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質分離工程(第二版)

《生物物質分離工程(第二版)》是2010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嚴希康。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生物物質分離工程(第二版)
所屬類別
教材 >> 本科 >> 本科生物
作者:嚴希康 主編
出版日期:2010年4月 書號:978-7-122-07467-6
開本:16 裝幀:平 版次:2版1次 頁數:348頁

內容簡介

全書共22章,主要包括培養液的固液分離,細胞破碎技術,產物的初步分離,產物的提純和產品的精製,以及重組蛋白包含體的體外復性,蛋白質在提取、分離和純化過程中的穩定性和保存等內容。教材注重以工程觀點揭示生物物質分離過程的本質及其規律,促使分離過程與設備設計、放大與操作等方面獲得最佳化;教材中也包括了不少深入探討的理論性內容。
本書可供生物化工、生物技術、生命科學專業及化學工程類一級學科及其下屬的其他學科包括醫藥化工、精細化工、石油化工、環境工程等專業本科生使用,也可作為研究生的教材和相關學科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目錄

1緒論1
11生物(物)質1
12生物物質分離過程1
13生物技術下游加工過程的特點及其重要性2
131發酵液或培養液是產物濃度很低的水溶液2
132培養液是多組分的混合物2
133生物產品的穩定性差3
134對最終產品的質量要求很高4
14生物技術下游加工過程的一般步驟和單元操作4
141發酵液的預處理與固液分離(或稱不溶物的去除)4
142初步純化(或稱產物的提取)6
143高度純化(或稱產物的精製)6
144成品加工6
15生物技術產品及下游加工過程的沿革6
151生物技術產品的類型6
152下游加工過程的沿革6
16生物技術下游加工過程的選擇準則8
17生物技術下游加工過程的發展動向10
171基礎理論研究10
172提高分離過程的選擇性11
173開發分離介質11
174提高分離純化技術11
175使用無毒無害物質12
176生物分離技術的規模化、工程化研究12
2提取、分離和精製過程中蛋白質活性的穩定性和保存13
21前言13
22蛋白質的三維結構13
221蛋白質的組織層次13
222三級結構18
223四級結構19
224相關的蛋白質20
225側鏈基團和二級結構21
23蛋白質的失活21
231摺疊與伸展22
232活性的可逆喪失22
233蛋白質的穩定23
234熱穩定蛋白質23
24共價過程中導致的失活24
241活性中心上必需基團的反應24
242基團的化學修飾對三維結構的維繫25
25對策26
3發酵液的預處理和菌體的回收27
31懸浮液的基本特性27
32懸浮液的預處理28
321預處理的目的29
322預處理方法29
33懸浮液分離方法和分類31
331懸浮液分離過程的基本概念31
332固液分離過程的分類32
34過濾法32
341過濾的理論基礎32
342過濾器的設計33
343連續過濾器的設計35
344常用新型過濾器36
345錯流過濾41
4細胞的破碎與分離43
41概述43
42細胞壁結構和化學組成44
421細菌44
422真菌和酵母45
423藻類46
43細胞壁的破碎46
431破碎率的評價46
432細胞破碎的方法47
44基因工程表達產物後處理的特殊性55
5離心分離57
51離心沉降57
511離心沉降的原理57
512離心沉降的設備58
513離心沉降的計算61
52離心過濾63
521離心過濾的原理63
522離心過濾設備64
523離心過濾的計算65
53離心機的選用66
54離心機在生物工業上的套用67
55超離心法68
551超離心技術的原理68
552超離心技術的分類69
6膜分離過程73
61概述73
62膜分離過程的類型74
621以靜壓力差為推動力的膜分離過程75
622以蒸氣分壓差為推動力的膜分離過程75
623以濃度差為推動力的膜分離過程75
624以電位差為推動力的膜分離過程76
63膜及其組件76
631膜的定義和類型76
632表征膜性能的參數79
633膜組件80
64壓力特性83
65濃差極化83
66膜的污染84
67膜過濾理論85
671微孔模型85
672質量傳遞模型86
673阻力模型87
674滲透壓模型88
68過程討論89
681過程方法89
682中空纖維膜組件的工作模式90
683超微濾系統的工廠布置91
69膜分離技術的套用簡介93
7納米膜過濾技術94
71概述94
72納濾膜的性質與特點95
73納米過濾的分離機理98
74納濾膜的污染及解決方法99
75納米過濾的套用100
8膜親和過濾法102
81親和膜分離技術102
811基本過程和操作方式102
812基本理論104
813親和膜製備105
82親和膜分離技術的套用107
