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狀體

球狀體一般由革蘭氏陰性細菌形成,因為其細胞壁成分複雜,較難除盡;革蘭氏陽性細菌細胞壁主要由肽聚糖組成,若酶解時間較短,也可形成球狀體;酵母菌藤黃節桿菌(Arthrobacter luteus)的酶解酶(zymolyase)處理後同樣可製備球狀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球狀體
  • 外文名:spheroplast
  • 形成因素革蘭氏陰性細菌
  • 特點:細胞壁成分複雜
生物學中的球狀體,製備方法,天文學中的球狀體,

生物學中的球狀體

spheroplast; spheroplast
球狀體
細胞壁部分缺損而形成的球狀或近球狀、並有一定生活能力的滲透敏感性微生物細胞。只能存在於等滲溶液中。

製備方法

革蘭氏陰性細菌球狀體的製備法有兩種:(1)把細胞懸浮於含EDTA,Tris,溶菌酶和高滲蔗糖溶液中,使其細胞壁肽聚糖層酶解;(2)把細胞懸浮於含青黴素抗生素的高滲培養基中,抑制其細胞壁肽聚糖的正常合成。
多用革蘭陰性細菌,以溶菌酶法處理獲得,其外壁的結構尚存,所以,原生質體對外界環境具一定抗性,並能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的細菌菌體

天文學中的球狀體

球狀體又稱“巴納德天體”。球狀體很暗,只能用大望遠鏡才能觀測到。有人認為是一些正處在引力收縮階段的原恆星;但也有人認為球狀體的塵氣比例過大,不符合形成恆星原材料的要求,而且密度太小,每立方厘米只有10~1,000個分子,不足以產生引力收縮。目前在太陽附近 500秒差距內已觀測到200多個大球狀體,它們的角直徑約3'~20',線直徑約10~10天文單位,質量約0.1~750個太陽質量,溫度約7~15K。據推算,銀河系中應有25,000個大球狀體,主要的成分是H2、CO以及一些有機分子。球狀體是一種小型而有較大密度的球狀暗星雲,是星雲轉化為恆星的過渡體。這是1946年以來不少亮瀰漫星雲背景上發現的球狀暗星雲。質量有時只有太陽的百分之幾到千分之幾。他們在人馬座M8背景上很多,完全不透明,有人認為球狀體就是正在不斷收縮的原恆星。宇宙中的大星雲由於各種原因會分解為小氣體雲,他們的質量相當於恆星質量,這種小氣體雲稱為原恆星。原恆星收縮過程中,中心密度越來越高,溫度也越來越高,直至內部進行核反應,而使輻射在可見光區發出光輝,成為恆星。有人認為球狀體密度太小,固體和氣體微粒比例太大,不會成為恆星。銀河系內以觀測到超過200個大球狀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