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尿血

產後尿血,中醫病名。出《諸病源候論-婦人產後病諸候下》。又名產後溺血。指產後小便色紅,血隨尿而出,雖尿血而排尿不痛者。

中文名稱產後尿血
英文名稱postpartum hematuria
定  義以產後小便中混有血液,而無疼痛之感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套用學科中醫內科婦科兒科(一級學科),婦科(二級學科)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產後尿血
  • 相關西醫疾病:急性膀胱炎
  • 其他名稱:產後溺血
  • 疾病分類:婦科
  • 發病部位:尿道
  • 主要病因:氣虛、陰虛
  • 多發群體:產後婦人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一、診斷依據,二、病證鑑別,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二、治療原則,三、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指產後小便色紅,血隨尿而出,雖尿血而排尿不痛者。

歷史沿革

1、出自《諸病源候論-婦人產後病諸候下》,曰:“夫產傷損血氣,血氣則虛而挾於熱,搏於血,血得熱流散滲於胞,故血隨尿出,是為尿血”。
2、《女科指要》謂其病因為:“虛熱下乾沖任,熱傷陰血,血不能藏,而流滲脬中,血從小便溢出,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尿血”。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急性膀胱炎患肢排尿終末會常見血尿,這一點與產後尿血有點類似,但二者有很大的區別。急性膀胱炎常突然起病,排尿時尿道有燒灼痛,尿頻,往往伴尿急,嚴重時類似尿失禁,尿頻尿急常特別明顯,每小時可達5~6次以上,每次尿量不多,甚至只有幾滴,排尿終末可有下腹部疼痛,尿液混濁,有時出現 血尿,常在終末期明顯。而產後尿血為產後小便色紅,血隨尿而出,雖尿血而排尿不痛者。

病因

本病常由氣虛或陰虛所致。

病機

1、氣虛產後尿血:產後體虛未復,更加勞倦,傷及脾腎,脾腎失其統藏,氣虛失固而致。
2、陰虛產後尿血:產後亡血傷津,陰虛內熱,熱傷血絡所致。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產後小便出血,不痛者為血尿。

二、病證鑑別

本病應與血淋相鑑別。溺時尿道刺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尿血。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本病有血虛挾熱者,有氣虛不攝者,治療則宜分因論治。虛熱產後尿血,證見小便短赤帶血,目眩耳鳴,腰腿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氣虛產後尿血,證見小便短赤帶血,目眩耳鳴,腰腿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二、治療原則

虛熱產後尿血,治宜養陰清熱,涼血止血。氣虛產後尿血,治宜健脾益氣,補腎固攝。

三、證治分類

1、氣虛不攝
主證:小便頻數帶血,無尿痛及尿道燒灼感,尿色談紅,神疲納差,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虛弱。
治法:益氣攝血,固澀止血。
代表方:方用升陷固血湯加減。氣虛甚者,加黃芪、山藥、白朮補氣固攝;血色鮮紅者,加旱蓮草、藕節炭、茜草以清熱收澀止血,腰膝酸痛者,加炒杜仲、狗脊、山萸肉、桑寄生以固腎強腰。
常用中藥:當歸、川芎、熟地、白芷、升麻
針灸治療:取腎1瓤氣海,命門。用補法,加灸。
2、陰虛內熱
主證:小便短赤帶血,尿道灼熱,目眩耳鳴,五心煩熱,腰腿酸軟,盜汗自汗,心煩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涼血止血。
代表方:小薊湯去木通、滑石,加黃芩、麥冬、白茅根清熱生津止血。
常用中藥:小薊根、生地、赤芍、蒲黃、甘草梢、淡竹葉、燈芯、黃芩、麥冬、白茅根

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氣虛尿血者,取腎俞、氣海、命門。針用補法,加灸。

轉歸預後

若及時採取適當的治療,則預後可;否則,易演變成重證、危證。

預防調護

注重孕期及產後的調攝,忌辛辣、油膩之品,適當地食用一些補充氣血的食物。

文獻摘要

1、《諸病源候論》云:“夫產傷損血氣,血氣則虛而挾於熱,搏於血,血得熱流散滲於胞,故血隨尿出,是為尿血。”
2、《女科指要》:“虛熱下乾沖任,熱傷陰血,血不能藏,而流滲脬中,血從小便溢出,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尿血”。
3、《沈氏女科輯要箋正》云:“產後尿血,亦有虛實之異,虛者,中州之氣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