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入侵

生態入侵,是指外來物種通過人的活動或其他途徑引入新的生態環境區域後,依靠其自身的強大生存競爭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或削弱的現象。生態入侵的途徑主要有4種:①自然傳播——種籽或病毒通過風、水流或禽鳥飛行等相關方式傳播;②貿易渠道傳播——物種通過附著或夾帶在國際貿易的貨物、包裝、運輸工具上,借貨物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發散性的流轉而廣為傳播;③旅客攜帶物傳播——旅客從境外帶回的水果、食品、種子、花卉、苗木等,因帶有病蟲、雜草等造成外來物種在境內的定植與傳播;④人為引種傳播——由於人們對引入地的生態系統缺乏足夠的認識,致使所引物種造成被引種地生態系統失衡,造成物種滅絕和巨大的經濟損失。外來物種入侵過程通常會經歷4個時期:引入和逃逸期、種群建立期、停滯期、擴散期。在引入和逃逸期間,外來物種被有意或無意地引入到以前沒有這個物種分布的區域,有些個體,經人類釋放或無意逃逸到自然環境中去。接下來,外來物種開始適應引入地的氣候和環境,在當地野生環境條件下,依靠有性和無性繁殖形成自然種群,從而進入種群建立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入侵
  • 誘因:引進新種
  • 定義:外來物種對生態環境入侵
  • 危害: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概念,定義,後果,途徑,根本原因,主要途徑,過程,四個時期,蔓延生態爆炸,危害,加速物種滅絕,破壞生態平衡,危害人類健康,對策,相關案例,內伶仃島蔓藤,薇菊的蔓延,

概念

定義

所謂生態入侵,顧名思義就是外來物種對生態環境入侵,所造成的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或削弱說起來很難使人相信,在中國3萬多種高等植物種類中,目前已知的外來有害植物就有近百種。它們分布在草原、林地、水域或濕地,生長在農田、荒地或鐵路、公路兩側,與本地植物競爭土壤、水分和生存空間,造成了本地生物種類的下降或滅絕。
生態入侵生態入侵

後果

更有甚者,嚴重威脅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有些有毒植物造成當地牲畜死亡或生存力下降,同時還在氣候、土壤、水分、有機物等方面產生連鎖反應。凡此種種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將解決外來植物生態入侵問題儘快列入政府的議事日程,封殺外來植物生態入侵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途徑

根本原因

生態入侵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的活動過程中有意或無意的將這些物種帶入到了它們本不應該出現的地方。這種以人類活動為媒介,將物種、亞種或以下的分類單元轉移到其其自然分布範圍及擴散潛力以外的地區的過程稱之為引種。引種並不是一個新興的事物,早在很久以前的農業生產上,人們就有意地將一些穀物和動物從世界的一個地區引入到另一個地區,比如食物中的玉米、小麥、甘薯、番茄等都是從國外引進的,豬、牛、羊等家畜中的一些種類或品種也來自其他國家。可以說外來物種的引入與生活息息相關。 在早期的農業生產上,人類以有意引種為主。正如上面提及的玉米、小麥等物種是被人類有目的的轉移到其自然分布範圍及擴散潛力以外的地區。時至今日,除了有意引種外,更常見的便是無意引種,它是指某個物種利用人類或人類傳送系統為媒介,擴散到其自然分布範圍以外的地方,從而形成的非有意的引入。而目前大多數的外來入侵生物都是隨著人類活動而無意傳入的,其傳播方式主要是隨著人和產品通過飛機、輪船、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作為“偷渡者”被引入到新的環境中來的。除此之外,建設開發、軍隊轉移、快件服務及信函郵寄等也會無意引入外來物種。
生態入侵生態入侵

主要途徑

生態入侵的途徑主要有4 種:自然傳播,種籽或病毒通過風、水流或禽鳥飛行等相關方式傳播;貿易渠道傳播,物種通過附著或夾帶在國際貿易的貨物、包裝、運輸工具上,借貨物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發散性的流轉而廣為傳播;旅客攜帶物傳播,旅客從境外帶回的水果、食品、種子、花卉、苗木等,因帶有病蟲、雜草等造成外來物種在境內的定植與傳播;人為引種傳播,人類由於對被引種地的生態系統缺乏足夠的認識,致使所引物種導致被引種地生態系統失衡,造成物種滅絕和巨大的經濟損失。生態入侵不僅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同時它對生態系統的干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從而成為全球變化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過程

