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雲觀鄉

瑞雲觀鄉

瑞雲觀鄉位於張家口懷來縣城東南燕山腳下。全鄉轄大山口、陸家坡、板達峪、羅莊子、小西山、瑞雲觀、東灣、橫嶺、鎮邊城、坊口、坊安峪等11個行政村,6000口人,總面積118.3平方公里。

懷來縣轄鄉。原屬東花園公社,1961年劃出建瑞雲觀公社,1982年改大山口鄉,1996年橫嶺鄉、東大山口鄉併入改稱瑞雲觀鄉。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城28公里。南與北京市昌平縣接壤。面積116.5平方公里,人口0.6萬。轄陸家坡、板達峪、羅莊子、小西山、大山口、瑞雲觀、東灣、橫嶺、鎮邊城、坊口、坊安峪11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高粱、谷黍、馬鈴薯。特產海棠、香果、蘋果、核桃、杏扁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瑞雲觀鄉
  • 外文名稱:Ruiyunguan Town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
  • 下轄地區:瑞雲觀,東灣,橫嶺等
  • 政府駐地:瑞雲觀
  • 電話區號:0313
  • 郵政區碼:075421
  • 地理位置:懷來縣城東南
  • 面積:118.3平方公里
  • 人口:6000口人
  • 方言:晉語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冀G
基本概況,特產作物,交通優勢,旅遊景點,鎮邊城,大營盤長城,

基本概況

鄉東南與北京市門頭溝區昌平區接壤,東鎮公路穿鄉而過與其相通。北距京張高速東花園站僅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鄉域內土壤肥沃、山場遼闊、自然風光優美、氣候宜人。有保存較好的明長城、燕長城,還有兩座古邊城。另外尚有待開發的“四荒”2.3萬畝。是開發種植、養殖及觀光旅遊的勝地。該鄉還盛產無公害的綠色蔬菜、優質的大杏扁及營養豐富的小雜糧。還有品質上乘的無公害生豬、羊,純自然環境放養的柴雞等。在改革開放日趨深入、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該鄉出台了各項優惠政策,相信會給每一位投資者、創業者帶來無限商機。
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瑞雲觀鄉

特產作物

盛產無公害的綠色蔬菜、優質的大杏扁、核桃及營養豐富的小雜糧。“鎮邊城·萬曆”核桃、鎮邊城的核桃樹生長在海拔840米的山區,其歷史可追溯到明朝萬曆年間,經過幾百年的人工栽培與改良,培育出了鎮邊城綿仁核桃。該核桃營養豐富,含有很高的多種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卵磷脂及賴安酸。並能有效的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對增進細胞活力、促進造血與毛髮生長、提高腦神經功能有重要作用,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保健佳品。“長城一號”杏扁、“202”架豆遠近聞名,還有品質上乘的無公害生豬,純自然環境放養的柴雞等。
瑞雲觀鄉

交通優勢

緊鄰北京,自古就有塞北通衢之稱,縣城沙城距北京市德勝門120公里,距張家口市中心87公里。京張高速公路開通後,從縣城到北京北三環的車程僅為1小時,從與北京接壤的東花園鎮到北京北三環只用40分鐘。按照國際大都市的城市半徑標準,懷來實際已成為北京市的近郊。2003年被確定為河北省實施環京津發展戰略的“金三角”之一。是張家口市對外開放的視窗縣之一。
瑞雲觀鄉

