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溪鎮

瓦溪鎮

瓦溪鎮位於紫金縣中部,秋香江中游,東鄰烏石、龍窩鎮,西連義容、九和鎮,北毗附城鎮,南接惠東縣。地勢東西高,中南低,西北部與附城鎮交界的雞母嶂為最高峰,海拔917米。秋香江及其支流九樹河縱貫全境。省道S120線經過全境。全鎮總面積2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331.3公頃,山地面積1.6萬公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瓦溪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紫金縣
  • 面積:230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26691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區域概況,農業發展,鄉鎮企業,概況,沿革,郵編,城鄉分類,名勝古蹟,

區域概況

瓦溪鎮位於紫金縣中部,秋香江中游,東鄰烏石、龍窩鎮,西連義容、九和鎮,北毗附城鎮,南接惠東縣;距縣城18公里。地勢東西高,中南低,西北部與附城鎮交界的雞母嶂為最高峰,海拔917米。秋香江及其支流九樹河縱貫全境。省道S120線經過全境。全鎮總面積2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9970畝,山地面積269353.5畝。鎮內有豐富木材、毛竹、松脂、砷礦、鉛鋅礦、稀土礦、水力和山地等自然資源。
全鎮下轄1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6691人(2017年)。鎮內有中學2間,國小18間,在校教師286人,在校學生3975人。全鎮有18個小水電站,裝機容量5500多千瓦,年可發電1600多萬千瓦時,可創稅收45萬多元。
其前身是1961年4月設立的瓦溪公社,1983年9月撤社設區,1987年4月改為瓦溪鄉,1993年10月改稱瓦溪鎮。鎮政府所在地瓦溪圩,距縣城20公里。

農業發展

鎮內經濟以農林業為主。1989年以來,投資70萬元,興建改造永久陂117座,水保工程8宗,治理水土流失6平方公里。補植林中空地、疏林地700公頃,撫育幼林1600公頃。大力推廣良種良法,積極開展創高產活動,1994年開始全面推廣使用塑膠軟碟育秧拋秧技術。1998年,全鎮水稻播種面積1335公頃,總產8495噸,單產424公斤,比1989年增加170公斤。大力發展“三高”農業,至1998年,全鎮種植三華李55.5公頃、荔枝141.3公頃、春甜桔34.5公頃、甜竹筍3.3公頃,共有養殖專業戶35戶,種植專業戶100戶。1998年,全鎮三鳥飼養量137368隻,出售量59663隻;生豬存欄量13926頭,出欄量6969頭;水果總產量511噸,甜竹筍產量12噸;農業總產值4354萬元,比1989年增長1.7倍。

鄉鎮企業

工業以小水電為主,1989年有裝機200千瓦的雞毛籠電站,1994~1998年先後投資780萬元,新建了莞溪、圍澳2個電站,3個電站共裝機容量1000千瓦,年發電量260萬千瓦時。1993年冬,鎮府組織40人到上東管理區開採鉛鋅礦,因交通不便,後續資金不足,於1994年停工。1995年投資30萬元建紅磚廠,年產紅磚500萬塊。1997年,下瀨管理區張國良投資16萬元在圩鎮興辦東興木製密碼箱廠,從業人員15人,年產值60萬元,產品遠銷港澳台等地;全鎮有建築工程隊15個,從業人員168人。1998年,全鎮工業總產值229萬元,比1989年增長6.5倍。

概況

位於紫金縣中部,秋香江中游。南部椒坑村與惠東縣毗鄰。面積230平方千米(2017年),26691人(2017年)。轄1個居委會、1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河唇街30號。