83親和膜過濾108
831親和膜過濾的特點108
832親和膜過濾過程及其關鍵問題109
833親和膜過濾技術的基本理論110
834親和膜過濾的套用111
9滲透蒸發113
91滲透蒸發的原理和特點113
911滲透蒸發的定義和基礎知識113
912滲透蒸發的原理116
913滲透蒸發的特點117
92滲透蒸發膜及膜材料的選擇117
921滲透蒸發膜的分類117
922膜材料的選擇118
923滲透池119
93滲透蒸發過程及其影響因素120
931滲透蒸發的分離過程120
932操作條件對分離過程的影響120
94滲透蒸發的套用121
941滲透蒸發工藝流程實驗裝置121
942滲透蒸發膜分離的套用121
10溶劑萃取124
101概述124
1011溶劑萃取的套用124
1012生物質的萃取與傳統的萃取相比較125
102萃取過程的理論基礎125
1021分配定律125
1022萃取過程取決於溶劑的特性127
1023弱電解質的萃取過程與水相的特性128
103乳化和去乳化130
1031乳化和去乳化的本質是表面現象131
1032乳狀液的類型及其消除131
104萃取方式和過程計算132
1041單級萃取132
1042多級錯流萃取133
1043多級逆流萃取135
1044微分萃取137
1045分餾萃取139
105離子對/反應萃取140
1051離子對/反應萃取的一般介紹140
1052離子對/反應萃取的套用141
11反膠束萃取和濁點萃取142
111反膠束萃取142
1111反膠束溶液形成的條件和特性142
1112反膠束萃取蛋白質的基本原理145
1113反膠束萃取體系及其操作148
1114反膠束萃取蛋白質的套用152
1115反膠束萃取蛋白質技術研究的新進展153
112濁點萃取技術154
1121濁點萃取154
1122影響濁點萃取效率的因素155
1123濁點萃取的套用156
12雙水相萃取157
121雙水相體系158
1211雙水相的形成158
1212雙水相系統的類型158
1213混溶性和相平衡160
122雙水相萃取過程的理論基礎161
1221表面自由能的影響161
1222表面電荷的影響161
123影響物質分配平衡的因素161
1231雙水相中聚合物組成的影響162
1232水相物理化學性質的影響162
1233鹽類的影響162
1234pH值的影響163
1235溫度的影響164
124雙水相萃取過程的選擇性164
1241親和雙水相分配164
1242液體離子交換劑165
125雙水相系統的套用165
126成相聚合物的回收167
127雙水相萃取過程的放大與設備167
128雙水相萃取技術的發展趨勢169
1281新型雙水相系統的開發169
1282親和雙水相萃取技術170
1283雙水相萃取技術與相關技術的集成170
1284雙水相萃取過程的開發170
1285雙水相萃取相關理論的發展170
13超臨界流體萃取法171
131超臨界流體萃取的基本原理171
1311純溶劑的行為171
1312超臨界流體的性質172
132超臨界流體萃取的熱力學基礎176
1321超臨界流體的相平衡176
1322超臨界流體溶解度現象的熱力學分析179
133超臨界流體相平衡的熱力學模型181
134超臨界流體萃取的基本過程和設備182
1341超臨界流體萃取的基本過程182
1342超臨界流體萃取的設備183
135超臨界流體萃取的套用184
136超臨界流體萃取的優點和缺點186
137超臨界流體萃取今後的主要研究方向187
14液膜分離法188
141液膜及其分類188
1411液膜的定義及其組成188
1412液膜的分類189
142液膜分離的機理189
1421無流動載體液膜分離機理189
1422有載體液膜分離機理190
1423液膜萃取過程的數學模型190
143液膜材料的選擇與液膜分離的操作過程194
1431液膜材料的選擇194
1432液膜分離的操作過程及設備195
1433影響液膜分離效果的因素196
144液膜分離技術的套用198
1441液膜分離萃取有機酸198
1442液膜分離萃取胺基酸199
1443液膜分離萃取抗生素199
1444液膜分離進行酶反應200
1445液膜分離萃取蛋白質200
15泡沫分離法202
151泡沫分離法的分類202
152泡沫分離技術的基本原理203
1521表面活性劑及其界面特性203
1522Gibbs(吉布斯)等溫吸附方程203
1523氣泡產生的方法、泡沫的形成與性質204
153泡沫分離的裝置、操作方式及其影響因素205
1531泡沫分離技術的實驗室裝置205
1532泡沫分離的操作方式205
1533影響泡沫分離的因素206
154泡沫分離過程的設計計算207
1541泡沫液流量和泡沫塔塔徑的計算207
1542理論級數的計算208
155泡沫分離的套用209
16沉澱法211
161概述211
162蛋白質的溶解特性212
163蛋白質膠體溶液的穩定性213
1631靜電斥力213
1632吸引力213
