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華格納

理查·華格納

理查·華格納
(1813一1883)德國的偉大作曲家、指揮家。他於1813年5月22日生於德國萊比錫一個小官吏之家。
生下才五個月,他父親便患病死去。他的繼父是一個演員兼劇作家,從小培養小華格納對戲劇的興趣,使他後來創作歌劇時能夠得心應手地一個人兼寫劇詞和音樂。
華格納的藝術才賦從童年開始便已顯露:八歲時他已經學會在鋼琴上彈奏韋伯的歌劇《自由射手》的片斷;十四歲嘗試寫作悲劇;十五歲時,當地在萊比錫第一次聽到貝多芬《第五(命運)交響曲》的交響樂作品,感受極為深刻,立下了畢生為音樂而獻身的決心。
他十八歲(1831年)人萊比錫大學,隨魏恩里希學習作曲理論,並寫出包括《C大調交響曲〉在內的一系列作品。1833年起他先後在維爾茨堡、馬格德堡、柯尼斯堡和里加等地歌劇院擔任合唱與樂隊指揮。以後他去了巴黎,原想乾一番事業,但結果落得生活窘迫,十分清苦。
1842年他的歌劇《利恩齊》(1840)演出成功,才使他當上德勒斯登皇家歌劇院指揮。但以後幾部歌劇《漂泊的荷蘭人》(1841)、《湯豪塞》(1845)等演出相繼失敗,又使他陷於困鏡。1849年因參加五月暴動失敗,華格納逃至蘇黎世避難,過著流亡的生活。他受叔本畢悲劇哲學影響較大。自1854年起,華格納醞釀創作四聯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並完成了歌劇《特里斯但與伊索爾德》。1860年,華格納獲大赦返國,結束了長達十二年的流亡生活。1864年他應巴伐利亞國王路特維希之邀,去慕尼黑演出《特里斯但與伊索爾德》。1876年於拜魯伊特籌建歌劇院演出自己的樂劇。1877年,他開始創作《帕西法尼》,因病拖延至1882年才完成。1883年2月13日,他因心臟病逝世於威尼斯。華格納一生共寫了《羅恩格林》、《名歌手》等十一部歌劇,九首序曲,一部交響曲,四部鋼琴奏鳴曲及大量合唱曲、藝術歌曲等,並寫了《藝術與革命》、《歌劇與戲劇》等幾部關於歌劇改革的著作。
理查•華格納作品表:
1830年(17歲) Overture (序曲)
1831年(18歲) 3 Piano Sonatas (三首鋼琴奏鳴曲)
1831年(18歲) Fantasia (幻想曲,鋼琴曲)
1832年(19歲) Symphony in C major (C大調交響曲)
1832年(20歲) Die Hochzeit, opera (unfinished) (撒拉森人,未完成)
1833年(21歲) Die Feen, opera (妖女) [華格納去世後的1888年首演於墨尼黑]
1834年(22歲) Das Liebesverbot, opera (愛情的禁令) [1836年首演於馬格德堡]
1837年(25歲) Rienzi, opera (黎恩濟) [1842年首演於德勒斯登]
1840年(27歲) Faust, overture (浮士德序曲)
1841年(28歲) The Flying Dutchman, opera (漂泊的荷蘭人) [1843年首演於德勒斯登]
1843年(30歲) The Feast of Pentecost (Das Liebesmahl der Apostel) (使徒們的愛之宴,合唱與樂隊)
1843年(30歲) Biblical scene (聖經的場景)
1845年(32歲) Tannhauser, opera (湯豪塞) [1845年首演]
1848年(35歲) Lohengrin, opera (羅恩格林) [1850年首演於魏瑪]
1854年(41歲) Das Rheingold (No 1 of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music drama (萊茵的黃金,尼伯龍根的指環之一) [1869年首演於墨尼黑]
