的命題網路,然後經過變式練習轉化為以產生式表征的程式性知識。當兩項任務之間有共同的產生式或產生式的重疊時,遷移就會發生。也就是說,產生式的相似是遷移產生的條件。
Anderson等設計了大量實驗來驗證他的遷移理論,但目前該理論的研究仍停留於計算機模擬階段。儘管如此,它在實際教學中的含義還是十分明顯。因兩項任務共有的產生式數量決定遷移水平,因此要注重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則的教學,以便為後繼的學習做準備。此外,先前學習的內容必須有充分的練習,才易於遷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