164蛋白質沉澱方法214
1641中性鹽鹽析法214
1642等電點沉澱法217
1643有機溶劑沉澱法218
1644非離子型聚合物沉澱法219
1645聚電解質沉澱法220
1646金屬離子沉澱法220
165沉澱動力學220
1651凝聚動力學221
1652絮凝體的破碎221
1653凝聚物的陳化222
166親和沉澱222
17吸附與離子交換224
171概述224
172吸附過程的理論基礎224
1721基本概念224
1722吸附的類型225
1723物理吸附力的本質226
1724吸附等溫線227
173分批式與連續式吸附230
1731分批(間歇)式吸附231
1732連續攪拌罐中的吸附232
174固定床吸附233
175膨脹床(EBA)吸附234
1751概述234
1752膨脹床吸附過程的設備與操作235
1753膨脹床吸附過程的數學分析236
1754膨脹床吸附技術的套用237
176移動床和模擬移動床吸附238
177離子交換吸附238
1771離子交換理論238
1772離子交換材料239
1773離子交換吸附技術的套用242
178其他類型的吸附242
1781疏水作用吸附242
1782鹽析吸附243
1783親和吸附243
1784染料配位體吸附244
179免疫吸附245
1710固定金屬親和吸附247
1711羥基磷灰石和磷酸鈣凝膠吸附247
18色層分離法249
181概述249
182色層分離法的產生和發展249
1821沿革249
1822色層分離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分類250
1823色譜展開技術250
183色層分離的有關術語252
1831平衡關係252
1832局部平衡定律254
184色層分離過程理論255
1841塔板理論255
1842色層分離的連續描述258
185各類不同分離機制的色層分離法介紹261
1851吸附色層分離法261
1852疏水作用色層分離法261
1853金屬螯合色層分離法263
1854共價作用色層分離法264
1855聚焦色層分離法266
1856離子交換色層分離法268
1857凝膠過濾色層分離法271
1858正相與反相層析275
1859親和色層分離法275
18510連續環狀色層分離法277
18511擬似移動床型色層分離法278
18512灌注色層分離法279
186層析的放大281
19電泳283
191動電過程283
1911zeta(ζ)電位是動電現象的根本原因283
1912動電現象284
192電泳的理論基礎285
193影響電泳遷移率的因素286
194電泳的類型288
1941自由界面電泳289
1942自由溶液中的區域電泳289
1943在不同支持物上的區帶電泳291
1944等速電泳295
1945等電聚焦296
1946二維電泳298
1947免疫電泳299
1948製備連續電泳299
195第二代液相電泳300
1951毛細管電泳300
1952自由流電泳301
196電泳的其他用途301
1961電泳解吸301
1962電泳濃縮302
20重組蛋白包含體體外復性303
201包含體的形成及一般特性303
2011包含體的形成303
2012包含體的特性303
202包含體蛋白復性的理論基礎305
2021蛋白質摺疊機理305
2022包含體復性的影響因素307
203包含體蛋白的體外復性308
2031包含體中活性蛋白的回收步驟308
2032包含體的復性方法310
2033復性效果的檢測與評價313
204蛋白質結構研究技術313
2041X射線衍射技術313
2042核磁共振技術314
2043顯微學技術314
2044光譜技術314a
21結晶316
211概述316
212結晶的基本原理317
2121溶液的飽和和過飽和度317
2122過飽和溶液的形成318
2123晶核的形成319
2124晶體的生長321
213結晶的類型323
2131分類方法323
2132分批(間歇)結晶323
2133連續結晶324
214結晶過程的計算325
2141晶粒大小分布326
2142溶液結晶過程的數學模型327
215重結晶330
216結晶過程的預測與改善331
217結晶技術的進展332
2171理論方面的研究333
2172新技術的推廣333
22成品乾燥335
221生物材料水分的性質及基本計算335
2211生物材料水分的性質335
2212生物材料乾燥時有關基本計算336
222蒸發和乾燥速率337
223生物產品的乾燥方法339
224對流乾燥340
2241對流乾燥過程熱計算340
2242對流乾燥器340
225噴霧乾燥342
2251噴霧乾燥過程熱計算342
2252噴霧乾燥機343
226升華乾燥343
2261升華乾燥過程343
2262升華乾燥設備344
227組合乾燥346
參考文獻347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