1856年(43歲) Die Walkiire (No 2 of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music drama (女武神,尼伯龍根的指環之二) [1870年首演於墨尼黑]
1857-58年(44-45歲) The Wesendonck Lieder, five songs with orchestra (韋森當克歌曲)
1859年(46歲) Tristan und Isolde, music drama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1865年首演於墨尼黑]
1867年(54歲) Die Meistersinger von Nurnberg, opera (紐倫堡名歌手) [1868年首演於墨尼黑]
1870年(57歲) Siegfried Idyll, for orchestra (齊格弗里德牧歌)
1871年(58歲) Siegfried (No 3 of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music drama (齊格弗里德,尼伯龍根的指環之三) [1876年首演於拜羅伊特]
1874年(61歲) Gotterdammerung (No 4 of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music drama (眾神的黃昏,尼伯龍根的指環之四) [1876年首演於拜羅伊特]
1882年(69歲) Parsifal, religious music drama (帕西發爾) [1882年首演於拜羅伊特]
華格納創作背景
1849年以前,華格納在創作《漂泊的荷蘭人》、《唐豪賽》和 《羅恩格林》這三部歌劇的時候,已經開始實踐他的歌劇改革的理 想,1849年以後,在流亡瑞士的最初幾年中,華格納則對歌劇改 革的理想從理論上和美學上進行了思考。他先後寫出了《藝術與 革命》(1849年)、《未來的藝術作品》(1850年)、《歌劇與戲劇》 (1851年)等著作,以及為三部歌劇的劇詞(《漂泊的荷蘭人》、 《唐豪賽》、《羅恩格林》)而寫的序言《致友人書》(1851年)。華格納在這些理論著作中,闡明了自己的藝術觀點和歌劇改革的思 想。它深刻地體現了一個改革者的偉大魄力。他在《藝術與革命》 一書中指出:“藝術永遠是社會制度的一面好鏡子。”“只有在我 們的偉大的社會運動的肩上,真正的藝術才可能從文明化的野蠻 的狀態中上升到它應有的高度。”《歌劇與戲劇》是華格納一生中 最主要的一部美學著作。在這部著作中,他闡述了把多種藝術綜 合為一體的藝術理想,他把自己的音樂劇稱做《未來的戲劇》” 他認為當附的歌劇已誤人歧途,音樂在歌劇中本來應是表現手 段,卻變成了目的,而戲劇本來應該是目的,卻變成了手段。他 認為,在未來的歌劇中,音樂和戲劇都要連續不斷地發展,而不 為個別獨立的曲子所打斷。
華格納關於歌劇改革的主張是他畢生事業的指導思想,他先 後創作了八部歌劇,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實踐了他的歌劇改革的 理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華格納一直夢想興建一所新型劇 院,這所劇院必須能夠適合他的音樂劇演出的要求。經過多年的 努力,終於於1872年在巴伐利亞的一座小城拜雷特破土動工。
早在1837年初秋,當24歲的華格納在里加劇院擔任指揮的時 候,就有興建劇院的構想。由於資金問題以及逃亡國外十幾年, 所以,此事一直到1864年才提到議事日程上來。1864年,巴伐 利亞國王路易二世在慕尼黑召見華格納時,向他表明自己正是實 現他的理想的君主。於是,聘請著名的建築家郭特失利•曾珀設計 草圖,決定在慕尼黑修建。設計圖十分完美,它使華格納和國王 都十分滿意,但因為建造劇院需要非常龐大的經費,這一計畫遭 到巴伏利亞政府官員的一致反對。所以,在慕尼黑建劇院的希望 如曇花一現,遂成泡影。
