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理工學院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英文: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瑞典文:Kungliga tekniska högskolan,簡稱:KTH)是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歐洲頂尖學府,世界級頂尖理工大學,百強名校之一。KTH成立於1827年(丁亥年),校名原為“工學院”(Teknologiska Institutet),1877年起改為現名。該校為瑞典國內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理工院校,瑞典全國約三分之一的工程師都出自這所大學,在歐洲乃至世界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在科技和工程領域的排名為北歐最高學府。在2018年最新的泰晤士報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中,KTH排名全球第104位(歷史數據:2015年92位,2016年97位,2017年98位)。作為理工院校,KTH排名全球第36位、歐洲大陸第6。KTH在工程技術學科方面排名全球第29位,在自然科學方面排名全球第90位。

在具體專業排名中,KTH共有5個專業大類列入全球前50名,9個專業大類列入全球百強:建築學與建築環境(23)、電子電氣工程(19)、機械工程(26)、材料科學(26)、土木和結構工程(43)、數學、物理與天文學、統計與運籌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系統。

KTH與麻省理工學院、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東京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等知名學府同列於Deans Forum成員。

KTH還被QS評為最受僱主歡迎的學校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瑞典皇家理工學院
  • 外文名: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簡稱:KTH
  • 校訓:Vetenskap och Konst(“科學與藝術”)
  • 創辦時間:1827年(丁亥年)
  • 類別:公立大學
  • 現任校長:Sigbritt Karlsson教授
  • 知名校友:Teodor Aastrup
  • 所屬地區:瑞典斯德哥爾摩
  • 主要院系:建築、產業經濟、城市規劃、環境技術、電子等
  • 主要獎項:Hannes Alfvén諾貝爾物理學獎
    Lennart Carleson阿貝爾獎
  • 教員:3,500人
  • 機構成員:CLUSTER、CESAER、EUA及其他
  • 校園:市區及郊區
  • 地理位置:瑞典斯德哥爾摩
  • 資助體系:由政府資助獎學金
  • 入學時間:秋季8月 春季1月
學校介紹,地理位置,高校排名,辦學規模,學校校園,學校聲譽,學校資源,學科設定,建築與建築環境,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工程科學,化學工程,生物科學技術及健康科學,工業工程與管理,錄取要求,教育背景,語言成績,其他材料,與中國的合作,歷史沿革,傑出校友,歷任校長,R1核反應堆,

學校介紹

KTH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英文名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瑞典語縮寫為KTH。該大學是北歐最大的理工院校,有近200年的建校歷史,是歐洲歷史最悠久的理工院校之一。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校徽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校徽
2017年,在校本科及碩士生18,000名,在校博士以上研究生2000名,教職員工3500人,總占地面積為260,000平方米。
★瑞典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理工院校。
★承擔著瑞典近三分之一的工程技術研究。
★在建築學、電子電氣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土木與結構工程、計算機科學與信息系統、可持續能源等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西斯塔校區所在的Kista科技園是僅次於美國矽谷的全球第二大信息技術中心。
★與中國大學合作廣泛,是與中國高校和研究所聯合發表文章數目和質量最高的瑞典機構。
★人人平等的教育理念,為鼓勵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地理位置

瑞典不僅是諾貝爾獎的家鄉。愛立信、宜家、沃爾沃、利樂包裝、H&M等大型跨國公司也來自瑞典,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還孕育了Skype、Spotify、King等新興創新型信息產業公司。KTH瑞典皇家理工學院位於首都斯德哥爾摩,是一個理想的學習之地。KTH西斯塔校區(Kista Campus)是信息與通信技術(ICT)學院所在地,瑞典政府圍繞此校區建設的高科技園區是年產值僅次於美國矽谷的全球第二大信息技術產業中心。
斯德哥爾摩人口約兩百萬,氣候與中國的大連市接近,是一座舒適而又別致的城市。這裡有歐洲最潔淨的空氣、最低的犯罪率和乾淨整潔的街道。這裡的市民,包括超市營業員、清潔工和公車司機,幾乎人人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
斯德哥爾摩是瑞典的首都,也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地處波羅的海和梅拉倫湖交匯處。面積200平方公里,由14個島嶼和烏普蘭與瑟南曼蘭兩個陸地地區組成。斯德哥爾摩已有700餘年的歷史,不僅是全國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國經濟和交通中心。其工業總產值和商品零售總額均占全國的20%以上。擁有鋼鐵、機器製造、化工、造紙、印刷、食品等各類重要行業。全國各大企業以及銀行公司的總部有60%設在這裡。斯德哥爾摩風景秀麗。城市臨湖和濱海一帶尤為秀美。梅拉倫湖,有大大小小島嶼400餘座,座座島嶼風采各異。其中在樺樹島出土的文物中發現有中國唐朝時的絲綢片。位於城市中心地區的老城,中世紀的情調極深。
2015年,普華永道研究對比了全球經濟發展中心的27座城市。斯德哥爾摩在知識資本和創新力、創業環境、健康、安全等方面均排名全球第一。