四個時期

無論是有意引種還是無意引種,它們所最終造成生態入侵的整個過程是完全相同的。一般地說,外來物種入侵過程經歷這樣四個時期:引入和逃逸期、種群建立期、停滯期和擴散期。在引入和逃逸期期間,外來物種被有意或無意地引入到以前沒有這個物種分布的區域,有些個體經人類釋放或無意逃逸到自然環境中去。
生態入侵生態入侵

蔓延生態爆炸

接下來,外來物種開始適應引入地的氣候和環境,在當地野生環境條件下,依靠有性和無性繁殖形成自然種群,這就是所說的種群建立期。外來物種經過一定時間對當地氣候、環境的適應,開始進入停滯期,這一期間,外來物種表現為具有一定的種群數量,但其通常並不會馬上大面積擴散,而是表現出“停滯”狀態,有些物種甚至要經過幾十年才開始顯示出入侵性。最後,當外來物種形成了適宜本地氣候和環境的繁殖機制,具備了與本地物種競爭的強大能力,而當地又缺乏控制該物種種群數量的生態調節機制的時候,外來物種便進入了擴散期。這一時期里,外來物種大肆傳播蔓延,形成“生態”爆發,並導致生態和經濟危害。

危害

加速物種滅絕

外來有害生物侵入適宜生長的新區後,其種群會迅速繁殖,並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新的“優勢種”,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安全,具體而言,其導致的惡果主要有以下幾項:
第一,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破壞生物的多樣性,並加速物種的滅絕。
生物的多樣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種和它們的遺傳信息和生物體與生存環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級的複雜系統。雖然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但任何一個國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盡力維護本國生物的多樣性。而外來物種入侵卻是威脅生物多樣性的頭號敵人,入侵種被引入異地後,由於其新生環境缺乏能制約其繁殖的自然天敵及其他制約因素,其後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擴張,形成優勢種群,並與當地物種競爭有限的食物資源和空間資源,直接導致當地物種的退化,甚至被滅絕。
鳳眼蓮鳳眼蓮

破壞生態平衡

第二,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破壞生態平衡。
外來物種入侵,會對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營養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結構穩定性及遺傳多樣性等方面造成影響,從而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如引自澳大利亞而入侵中國海南島和雷洲半島許多林場的外來物種薇甘菊,由於這種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從而造成土壤極其乾燥,對水土保持十分不利。此外,薇甘菊還能分泌化學物質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曾一度嚴重影響整個林場的生產與發展。

危害人類健康

第三,外來物種入侵會因其可能攜帶的病原微生物而對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對人類健康構成直接威脅。
如起源於東亞的“荷蘭榆樹病”曾入侵歐洲,並於1910年和1970年兩次引起大多數歐洲國家的榆樹死亡。又如40年前傳入中國的豚草,其花粉導致的“枯草熱”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每到花粉飄散的7-9月,體質過敏者便會發生哮喘,打噴嚏,流鼻涕等症狀,甚至由於導致其它併發症的產生而死亡。
第四,外來物種入還會給受害各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想要徹底根治已入侵成功的外來物種是相當困難的,實際上,僅僅是用於控制其蔓延的治理費用就相當昂貴。在英國,為了控制12種最具危險性的外來入侵物種,在1989-1992年,光除草劑就花費了3.44億美元,而美國每年為控制“鳳眼蓮”的繁殖蔓延就要花掉300萬美元,同樣,中國每年因打撈水葫蘆的費用就多達5-10億元,由於水葫蘆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接近100億元。
據美國、印度、南非向聯合國提交的研究報告顯示,這三個國家每年受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分別為1500億美元,1300億美元和800多億美元。而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的報告,外來物種在非洲蔓延迅速,已嚴重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和經濟發展,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多達數十億美元,且報告的起草人霍華德認為,目前所了解到的外來物種給非洲造成的破壞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對非洲生態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可能要比估計的大得多。