1871年,在朋友、指揮家漢 斯•彪羅的提議下,華格納帶著 妻子(後妻)柯西瑪前往拜雷特 鎮觀看。拜雷特給華格納留下了 非常好的印象,他在給朋友的信 中說:“拜富特的環境完全合於 我的希望,我終於決心要住在這 里,然後讓我在此實現自己偉大 的計畫。”華格納的這一計畫深受 拜雷特居民的歡迎,他們熱切希 望著一計畫能早日實現。由於民 心所向,各方面的工作都進行得十分順利。依照他的朋友、天才 的鋼琴家陶吉格的建議,華格納準備發行三百達拉的支援證券, 以此募捐集資。陶吉格,1871年把此計畫付諸實施,但因中途不 辛身亡而未能完成。然而了這一倡議已被繼承下來,在曼海姆一 帶的“華格納協會”和包括國外的其他域市,一些華格納崇拜者 群起效法,終於籌集了三十萬馬克的資金,相當於總預算的三分 之一。其中包括埃及國王捐一萬馬克,漢斯•彪羅從自己的演奏 會收入中捐出四萬馬克,以及華格納自己的演奏會收入四萬七千 馬克。1872年5月22日,正當華格納59歲生日那天,劇院的奠基 式在拜雷特隆重舉行。華格納在宴會上講了話;並指揮了貝多芬 第九交響曲的紀念演奏。這項工程在中途因資金消費一光而遇到 了危機。直到1874年初,巴伐利亞國王路易二世認捐了三十萬元 馬克,再加上華格納自己開音樂會得來的十七萬馬克的收入,才 保證工程順利進行。
1874年4月,華格納全家遷進拜雷特,住在一座命名為“夢幻莊”的別墅里。這座別墅離劇院很近,華格納時時刻刻注視著 劇院的興建進程,並積極籌備慶祝劇場落成的公演。在劇院還未 竣工的1875年,歌唱家已雲集在拜雷特排練《尼伯龍根的指環》 了。1876年8月,華格納終於實現自己多年的願望,《尼伯龍根 的指環》三部劇在新建的拜霞特劇院首次上演。劇院的落成和這 部歌劇的上演,吸引著各界人士光臨拜富特。德國皇帝威廉一 世,巴西皇帝彼得二世,巴伐利亞國王路易二世都出席了公演。 許多國家的著名音樂家也前來慶賀和觀賞。李斯特來自魏瑪, 聖-桑來自巴黎,柴科夫斯基則從俄國運道而來。
拜雷特劇院落成後,華格納開始著手創作他最後一部歌劇《帕西發爾》這是一郎宗教神秘劇,它深刻地體現了華格納晚期皈依 宗教的消極的世界觀。華格納於八十年代初寫過一篇題為《藝術與宗教》的論文。他在論文中斷言音樂只有和宗教相結合才能成為 真正的藝術。而《帕西法爾》正是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的藝術實踐。
華格納的逝世
1879年以後,因為健康關係華格納連續四個冬天都是在義大利度過的。1881年春,華格納赴柏林參加《神異的黃昏》的公演, 在一片喝彩聲中他突然臉色蒼白,急忙退入休息室。一陣陣的心 髒劇痛威脅著他的生命。華格納頑強地活下來了,但從此健康狀況日益下降。1882年,華格納重返拜雷特,在那裡參加了《帕西法爾》的首演,在最後一場演出中他還親臨指揮。隨後,華格納又 回到威尼斯休養,終因心臟病復發,醫治無效,於1883年2月13 日死於威尼斯。
華格納的遺體經慕尼黑運往拜雷特。2月16目下午二時,運 有華格納及其家屬的專車從慕尼黑開出,沿途每一個車站都有無 數的人匯集在那裡默默祈禱。晚上,在慕尼黑車站上,有數千名瓦格 納的崇拜者,手持火炬在等待;當車子開出站時,數百面弔旗垂 下。奏出華格納的巨作《神異的黃昏》中的葬禮進行曲。當列車抵 達拜霞特時,巨大的哀哭聲淹沒了整個車站。每一戶人家門前都 拴了黑色弔旗,街燈也包上了布。一支巨大的送葬行列從街道上 緩緩而過。華格納死去的訊息很快傳向全世界,吊辭從四面八方 飛來。威爾第得知噩耗後悲痛萬分,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 “悲!悲!悲!華格納死了!!!大人物已消失,在文化史上留下 偉大痕跡的那個名字!!!”雕刻家奧克斯達用石膏為死者拓取了 遺容。華格納的妻子何西瑪肝腸寸斷,剪下一柬金髮放到靈柩中 永陪丈夫。