高校排名

在2018年最新的泰晤士報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中,KTH排名全球第104位(歷史數據:2015年92位,2016年97位,2017年98位)。作為理工院校,KTH排名全球第36位、歐洲大陸第6。
在2017年最新的泰晤士報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KTH在工程技術學科方面排名全球第29位,在自然科學方面排名全球第90位。
在具體專業排名中,KTH共有5個專業列入全球前50名,9個專業列入全球百強:建築學與建築環境(23)、電子電氣工程(26)、機械工程(39)、材料科學(39)、土木和結構工程(41)、數學、物理與天文學、統計與運籌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系統。
KTH還被QS評為最受僱主歡迎的學校之一。在就業方面,KTH排名全球第94位,歐洲第32位,是瑞典兩所入選前一百名的高校之一。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QS對它的評價是:
“在將近兩百年內,KTH一直是歐洲培養創新和科技人才的主要中心之一。作為瑞典最負盛名的理工大學,它同時也是瑞典最古老、規模最大的理工院校。它的教育和研究橫跨了自然科學和工程類的所有分支,也包含了建築學、工業管理和城市規劃。它的教育項目能夠授予工程、科學和建築領域的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擁有超過18,000名學生和卓越的國際聲譽,KTH將能繼續培育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幫助他們共同塑造未來。”“KTH的校區位於斯德哥爾摩——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首都與諾貝爾獎的家鄉。憑藉著歷史悠久的開創型研究,KTH在瑞典大學水平的技術和工程研究上占到了三分之一。
KTH還保證了每年大量的研究經費,這些經費來自像歐洲研究委員會等重要組織的捐贈。同時,它也在歐洲創新科技學院(EIT)中發揮著核心作用。
超過2000名博士生在KTH從事研究工作,並且能在各自的領域找到大量的機會去深造。”
其他排名:韋伯麥特里克斯網(Webometrics)世界大學排名全球第84位,法國巴黎高等礦業學院世界大學排名89位。
瑞典高校排名:全球高校網(4ICU)國家高校排名第一。根據最新的泰晤士報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KTH的所有理工類學科以及建築類學科均為瑞典第一。

辦學規模

學校校園

KTH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地區有四個校區:主校區位於東城的Valhallavägen,另外還有西斯塔、胡丁厄和南泰利耶等校區
KTH主校區在2017年迎來了百年慶典。主校區由建築師埃里克·拉勒斯泰特於1917年興建,校區的建築物和周邊由20世紀初的瑞典藝術家卡爾米勒斯、Axel Törneman、Georg Pauli、Tore Strindberg和Ivar Johnsson修飾。主校區內最古舊的建築物於1994年進行了全面的翻新工程。雖然此校區於當時已算是很大,但KTH很快便擴展校園,建造了新的建築物。
瑞典皇家工學院主校區瑞典皇家工學院主校區

學校聲譽

除了在廣泛的專業領域內為學生提供一流的教育和研究設施以外,學校還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大學有著合作研究的項目和課題。瑞典皇家理工學院不斷完善其提供的各類課程以適應當前社會的新需要,特別是針對新興的信息工程和生物科學,學校將理論教學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學校與企業的互惠合作使得其畢業學生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學校資源

現代化的實驗室和優越的電腦設施為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在歐盟尤其是歐洲創新學院的研究課程中,KTH起著主導作用。

