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內畫

瓶內畫

瓶內畫是一門融匯了中西文化的傳統民間藝術,是集中華民族藝術精華的袖珍藝術品。瓶內畫與蘇州雙面繡、潮汕抽紗、廣州象牙球雕刻等被公認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類,堪稱一絕。瓶內畫藝術始於清朝鹹豐年間,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形成了京、魯、冀、粵四大流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瓶內畫
  • 特點:鼻煙容器
  • 朝代:明末清初
  • 作用:藝術加工
起源與發展,畫法與特點,社會價值,發展現況,

起源與發展

明末清初,鼻煙瓶以西方流行的鼻煙容器進入中國,中國人開始對小小的鼻煙瓶加以藝術加工,不斷創新,逐漸集中了多種藝術欣賞價值,形成了專門的藝術品。
據傳,瓶內畫藝術始於清朝鹹豐年間,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形成了京、魯、冀、粵四大流派。內畫首創於北京,之後在天津、山東等地區流傳,而廣東內畫只有20多年歷史,並以汕頭內畫為主要代表,國際鼻煙壺協會稱之為“桃江”。

畫法與特點

所謂瓶內畫,是一種用特製小筆從小僅容豆的壺(瓶)口進入壺內,用反手畫法,在透明的壺壁上繪以人物、禽獸、花卉以及書法等在瓶內部的繪畫藝術。作畫時,收氣,力發手腕之上,精細處非目力所能及。無論瓶內畫的製作、技法和裝潢都有其獨到之處,南北派各具特色,以汕頭為主要代表的南派,在製作上首先用磨砂石將壺內壁打磨成乳白色,之後才作畫。這樣畫面顯得更為清晰,頗具中國畫韻味。繪製內畫的工具,選用鉛絲製成彎勾形的筆桿,在筆尖處鑲上柔軟而富有彈性的狼毫描筆,使執筆法與普通平面作畫更為接近。技法上,北人內畫深受傳統影響,線條勁健,色彩純樸,給人一種“剛”的感覺,構成北方瓶內畫整體端莊、樸素、大方的藝術風格。而汕頭內畫的畫面受嶺南派畫風影響,線條纖秀,色彩濃艷,加之壺外描金加琺瑯彩,金碧輝煌、瑰麗多彩,形成格調獨特,向人們展示出“小小方寸,勝似大千”的藝術魅力。瓶內的畫固然精美絕倫,瓶壺本身也很美觀,水晶、玻璃、瑪瑙等,壺體造型更是千姿百態,有圓、扁、橢圓、連體等式樣,更具有欣賞價值。

社會價值

瓶內畫作為具有中國特有的藝術品,多次被挑選為外交禮品參與我國政府的對外交流活動。如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來北京出席第十一屆亞運會時,中國奧委會送給他一件令他愛不釋手的禮物——以薩翁為畫像的內畫瓶。在1997香港回歸的慶典活動上,各個省市都送給香港特區政府一件禮物,而以出產瓶內畫聞名的河北省送一件直徑30厘米繪有9條蛟龍的大型水晶球,祝願香港特區有如出海的騰龍,蒸蒸日上。送這樣的禮品,是一份高貴而富有濃厚中國色彩的禮品。其“鬼斧神工”的技術,備客群多藝術收藏館的青睞和收藏,也為越來越多的民間收藏家所賞識。在海內外一些知名度很高的藝術展或拍賣會上,都有瓶內畫被視為珍寶。

發展現況

回顧汕頭瓶內畫,它的鼎盛時期在上個世紀80年代。當年的汕頭工藝美術研究所共40多人從事瓶內畫的研究,由汕頭瓶內畫創始人吳松齡老師帶出了一班高徒,成為嶺南派的中堅。其作品在中國工藝美術展覽會和省工藝美術展覽會上屢獲大獎。由於汕頭瓶內畫的藝術成就和影響,在國內市場上也有很好的銷路。
但近幾年來汕頭瓶內畫卻沉寂了。在工藝品市場、旅遊點商場再也難看到這種奇特的工藝品,原來從事創作的隊伍由於經濟、經營等原因,改行的改行,年齡老化的老化,出現斷層,後繼無人,僅有幾位師傅還在硬撐著。
汕頭瓶內畫怎樣才不至於失傳?重振雄風,這有待於社會多方面的關注和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