華格納故事
為了使自己能夠成為一名真正的音樂家,華格納於1831年隨 托瑪斯教堂的音樂家梯沃多·魏利格學習和聲、對位。如饑似渴 的求知慾,促使他在非常短的時期內就掌握了這些理論,並且用之於實踐。1832年,華格納創作了《C大調交響曲》由於這部件 品在萊比錫上演獲得成功,使華格納在音樂界的地位有所改善。 緊接而來的機遇,又使他在音樂的道路上出現新的轉變。1833年, 華格納應威爾茨堡劇院的邀請,擔任了該劇院的合唱指揮。不久又先後在柯尼堡和里加歌劇院擔任指揮。這使他有機會廣泛地接 觸各種各樣的歌劇作品,並通過演出實踐,逐漸地摸索到歌劇藝術的特殊規律和當時流行的不同流派歌劇的藝術風格。歌劇院的工作,使華格納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他不但提高了指揮能力,而且在歌劇創作上也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識。在此期間他寫了兩部歌劇:《女奴》和《戀禁》。儘管這兩部作品還比較幼稚,但它們卻 打開了華格納畢生從事的歌劇創作的大門。在柯尼堡劇院工作期間,華格納與女歌劇家米娜·普蘭納結成夫妻。
1839年華格納來到巴黎。巴黎是當時歐洲文化的中心之一, 華格納久已仰慕這塊土地。並希望能在這裡施展自己的藝術才 能。但事與願違,他完全被人材濟濟的“海洋”所湮沒了。華格納 沒有獲得上演自己作品的權利,只能以抄譜來餬口求生。在巴黎 的三年,是華格納一生中最貧困的時期。他曾因鞋底破洞,買不起新鞋而無法外出。他甚至連最便宜的剃刀也買不起,並常常飢腸轆轆。在他的自傳《我的生涯》中,華格納曾寫過下面一段令人傷 心的回憶:“有一天,我走到貧乏的尖端。由於真的身無分文, 很早我就奔出屋子,一直步行到巴黎。因為我根本沒有錢可以買 票坐車。我一直盼望著,即使能弄到五個法郎也是好的。於是我 整天在巴黎街頭遊蕩著,直到黃昏。最後我的使命還是落空,不 能不照原來那樣,再步行回到繆頓”。
貧困的生活和艱苦的環境並沒有挫敗華格納的創作決心。他日以繼夜地工作,在短短的三年時間中,以驚人的毅力寫完了兩 部歌劇, 一部序曲和數首歌曲。
他廣泛納交社會上的文化名流,以此來開闊自己的藝術視野。 作曲家李斯特、柏遼茲和詩人海涅都是華格納經常往來的好友。
1842年初,德勒斯登歌劇院準備排演華格納在巴黎完成的歌 劇《黎恩濟》,於是,華格納啟程回國,投入了這項工作。同年四 月,《黎恩濟》在德勒斯登劇院首演獲得空前成功。華格納一舉 成名,這使他生平第一次體驗到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滿足。《黎恩 擠》的成功引起了德勒斯登劇院對華格納的興趣,他的另外兩部 歌劇《漂泊的荷蘭人》與《唐豪賽》也相繼在該劇院上演。在此 期間,華格納還被任命為德勒斯登劇院的指揮。
1848年,德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情勢十分高漲,華格納以極大的熱情投入這場革命。他在《人民報》上發表了題為《革命》的 文章,把革命描寫為偉大的女神:“她乘潘風嫩的翅膀賓士著, 高高地昂著那被閃照著的頭,右手持劍,左手持火炬,目光陰 黯、冷淡而帶怒氣,但是對於那些敢於正視這黯淡的目光的人, 它卻發射出最純潔的愛的光芒。”華格納不但慷慨陳詞,以筆墨 投入革命,而且投身到戰鬥第一線。他參加了1849年5月發生在 德勒斯登的一場街巷防禦戰。當時,炮火連天,形勢十分危急。 華格納不顧生命安危,和戰士們一起反擊政府的軍隊。戰鬥期 間,華格納還冒著槍林彈雨在牆上和籬笆上張貼革命傳單,並且 還在克雷斯托夫塔上堅守了兩晝夜。結果,革命遭到了鎮壓,瓦 格納也遭到了追捕。德勒斯登的街巷上到處可以看到逮捕華格納 的通緝令:“本地皇家司樂官理察•華格納,因參加本地發生 的暴動,應受法律審判,但至今尚未得獲。特提請一切警察機關 注意上述情節並請如在貴區所轄的地區找到華格納本人,立即予 以逮埔並通知我處。”