沿革

鎮名因圩名而得。清代稱牙溪,民國改稱瓦溪。明代屬古名都上黃沙社。清代分屬溫子口社、上黃沙約。民國18年(1929年)屬附城區溫子鄉,民國26年分屬第一區溫子鄉、上黃砂鄉,民國30年起分屬兩儀、上黃砂鄉。建國初分屬第一區兩儀鄉、上黃砂鄉,1952年5月屬第五區(九和),1957年12月設圍澳鄉,1958年10月屬九和公社,1961年4月分立瓦溪分社,1983年9月撤社設區,1987年4月設瓦溪鄉。位於縣境中部,東鄰烏石、龍窩,西連青溪及九和富竹,南連九樹與九和五一,北毗附城。鄉政府駐地瓦溪圩,東北距縣城20千米。
1988年,瓦溪鄉總人口3343戶1841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86人,總面積133.49平方千米,轄瓦溪(瓦溪、羌坑、車田、葉塘、光明、新村、莊塘、紅星8個自然村)、四聯(新楊、圍田、金竹、竹頭4個自然村)、下瀨(長坊、山下、山口、社排、船坑、曲昌、木來、群楊、梅陂、坪上、 橋頭、馬山12個自然村)、上瀨(衙前、維崗、竹塘、竹溪、格田、茂塘6個自然村)、上東(蛇坑、右拔、北坑、銀場、西塘、神塘6個自然村)、半崗(半崗、苔坑、車壩3個自然村)、新龍(坑尾、上完、下完、店下、塘背5個自然村)、墩頭(塘唇、墩項、徑口、寨腦、塘尾、下井、上井、墩頭、油坑、大水坑、羅坑11個自然村)、高田(米坑、米坪、水背、田心、群和、白梅、新紅、澳子、佐坑、三官、羊坑11個自然村)、圍澳(萬年、中完、仙女埔、高車、南芬、高布、坪上、虎鬥、羌布、丁塘10個自然村)10個行政村。
1993年改設瓦溪鎮。2003年,將原九樹鎮的公坑、洪田、柳布、椒坑、茶崗、紅光等7個村併入瓦溪鎮。2004年,撤銷柳布村併入洪田村;全鎮轄墩頭、高田、圍澳、半崗、瓦溪、四聯、下瀨、上瀨、上東、新龍、公坑、洪田、九樹、椒坑、茶崗、紅光16個行政村,111個自然村,總面積230平方千米,總人口30959人。
原九樹鎮鎮名因圩而得。圩名原稱九丫樹,相傳因圩內有一棵9個丫大榕樹而得名。明代分屬古名都上、下黃沙社。清代分屬上黃沙約、湯里社。民國18年(1929年)分屬第一區上黃砂鄉及下黃砂鄉,民國34年屬黃砂鄉。建國初分屬第一區上黃砂鄉和第二區下黃砂鄉,1952年5月屬第五區(九和),1958年12月屬九和公社,1961年4月分立九樹公社,1963年3月分屬瓦溪、九和、龍窩3公社,1973年4月復設九樹公社,1983年9月撤社設區,1987年4月改稱九樹鄉。位於縣境南部,烏禽嶂北麓山區。東鄰龍窩,西接九和,南交惠東縣,北毗瓦溪鄉。鄉政府駐地九樹圩,北距縣城52千米。 1988年,九樹鄉總人口2880戶1545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77人,總面積132.24平方千米,轄紅光(白梅、大埔、楓枰、坪上、新坪5個自然村)、茶光(深澳、早禾坑、東古、石壁4個自然村)、九樹(下圍 、旱塘、上圍 、魚布、大乙、高壩、上村7個自然村)、公坑(山下、四斗、積良、和豐、竹頭、大塘6個自然村)、官田(上村、徑口、水口、圍坪、榮坑、黃角6個自然村)、柳布(大坑、寨肚、水口、甘裕4個自然村)、洪田(紅田、大紅、紅東、紅衛4個自然村)、椒坑(橋頭、營場、河口、梅新、河公5個自然村)、在南 (坪陽、大平、福南、平湖、割田、龍東、龍西7個自然村)、在上(育陶、中心、田心、高布、坑尾5個自然村)10個行政村。 1993年撤鄉建鎮。2003年,撤銷九樹鎮,將官田村併入龍窩鎮,在南、在上2個村併入九和鎮,公坑、洪田、柳布、椒坑、茶崗、紅光等7個村併入瓦溪鎮。

郵編

517441

城鄉分類

441621117:~001 121瓦溪鎮居委會 ~200 220圍澳村 ~201 121瓦溪村 ~202 220四聯村 ~203 220下瀨村 ~204 220上瀨村 ~205 220上東村 ~206 220半崗村 ~207 220新龍村 ~208 220墩頭村 ~209 220高田村 ~210 220公坑村 ~211 220洪田村 ~212 220九樹村 ~213 220椒坑村 ~214 220茶崗村 ~215 220紅光村

名勝古蹟

南母寺
位於洪田村廟祖石,距瓦溪圩鎮23公里,距縣城41公里,始建於南宋時期。登寺須經400級石階。被縣定為旅遊開發景點。
文筆塔
位於上東村,距瓦溪圩鎮8公里。始建於清中葉,同治年間重修。塔為磚木結構。平面六角、高3層。是目前紫金縣唯一保存的古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