學科設定

KTH瑞典皇家理工學院設有5個學院,共開設60多個碩士專業,全部為英文授課。擁有學士學位或同等學歷者可以通過在這些專業的學習,獲得國際上高度認可的碩士學位。在KTH開設的碩士專業中,有大約15個是與其他高校共同設立的合作項目。
KTH的碩士專業學生人數有限,因而錄取競爭較為激烈。如非特別註明,KTH的碩士學制為兩年,每年的八月底新生入學,六月初為畢業季。

建築與建築環境

  • 建築照明設計(一年項目)
  • 土木建築工程
  • 環境工程和可持續基礎設施
  • 房地產與建築管理
  • 可持續發展技術
  • 可持續城市規劃與設計
  • 交通與地理信息技術
  • 城市化研究(一年項目)

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

工程科學

化學工程,生物科學技術及健康科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

  • 工程材料科學
  • 創業與創新管理(一年項目)
  • 可持續能源系統的環保途徑SELECT(EIT聯合項目)
  • 創新可持續能源工程(Nordic Five Tech聯合工程)
  • 集成產品設計
  • 環境與能源工程管理ME3(Erasmus+聯合項目)
  • 生產工程與管理
  • 可持續能源工程
  • 可持續生產發展
  • 渦輪機械航空機械大學培訓(THRUST)

錄取要求

KTH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碩士申請全部通過瑞典高教署的申請平台完成(universityadmissions.se),材料提交審核後,由各個專業評審委員會統一評估。

教育背景

與瑞典學士學位(180 ECTS 學分) 相對應的已完成的本科學位,或從國際公認的大學獲得的同等學歷。KTH 的大部分課程項目都要求理學或工學學士學位。請參見相關專業描述。
條件式錄取:本科教育最後一年的學生也可向 KTH 提出申請,若符合要求,將得到條件式錄取。若申請時尚未完成學業,請隨附一份學位管理辦公室(或同等部門)提供的書面證明,說明預期的畢業日期。

語言成績

申請人必須具備英語語言能力並提供相應證明,通常為通過國際認可的考試的成績。

其他材料

申請人可能需要提交簡歷、動機信、推薦信等材料。該要求僅限於KTH的某些專業。

與中國的合作

助力中國科技發展
近年來,KTH與中國在科學技術和教育領域有著廣泛合作。
2017中國(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於11月在北京舉行,KTH國際事務副校長RamonWyss作大會特邀報告。
2017年10月,中國-瑞典高校科學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研討會在KTH瑞典皇家理工學院舉行。來自中國科學技術部、北京大學等三十餘所中國高校的領導、專家來到斯德哥爾摩,學習和討論KTH及瑞典在科學技術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經驗。
與中國頂尖高校合作
KTH與中國大學合作廣泛,是與中國高校和研究所聯合發表文章數目和質量最高的瑞典機構。
KTH廣泛參與與中國著名大學合作的聯合研究項目,併合作實施大量的交換學生計畫。
“這項協定標誌著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步入新的階段。我們兩所大學如今開始建立強大的新技術平台,這將為中國和瑞典的學生帶來最好的教育。” KTH 國際事務副校長 Ramon Wyss 教授在與北京清華大學的虛擬學習合作項目的開幕儀式上表示。KTH 與清華大學在十多年前就開始了合作,最近,稱為 C-Campus 的虛擬學習合作項目舉行了開幕儀式,雙方的合作也進一步擴大,該合作項目包括虛擬及實物設備組成的工具組合,將使研究人員之間的遠程學習和合作成為可能。KTH 和清華大學也是核能和可再生能源聯合中心的合作夥伴。
KTH與中國部分一流大學共同管理聯合中心,包括復旦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這些研究中心在 ICT、能源與生命科學及城市發展領域進行戰略研究。

歷史沿革

1827年,工學院建校。
1877年,更名KTH瑞典皇家理工學院。
1917年,搬遷入Valhallavägen主校區。
1927年,建立完整的現代學術體系,開始授予博士學位。

