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白粉病

甜菜白粉病

甜菜白粉病,病原稱甜菜白粉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主要為害甜菜的葉片部位,以子囊殼或菌絲體在土表病殘體上、留種母根和種球上越冬。合理的種植與藥物使用可以有效預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甜菜白粉病
  • 別名:Beet powdery mildew
  • 病原中文名甜菜白粉菌
  • 病原拉丁學名:Erysiphe betae(Vanha)Weltzier
  •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 病原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甜菜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為害症狀,病原特徵,發病傳播,防治方法,

為害症狀

甜菜染病後,先在葉片上產生白色絨毛狀病斑,大小約1cm,隨之在葉片或採種株花枝或種球上出現白色菌絲層,不久即形成白粉層,即病菌菌絲體和分生孢子。進入甜菜生長中後期,在白色菌絲層中長出黃色至褐色、後變為黑色的子囊殼。病葉變黃乾枯而死。

病原特徵

Erysiphe betae(Vanha)Weltzier稱甜菜白粉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豐富,圓筒形至橢圓形,大小30~50×15~20(µm)。閉囊殼小型,直徑0.1mm左右,附屬絲數多,基部褐色,具子囊3~8個,每個子囊有孢子3~5個,子囊孢子大小18~30×12~20(µm)。此外E.cichoracearum稱菊白粉菌和E.polygoni稱蓼白粉菌也可為害甜菜。
甜菜白粉病

發病傳播

主要以子囊殼或菌絲體在土表病殘體上、留種母根和種球上越冬。翌年春季,子囊殼吸水後膨脹、破裂,子囊和子囊孢子溢出,借風雨傳播到採種植株或原料甜菜上,成為初侵染源;在甜菜莖葉上產生的分生孢子借氣流、風雨、昆蟲等傳播,不斷侵染蔓延,進行再侵染。越冬的菌絲體,翌春直接產生分生孢子進行侵染。子囊殼一般只起越冬和初侵染作用。我國西北甜菜產區,一般在6月底至7月中旬,先在採種甜菜上發生,經5~15天潛育,在原料甜菜上相繼發病,8月上、中旬進入發病盛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病害擴展緩慢。該病發生和流行與氣象因子關係密切,乾旱炎熱的天氣,利於病勢擴展。氣溫22~24℃,有零星小雨、相對濕度在65%以下時,潛育期僅2~3天,有利於孢子的發芽和侵入,病害易發生和流行,氣溫低於20℃時,短時間降雨或濕度較高,對白粉病菌的孢子萌發和侵入有利。連續降雨尤其是暴雨對病害發生有抑制作用。但高溫、高濕交替有利於該病擴展。
甜菜品種間對白粉病的感病程度有差異,未發現免疫品種,表現抗病品種有石甜1號、豐光、赤峰、長治等;中等抗病品種有甜研三號、雙豐一號、洮育二號、合作二號(四倍體)等;其它如甜研一號、甜研二號、內蒙三號、公系六號、公范一號等都是較感病的品種。肥料充足的田塊發病輕。此外灌溉對白粉病發生有影響。根據甜菜生理需要適時灌水,既能促進甜菜健壯生長,又能適當提高大氣濕度,不利於白粉病發生;反之,灌水次數過少,植株生長弱,尤其在高溫的情況下,甜菜缺水受旱易發病。

防治方法

(1)選用石甜1號、新甜1號、新甜2號等抗病品種。
(2)進行4年以上輪作。
(3)加強田間管理。
(4)種株或原料甜菜發病後及時噴灑75%十三嗎啉乳油5000倍液或20%粉繡寧乳油1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9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懸浮劑1000倍液,667m2噴對好的藥液60L。也可用硫磺粉,每667m21~2kg或石灰硫磺粉(1:1)2kg噴粉。此外,還可選用波美0.3~0.5。石硫合劑,於發病初子囊殼未形成前噴灑,持效期16~20天。一般防治2次即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