旅遊景點

鎮邊城

鎮邊城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石頭城:城牆是石頭砌的,房子是石頭築的,街道是石頭鋪的。石頭成了這座古城生命元素的主要構件,長長的條石,細細的碎石,玲瓏的卵石,一應俱全。 鎮邊城內分三街六巷七十二胡同,南北為街,東西為巷,無論街巷,還是胡同均是就地取材,用石頭鋪就。房屋原來基本是四合院,大部分為石頭砌成,只有在特別顯眼的地方或需要修飾的地方才用青磚砌成;城中間有一座鐘鼓樓,有12座寺廟,能看到的只有大佛寺,寺里的蒼松雖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仍然鬱鬱蔥蔥、遮天蔽日。鎮邊古城應有古廟12或13座。分別是老爺廟、壽星廟、庵廟、城隍廟、山神廟、娘娘廟、大佛寺、龍王廟、真王廟、火神廟、魁星廟,一共11座古廟,但還有一、二座老鄉再也想不出。可惜這些古廟都毀於"瘋狂"的"文革"之年。現存的廟中老爺廟保存較完好。老爺廟也即關帝廟,位於南門東側三株古槐樹之北。據說在老爺廟門前,原一座牌坊,牌坊的正面是"鎮邊城"三個,背面是"忠義坊"三個字。廟的主殿尚存,雖然內部堆滿了雜物,但古色的立柱和斗拱,還可看出當年的精緻。老爺廟尚存一塊石碑立於南門的大槐樹下。石碑背面為記錄了捐贈者的姓名,可惜碑的正面字跡模糊無法辨認。城中有一戲台已經300多年了,樑上的彩繪仍依稀可辨。城中居民大都是守邊將士的後裔,來自四面八方,經幾百年的光陰荏苒,習俗早就趨於一致。
瑞雲觀鄉
說鎮邊城,就不能不提明長城。明成祖遷都北京後,京西北因靠近蒙古各部,常常遭到侵擾。事實上,鎮邊城之前,因有許多西北—東南方向的峽谷,自古就是遊牧民族南下進攻中原的主要通道。明代因為深受這些部落的掠奪之苦,便在這些峽谷中修建了大量的防禦設施,疊迭不窮的山巒上堡壘、關城、烽火台、邊牆錯綜複雜,烽火台更是一直穿山而出,直達官廳水庫附近的懷來盆地。當時,北京段長城大部歸屬薊鎮管轄,而鎮邊城正是薊鎮長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畿輔通志》卷五十七中有記載:“長城嶺,在州西少南(指昌平州)。嶺上有方堞遺址,傳是秦皇所築。有泉曰馬跑。又西三里有了思台。下台西又十里,皆峻岭也。曰灰嶺者,險倍於長城,石如蛤粉。下山有城,是鎮邊之廢邑。又西十里有城,是曰鎮邊。兩旁皆山圍之……”又卷六十七載:“鎮邊路城,在州西一百里(指昌平州),接宛平縣界。明正德十五年築,東西跨山,周三里,門二。設守御千戶所。後又增築城於其西,曰鎮邊新城,門三。本朝順治初設參將駐守,後改設都司。舊城已廢。康熙六年,千總鄭俊、都司胡壇捐資修建。今設外委駐守。城有鎮邊倉……” 鎮邊舊城,橫跨溝谷而建,結果山洪暴發,舊城首當其衝,終被廢棄。今天我們看到的鎮邊城就是所謂的鎮邊新城。 鎮邊城,建於明萬曆年間。顧名思義,是一座鎮守邊防的軍事小城。鎮邊城西南是巍峨秀挺的筆架山,筆架山最高峰1445米。山北屬懷來,山南就是北京,可見當年鎮戍邊城扼守京畿的重要性。 鎮邊城城牆由大塊堅固的山石砌成,圍城堅固,城高4.2米(現高3米),為一石頭城。為遷就地形,東部城牆北偏西18度。城開東、南、北三門,三個城門都是對扇木門,南北城門原都有瓮城。北門內側門券尚在,南門已經消失,僅存留三棵同年的老槐樹。東城中間有一座5米寬的磚拱城門,城門上方有一匾額上書“鎮邊城”三個大字(這塊匾額原來在南城門,因南門被毀才移到這裡)。城北門處原有一贔屓馱碑,記載建城年代事略。城南門處原有一牌坊,工藝精美,用料講究。城西北角、西南角和東門正對的西城牆上有三個角樓。
在現代歷史上鎮邊城也書寫過輝煌 :這裡是懷來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建立的地方;1937年8月,國民黨軍隊曾與日軍在此激戰,城牆上還有當時留下的彈孔。

