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村

生態村

生態村是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的方法,從當地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實際出發,按生態規律進行生態農業的總體設計,合理安排農林牧副漁及工、商、服務等各業的比例,促進社會、經濟、環境效益協調發展而建設和形成的一種具有高產、優質、低耗,結構合理,綜合效益最佳的村級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的複合生態系統或新型的農村居民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村
  • 外文名:The eco-village
  • 提出人:Robert Gilman
  • 特點:運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
  • 性質:新型的農村居民點
  • 學科:生態工程
  • 領域:環境科學
簡介,生態村的由來,生態村實例,生態村現狀,建設原則,總結,

簡介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能源短缺、資源浪費、生態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合理地使用與保護能源資源,不僅關係著衣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也面臨著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
生態村的概念最早是由丹麥的一位學者Robert Gilman在他的報告“生態村及可持續的社會”中提出。其定義 :“生態村是以人類為尺度,把人類的活動結合到不損壞自然環境為特色的居住地中,支持健康的開發利用資源及能持續發展到未知的未來”。1991年丹麥成立了生態村組織並給出了如下的生態村的概念:“生態村是在城市及農村環境中可持續的居住地,它重視及恢復在自然與人類生活中四種組成物質的循環系統:土壤、水、植物和空氣的保護,它們組成了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
顯然,我國的生態村不同於西方已開發國家,僅僅在名稱上偶然性地雷同,而彼此之間開始並無內在關係。在已開發國家,人們創建生態村的目的有三個: 即生態化,宗教精神化,社會化,國外生態村要做到的是可持續的居住地及經濟發展應該為生態村本身造福,強調農業生產的有機方式和自給自足,文化傳統及決策的多樣性,並重視現代科技的作用。有人認為,國外生態村建設所包含的精神實質以及某些具體做法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和借鑑作用。於是,打著生態村招牌的形形色色的建設運動在我國各地開展起來。國外生態村的建設固然對我國有借鑑作用,但是與我國的國情、所處的發展階段是脫離的。所以我國對生態村的概念及內涵建設則更側重於實際的生產模式與內容,如生態工程建設( 種植工程、養殖工程、物質能量合理循環工程) ,強調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統一,這也是我國的特殊國情所決定的。與我國的生態村建設不同,西方的生態村建設似乎是一種後工業化現象,更多的表現出一種社會思潮,所追求的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模式。

生態村的由來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一些已開發國家對於環境破壞,不可再生資源的過量消耗,棲息地的污染與生活方式的不可持續性的認識與反省。聯合國在伊斯坦堡召開世界居住地第二次各國首腦會議,討論如何使人類在地球上保持可持續的居住地,如何保護環境及未來的城市文明,從此生態村及全球生態村運動在已開發國家及開發中國家的研究及實踐便蓬勃興起。 在國外,從政府部門到非政府組織、農場主、學工作者都在尋求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並進行探索,針對石油農業的弊端,已有多種多樣的替代農業在西方及一些開發中國家進行著實踐,有著各種各樣的稱謂,例如有機農業、生物農業、生物動力農業、生態農業、再生農業、自然農業、持久農業。其目的就是在發展農業生產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廣大農村的生態環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特別是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粗放性、低效性和盲目性,不僅消耗了大量的資源,更進一步惡化了農村生態環境,如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肥力下降、化肥、農藥等的污染。為此我國從 80年代進行了生態農業建設的探索,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 ,保護農村環境,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個效益的統一。

生態村實例

中國江蘇省建湖縣董徐村,為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道路,開展了生態村的規劃和建設研究,並使該村逐步形成一種種、養、加工一體化的生態模式,由歷史上一個經濟落後的小村,建設發展為一個生機蓬勃,綜合效益顯著的生態村。

生態村現狀

我國現處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生態村是典型的開放系統,具有自然、經濟、社會等多重性質、多層次、多側面的複雜系統。其內涵是遵循持續發展的要求,以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以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協調統一為目標,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建立的具有生態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多層次、全功能、結構優的村莊組合和農業生產體系,它是一類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物質與精神雙文明的農村人居環境和生產基地。從實踐上定位,則可簡要概述為: 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環境優美、資源節約、高效低耗、良性循環、持續發展,從而實現在綠色村莊建設和農業經濟發展的整體上得以整合,達到生產、生活、生態的高度統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是生態村建設的根本目標。生態村的建設不僅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充分合理利用資源,強調生產效率,減少污染排放,而且強調經濟的穩定發展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多層次的社會需求,把傳統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生態合理、經濟高效的現代化持續農業,追求生態、經濟和社會整體協調發展。這也是建設生態村必須長期堅持的目標。

建設原則

文明生態村建設的原則和方法科學規劃,健全機制,為文明生態村建設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儘管我國生態村的建設模式具有多樣性和複雜性,但不管怎樣,生態村建設必須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1.相宜性原則 由於各地的自然條件、土地生態類型、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等不盡相同,因而生態村的設計規劃必須根據當地、當時的自然、經濟和社會條件進行相適宜的設計規劃。具體講,首先要與自然資源相適應,宜農則農,宜牧則牧; 第二,要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產銷對路; 第三,要與“戶情”相適應,根據各自的勞力、資金、文化水平、技術要素、管理能力,合理選擇經營項目; 第四,要與黨和政府的政策和倫理道德相適應。
2.三效益統一的原則 生態村的規劃建設是以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者的協調統一為基本原則,以實現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這要求生態村建設時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加強市場預測,在品種選擇、資源配置、產業結構規劃時儘量以市場為導向; 同時在追求經濟、社會效益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環境,保育資源,加強生態建設,促進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
3.整體協調再生循環利用原則 只有從整體上把握系統的動態,才能實現系統的合理調控。協調的實質是綜合,是協調生物與環境或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再生是實現系統內的充分利用,才能實現生態村的自淨、無廢棄物生產,減少污染以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4.人的發展原則 生態村建設最終目的是改善並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推動和社會的持續發展。經濟的增長是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決不是目的,生態村的建設不僅要物質生活豐富,還要環境優美、人民健康、人口素質提高等。只有我們的生活在所有這些方面都得到改善和提高時,才是真正的發展。

總結

生態村的建設多年研究實施過程對人類的益處很多,它不僅是已開發國家經歷了現代農業輝煌成果而又受自然界一系列懲罰之後的深刻反思,而且也是開發中國家的前車之鑑。我國生態村的建設經過了十幾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湧現了許多好的經驗和成功的典型,生態村是符合我國國情、國力且切實可行的發展模式,是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對自己生活環境的不斷選擇,我國生態村的建設必將有廣闊的套用前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