瑇瑁

瑇瑁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屬於海龜科。大型海龜,體長大者可達100厘米,體重50千克左右,背甲共有13塊,作覆瓦狀排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玳瑁
  • 拉丁學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
  • 別稱:十三鱗、文甲
  • :動物界
  • :海龜科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生,種群分布,保護等級,文獻記載,

形態特徵

大型海龜,體長大者可達100厘米,體重50千克左右,背甲共有13塊,作覆瓦狀排列。緣甲的邊緣有鋸齒狀突起,尾短,前後肢各具2爪。頭、尾和四肢均可縮入殼內。背甲和頭頂鱗片為紅棕色和黑色相間。背甲平滑而有光澤。頸及四肢背面為灰黑色,腹面幾為白色。
玳瑁玳瑁

生長環境生

活於暖水性海洋,每年夏季繁殖,在沙灘上挖坑,白晝產卵,每次產卵120~130枚。依靠自然界的溫度孵化,孵化期約為49~60天。性情兇猛,以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和海藻為食。
玳瑁的背甲可以用來製作精美的裝飾品,漢代的著名詩篇《孔雀東南飛》中就有“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的詩句。

種群分布

產於台灣、廣東及海南沿海。

保護等級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國在廣東省建立的惠東港口自然保護區就是以保護玳瑁、綠海龜等海龜為主。鮑照的《擬行路難》有“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文獻記載

瑇瑁形狀似龜,惟腹背甲有紅點。《本草》云:瑇瑁解毒。其大者,悉婆娑石。兼雲辟邪。廣南盧亭(原註:海島夷人也),獲活瑇瑁龜一枚,以獻連帥嗣薛王。王令生取背甲小者二片,帶於左臂上,以辟毒。龜被生揭其甲,甚極苦楚。後養於使宅後北池,俟其揭處漸生,復遣盧亭送于海畔。或雲瑇瑁若生,帶之有驗。凡飲饌中有蠱毒,瑇瑁甲即自搖動。若死,無此驗。
玳瑁(dài mào)亦作“瑇瑁”。
(1)爬行動物,形似龜。甲殼黃褐色,有黑斑和光澤,可做裝飾品。甲片可入藥。 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其中則有神龜蛟鼉,瑇瑁鱉黿。” 唐 李白 《去婦詞》:“常嫌玳瑁孤,猶羨鴛鴦偶。” 李時珍 《本草綱目·介一·玳瑁》﹝集解﹞引 宋 范成大 《虞衡志》:“玳瑁生海洋深處,狀如龜黿,而殼稍長。背有甲十二片,黑白斑文,相錯而成。”
(2)指玳瑁的甲殼。亦指用其甲殼製成的裝飾品。《漢書·東方朔傳》:“宮人簪瑇瑁,垂珠璣。” 南朝 宋 鮑照 《擬行路難》詩之一:“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唐 施肩吾 《代征婦怨》詩:“畫裙多淚鴛鴦溼,雲鬢慵梳玳瑁垂。” 清 陳維崧 《菩薩蠻·贈梁陶侶》詞:“誰愛紫羅囊,書籤玳瑁裝。”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一:“﹝ 梅佐賢 ﹞鼻樑上架著一福玳瑁框線子的散光眼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