對策

生物防治
造成外來植物入侵成災的原因很多,但是,很重要的一條是這些外來植物在由境外遷移到中國時,它們的天敵卻沒有相應跟過來,形成了局部地區的生態失衡。因此,要解決外來植物生態入侵問題,就要儘快引入或篩選這些植物原產地的食性專一的、不危害其他植物的天敵因子,重新建立有害植物—天敵之間的相互調節、相互制約機制,恢復和保持這種生態平衡。天敵一旦在新的生活環境下建立種群,就可能依靠自我繁殖、自我擴散,長期控制有害植物,形成新的生態平衡。因此,生物防治具有控效持久、對環境安全、防治成本低廉的優點。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
化學,機械,人工方法輔助
根據國內外眾多的事例,採用以生物防治為主,輔以化學、機械或人工方法的綜合體系是解決外來有害植物最有效的方法。中國在生物防治研究領域已經取得很大成就,特別是在水葫蘆的生物防治上,已經取得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
但是,生物防治外來有害植物在中國還是一個冷門領域,人們尚不認識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因此,提高對外來有害生物潛在危害及重要性的認識,將解決有害生物生態入侵問題儘快列入政府的議事日程;對引進的動植物嚴格審批把關;組織對外來有害生物的生物學、生態學、分布、危害、綜合治理等方面的研究;特別是對生物防治外來有害生物學科的研究和套用給予特別的支持,是解決外來生物生態入侵的根本保證。

相關案例

內伶仃島蔓藤

中國廣東省珠江的伶仃洋上有一個小島叫內伶仃島。島上森林覆蓋面積達百分之九十五,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島上生活著近600隻獼猴,還有其它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
植物殺手 薇甘菊植物殺手 薇甘菊
但近兩年來,島上出現大片森林死亡現象,這些可愛的小生靈在島上很難找到食用的各類果實,只能靠人來餵養。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惡果呢?這場災難來臨即不是天災,也不是人禍,而是一種草本植物在島上“瘋”長所造成的。這種現象植物學家稱它為“生態入侵”。
這一束束乾枯的藤蔓在樹冠及其枝椏上交織成網,它能把樹冠密密地罩起來造成樹木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這就是蠶食樹木的植物殺手名叫薇甘菊。薇甘菊為菊科,假澤蘭屬植物。由於生長速度非常快,植物學家們又稱為“瘋”長。這種草本植物生命力極旺盛,繁殖速度驚人。它即能進行有性繁殖,又能進行無性繁殖。小島上一棵棵香蕉就這樣被薇甘菊活活纏死。這些灌木和喬木被薇甘菊覆蓋後,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逐漸萎縮,最後變成墳墓。

薇菊的蔓延

薇菊原產熱帶美洲,七十年代東南亞國家做為垃圾場覆蓋植物而引種,薇甘菊九十年代初葉傳到中國。薇甘菊種子非常多,而且又輕又小。1000粒種子重量才有0.0892克。象降落傘似的種子毛可隨風傳播。薇甘菊喜歡溫暖潮濕,陽光充足的生存環境。是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它首先爬到樹上,隨後將整個樹木覆蓋。這裡原本都是高大喬木,而被薇甘菊吞噬後,早已變成朽木,一大片一大片的森林就這樣變成草地。就是這樣。薇甘菊在南美洲並不是植物殺手。上百種昆蟲和菌類吃它,還有很多植物來限制它生長,從而達到一種生態平衡。
而薇甘菊來到亞洲後沒遇到什麼天敵,失去了制約,所以就出現了“瘋”長現象。而令人擔擾的是目前人們還沒找到有效的辦法殺滅薇甘菊,只能採取這些最原始的辦法,將薇甘菊從樹上勾下來。
為了防止薇甘菊在內伶仃島上不斷蔓延,有關科學家先後到這個島上調查受災情況,並研究解決辦法。島上這些獼猴因野生芭蕉、荔枝、龍眼、芒果等因被薇甘菊覆蓋而失去食物來源。這么多的小生靈不能全靠人工餵養來維持生命。
內伶仃島由於薇甘菊的入侵失去了生態平衡,損失是巨大的。薇甘菊究竟是怎樣傳入中國以及如何防止薇甘菊的蔓延。有關部門專家正在研究解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