傑出校友

Hannes Alfvén,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電漿物理學家
Lennart Carleson,阿貝爾獎獲得者(國際數學最高獎)
Johan Håstad,哥德爾獎獲得者(理論計算機科學最高獎)
Borje Ekholm,愛立信(通信巨頭)、Investor公司CEO
Hakan Samuelsson,沃爾沃汽車CEO
Baltzarvon Platen 和Carl Munters,伊萊克斯(白色家電巨頭)創始人
Daniel Ek,Spotify(全球最大的流音樂服務商)創始人、CEO
Peter Arvai,Prezi(演示文稿)公司創始人、CEO
Teodor Aastrup,瑞典Attana公司CEO
Christer Fuglesang,歐空局太空人,KTH教授
顧純元,ABB公司亞洲、中東和非洲區總裁,KTH北京校友會榮譽主席
徐匡迪,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上海市市長
Christer FuglesangChrister Fuglesang
SalomonAugust Andrée,北極探險家
Knut Fronkel,北極探險家
Ernst Alexanderson,發明家
Joe Armstrong,Erlang程式語言創立者
Kurt Atterberg,作曲家
Karl-Birger Blomdahl,作曲家
Carl Daniel Ekman,木質紙漿產品設計者
Kurt Hellstrom,愛立信(通信巨頭)前CEO
Gustaf Larson,沃爾沃公司創始人
Ivar Kreuger,實業家
Peter Lindgren,死亡金屬樂隊吉他手
Ivar JacobsonIvar Jacobson
Dolph Lundgren,演員
Carl Munters,發明家Seif Haridi,Mozart編程系統創立者之一
Ivar Jacobson,順序圖與UML創立者之一
Helge Palmcrantz,發明家
Tinga Seisay,外交家
Baltzar von Platen,發明家
Gunnar Widforss,美籍瑞典藝術家
Karl Johanstrom,控制工程師,IEEE榮譽勳章獲得者

歷任校長

1825年–1845年:Gustaf Magnus Schwartz,瑞典皇家科學院物理學教授、工學院創始人
1845年–1848年:Joachim Åkerman(署任),法倫礦業學校總監、1827年至1839年間任工學院首任化學教授
1848年–1855年:Lars Johan Wallmark,物理學家、瑞典皇家科學院及瑞典皇家農業學院會員
1856年–1877年(–1890年):Knut Styffe,礦石工程師、化學實驗員
1890年–1902年:Gustaf Robert Dahlander(署任),理論及套用物理學教授
1902年–1909年:Anders Lindstedt,數學及理論力學教授
1909年–1922年:Carl Jacob Magnell,土木工程教授,第一位在KTH畢業的校長
1922年–1927年: Henning Pleijel,理論電子工程教授
1927年–1931年: Tore Lindmark,蒸汽科學教授
1931年–1943年: Henrik Kreüger,建築工程教授
1943年–1964年: Ragnar Woxén,機械工程教授
1964年–1968年: Lennart Stockman,纖維素工程教授
1968年–1974年: Göran Borg,數學教授
1974年–1980年: Anders Rasmuson,套用化學工程教授
1980年–1988年: Gunnar Brodin,電子計量學教授
1988年–1998年: Janne Carlsson,材料力學教授
1998年–2007年: AndersFlodström,材料物理學教授
2007年:Anders Eriksson(署理),結構力學教授
2007年-2016年:Peter Gudmundson,材料物理學教授
2016年-:Sigbritt Karlsson,化學工程教授,KTH史上第一位女校長

R1核反應堆

1945年,美國於日本城市廣島和長崎投擲核子彈,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此後,瑞典軍方領導層才明白深入研究核子武器技術,以避免瑞典遭受核子攻擊的重要性。當時,由於所有關於核子物理學的研究成果都被美國保密,瑞典對此一無所知。於是,包括Rolf Maximilian Sievert在內的瑞典科學家團隊便著手研究這一範疇,終於建築了一座核反應堆作試驗。
經過數年基本研究後,他們開始在皇家工學院地下25米的房間建築一座300千瓦(後來發展至1兆瓦)的核反應堆,名為“Reaktor 1”(即反應堆1號,簡稱R1)。反應堆位於斯德哥爾摩的一個人煙稠密的地區,約4萬人就住在方圓1千米內。這反應堆是KTH瑞典皇家工程學院的重要研究工具。1954年7月13日下午6時59分,這反應堆達到臨界質量,並造成瑞典第一次核反應。R1曾是瑞典幾乎所有核子研究的主要場地,直至1970年因危機意識而停用。現時校內的Q餐館就位於R1核反應堆附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