這樣,華格納不得不逃離德勒斯登。在魏瑪,經李斯特的幫 助,他獲得了一份假造的護照,離開德國國境,逃往瑞士蘇黎勝。
1849年秋夭,華格納來到蘇黎世,從此,開始了十二年的流 亡生活。當時,他沒有固定的工資,靠朋友的資助和少量的其它 收入來維持生活。但華格納生性好揮霍,因此,到瑞士不到五年,他就背上了一萬法朗的巨債。不久,華格納應倫敦愛樂協會 的邀請,到倫敦指揮演出了八場音樂會,一度收入非常微薄。這對 負債累累的華格納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他憤怒地把倫敦比作 一座“地獄”。在國外最初的幾年中,華格納不但清貧困苦,而 且病魔纏身。1852年至1855年間,他先後染上瘧疾和丹毒。這兩 次大病嚴重地批殘了華格納的身體,他在給朋友烏利希的信中 說病痛使他難以忍受,幾乎把他毀了。
在瑞士的最初幾年中,華格納的生活道路雖然十分艱苦,但 他山誕到了一些幸運。在蘇黎世,他一方面從事理論寫作和作 曲,另一方面為了維持生活,他又將大部分的精力灌注在指揮事業上。他積 極參與“大眾音樂協會”的演出活動,除了指揮以 外,還為貝多芬的作品和他自己的歌劇序曲寫一些啟蒙性的解 說.瓦格鋼由於廣泛地參加音樂會活動而吸引了一大批他的崇拜 者。他們給華格納以經濟上和輿論上的各種支持。在這些人中, 有一對實業家夫婦成了華格納在瑞士期間最親密的朋友。他們就是奧圖·成森水克伽他的夫人瑪蒂德·威森東克。
1852年2月, 華格納在“大眾音樂協會”組織的音樂會上指揮了貝多芬的作品,當時在場的威森東克夫婦聽了華格納指揮的 作品後深受感動。他們醉心於華格納的指揮藝術,通過一位德國逃亡律師認識了華格納。奧圖·威森東克是一位經營絲綢生意的 大富翁,同時,他也是一位真正理解藝術、富有理性的人物。為 了幫助華格納解脫當時的經濟困境,財力雄厚的奧圖·威森東克 給了華格納七千法朗的貸款,並在其他方而給予他許多無私的援 助。1853年初, 華格納主辦了為期三天的“蘇黎世音樂節”,其 中中大半費用都由奧圖負擔。在生活上,奧圖屢次支付華格納休假 旅行的費用,這使他能夠在流亡期間開闊眼界。奧圖不但在金 錢上支援華格納,而且幾年後還買了一棟建在自家隔鄰的房子供 華格納居住。1857年春天,當瓦 格納搬進這棟新居後,立刻寫信 給李斯特,講述新生活環境給他 帶來的喜悅。他寫道:“工作桌 放置在一個大的窗子前面,外面 可以看到湖水和阿爾卑斯山,真是太美了。”
華格納還因為與瑪蒂德·威森東克夫人的志同道合而獲得精 神上的安慰。瑪蒂德是一位年輕美麗的女子,她具有較高的文化 修養,對哲學、文學、音樂都有一定的見解。華格納十分仰慕這 位不尋常的女子,時常在黃昏五點到六點鐘之間出現在瑪蒂德的 客廳里。因此,華格納戲稱自己為“黃昏客”。他把瑪蒂德引為 知己,經常和她在一起討論藝術和人生。在共同的信念和藝術愛 好的基礎上,他們建立了日益深厚的友情。華格納於1853年6 月創作了一部。《降E大調奏鳴曲》獻給威森東克夫人;又在歌劇 《女武神》前奏曲的靡頁上寫下“G.S.M”(“祝福瑪蒂德”) 的字樣作為該曲的獻辭。在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創作 過程中,也凝聚了他們無比深厚的友情。在離開威森東克夫婦後 的幾年中,華格納曾經在給瑪蒂德的信中寫道:“對於《特里斯 坦》能夠完成,我將永遠由衷地感謝你!”華格納與成森東克夫 川的關係一直保持了六年,他稱這段時期為“鮮花盛開的日子”。 1858年4月,由於華格納的妻子米娜私自拆閱了他給瑪蒂德的一 封信,而在威森東克家引起了一場風波。從此以後華格納的處境 十分為難,他忍受不住無休止的爭吵,終於在8月17日離開威森 東克夫婦的住地,遷居威尼斯。