大營盤長城

大營盤長城位於河北省懷來縣瑞雲觀鄉境內,明正德15年修建,大營盤村是瑞雲觀鄉板達峪的一個自然村,是明長城守邊屯兵的營寨。海拔1050米,年平均氣溫9攝氏度。
大營盤長城是明長城的一段,它東接坊口村“踞虎關”段長城,西南接廟港村“樣邊”長城。明長城是我國歷史上工程質量最堅固,設計最科學,結構最完善,保存最完好,旅遊價植最高的長城。“大營盤樣邊”是大將徐達修築和鎮守八達嶺居庸關段明長城時為保證建築質量,特地選擇大營盤崇山峻岭中的險要地段做為長城的示範工程,堪稱精品,同時又是戰略防禦的重要關卡。當地有一句民謠:“東起山海關、西到桂枝庵”(桂枝庵在水頭境內)。據舊縣誌記載,懷來縣境內的長城為內長城,屬懷隆道管轄,有游擊參將長年駐守。
大營盤長城和八達嶺、慕田峪等長城不同,它全部是用石塊壘砌,整齊勻稱。石條一般長約66—110厘米,厚為30—40厘米,砌出的城牆整齊劃一,美觀大方。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高大雄偉,壘砌的石條高達17層之多,牆高5.7—5.8米,城牆有幾處隨山形呈“S”形,線條圓轉流暢。牆頂寬達5米,上面全部用薄石板鋪設,靠牆沿的石板向外延伸6厘米。在長城內側每隔百米就有一個由地面登上長城的門洞,門洞寬0.9米,高2,2米。由門洞進入,登上側面的石頭台階,便可登上長城。進入長城的上口為長方形,長4米,寬1.1米。有的一側設台階,有的兩側設台階,現只存零散的殘磚,遞隔30米就有一個凸出牆面的石砌台基,台基上的城樓已被毀壞。
特別值的一提的是,在大營盤西山低洼處,修築了水門,主要是泄洪之用,由於地勢險要未遭破壞,現保存基本完好。從整體結構看,長城的垛口、女牆、城樓被當地百姓拆毀於70年代建築了民房,長城建築雖保存的不太完整,但樣邊長城主體尚在,宏偉壯觀的氣勢猶存,望著這巨大的工程,不禁讓人的心靈產生強烈的震撼。
大營盤長城還有一個十分獨特的地方,在長城以外的南北兩側的外側,距長城4米的地方,各有一道單層的石牆,與長城相平行,高2—3米,也有石頭垛口。長城和石牆20米遠的地方,可以看到一條人工開掘的深溝,被稱為邊壕溝。在長城附近陡峭的山頭上堆放了成堆的石塊,稱為“雷石”,是用來打擊敵人用的。長城、石牆、壕溝、雷石構成了完整的防禦體系,是宏偉浩大的國防工程。
大營盤長城,是不可多得的寶貴文物和資源。站在大營盤長城之上,空氣清新,環境古樸,有一種回歸大自然的感覺。向北眺望,懷來盆地、官廳湖畔盡收眼底,東鎮公路、京張高速、京包鐵路、大秦鐵路橫貫東西。一望無際的葡萄園區與官廳湖遙相呼應,令人美不勝收。
瑞雲觀鄉
懷來縣委、縣政府將大營盤旅遊綜合開發的主基調定位為自然、人文、民俗、生態,投資300萬元修通了旅遊公路,修繕了旅遊接待中心、編印了旅遊宣傳圖冊。積極發展民俗、生態、紅色旅遊,先後接待中外旅客上萬名,促進了農民增收,壯大了集體經濟。每逢佳節,大營盤長城都有遊客前來觀光,為旅遊產業增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