華格納在威尼斯住了七個月。1859年夏末,當他完成了《特 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全部創作後,又離開了威尼斯,第二次來到巴黎。在巴黎期間,他為自己能夠獲得回國的許可而四處奔 走。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華格納終於重返祖國。
瓦林納歸國後不久,就來到萊茵河畔的比柏里赫著手創作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由於經濟情況日益破落,他不得不在萊比 錫、維也納等大城市指揮音樂會,依靠微薄的收入來維持生活。 1863年,華格納前往俄國舉行音樂會,先後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公 演,演出獲得極大成功,並得到一筆可觀的收入。但是,他回國 後不久又重新陷入困境,經濟來源斷絕,音樂會收入少得可憐, 財產也被債主們沒收。華格納成了一個狼狽不堪的流浪者,生活 幾乎到了絕望的地步。他在日記上寫道:“我已經完了,我將從這 個世界消失。”然而,就在這途窮日末之際,華格納碰上了鴻運。
1864年5月4日下午,華格納被邀請到慕尼黑去見巴伐利亞國王路易二世。路易二世是華格納音樂的熱烈崇拜者。自從他在維也納觀賞了《羅恩格林》之後,就開始日夜渴望召見華格納。有 一天,宮廷秘書長問國王衷心希望的是什麼,國王竟然不假思索 地回答說,他希望見到作曲家理察•華格納,並聲稱這是他一人生中最大的願望。當華格納出現在國王面前時,路易二世象遇到 了久別重逢的故友,緊緊抱住華格納說:“象神那樣了不起的瓦 格納兄呀!你是我許久以來一直尋找的人。我了解你的藝術。神 聖的歌曲大師呀,我在我的心靈深處緊緊地跟你結合在一起呢!” 路易二世對華格納的一片痴情使華格納獲得了一生中從未有過的 待遇。尊照國王的意願,華格納住進了慕尼黑附近的一座別墅, 這座別墅距斯坦貝格湖邊的夏宮不遠。國王幫助華格納還清了所有的債,並滿足他一切需要。與路易二世的友誼,使華格納從絕 望的邊緣一躍而起,成為暢通無阻的成功者。為了能安心創作, 華格納於1866年再次去瑞士。經過一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了歌劇 《紐倫堡的名歌手》的創作。1868年6月21日這部歌劇在裹尼黑首演,由著名音樂家、華格納的朋友彪羅擔任指揮。路易二世出席初演儀式,並把華格納請到自己的包廂里,並肩共賞這齣歌劇的初演。第二幕和第三幕落幕時,華格納在國王的包廂里,向鼓掌的觀眾回禮。
這部歌劇上演結束後,華格納就從慕尼照回到瑞士。他在那 里又度過了四年,一直到1872年,為了興建拜雷特劇院才離開瑞 士特里柏興。興建拜雷特劇院是華格納後半生最重大的事件之 一,它與華格納畢生的事業緊緊地連在一起。
路德維希與華格納
1858年,路德維希二世13歲的時候,他的女家庭教師給他講述了華格納即將完成的歌劇羅恩格林,歌劇內容主要圍繞中世紀天鵝騎士羅恩格林的故事,從此路德維希與華格納結下了無法割捨的情誼,成了華格納最大的歌迷。路德維希即位不久,就將華格納邀請入自己的王宮,國王成了藝術家的贊助者。不久,巴伐利亞輿論對華格納的傲慢自大感到厭煩,同時也嫉妒他對路德維希的影響,怕他會左右路德維希的政治立場,因此華格納被迫離開巴伐利亞前往瑞士,在那裡路德維希為他提供生活所需。1876年,路德維希為華格納建造了拜羅伊特節日劇院,作為專門演奏華格納歌劇的拜羅伊特音樂節的演出場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