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的心理發展觀

班杜拉主張,個人(尤其是兒童)的行為是通過觀察學習而獲得的。觀察的對象來自周圍環境、他人以及各種媒體。觀察學習更加接近兒童的真實學習過程。班杜拉認為人的個性是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模仿榜樣的行為而形成的。他十分重視榜樣的作用,這對於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的實際教育工作者有重要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班杜拉的心理發展觀
  • 外文名: Bandura’s view on psychology development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發展心理學
簡介,社會認知理論,觀察學習,觀察學習在社會化過程中的體現,人、環境與行為的關係,評價,

簡介

班杜拉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達,父親是波蘭的小麥農場主。他就學的中學僅有20個學生和兩位教師。1949年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獲學士學位,1951年在美國衣阿華大學獲心理學碩士學位,翌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他深受行為主義學派和學習理論的影響,把學習理論運用於社會行為的研究中。
由於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導致了社會學習理論的誕生,從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學界獲得了較高的聲望。與之前的行為主義理論相比,他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了認知因素在人類社會學習中的作用,因此班杜拉把自己的理論稱為社會認知理論。

社會認知理論

班杜拉不同意人類社會學習是由刺激—反應的聯結所形成的行為主義觀點,也不同意是由人的內部認知過程所決定的認知理論觀點,而是對兩種理論進行綜合,試圖從外在條件、內在認知因素兩方面來解釋人類社會學習。班杜拉認為,那種通過自己的行為反應的結果所進行的學習將是非常吃力的。而人類的大量行為都是通過對榜樣(或示範者)的觀察而習得的。這種學習就是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

觀察學習

①觀察學習的概念。班杜拉把觀察學習定義為:“經由對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一個人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或現存的反應特點得到矯正。在這一過程中,觀察者並沒有外顯性的操作示範反應”。簡言之,就是指人通過觀察他人(榜樣)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習得新行為的過程。
在觀察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可以不直接作出反應,也不需要親自體驗強化,只要通過觀察榜樣在一定環境中的行為,以及榜樣所接受的一定的強化,就能完成學習。也就是說,學習者是以榜樣所接受的強化為強化的。班杜拉把這種強化對學習者的影響稱做“替代強化”。例如,幼兒看到同伴因講禮貌而受到表揚時,就會增強產生同樣行為的傾向;當他看到同伴因罵人而受到懲罰時,就會抑制罵人的衝動。
②觀察學習的過程。班杜拉認為,新行為的習得過程是一個複雜的認知過程,包括注意、保持、運動復現和動機作用四個具體過程。
注意過程就是人們觀察榜樣的整個過程,是觀察學習過程的開始,它涉及觀察者對榜樣的注意、認知和區別其反應的特徵。要模仿一個榜樣,首先要注意這個榜樣的行為,所以,注意過程在觀察學習中是很重要的,它影響觀察學習的發生和內容,也影響觀察學習的效果。
保持過程指觀察者若要成功地模仿榜樣的行為,就必須在頭腦中保持先前觀察到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是視覺表象,也可以是言語符號。視覺表象指觀察到的事物沒在眼前時,頭腦中保持的對該事物的映象。5歲以下的兒童主要依靠視覺表象來保持觀察到的行為。當觀察榜樣動作的同時加以言語提示,會大大提高兒童的模仿效果,比如一邊做操,一邊說動作要領。
運動復現過程指在觀察、保持了榜樣行為之後,兒童接下來就需要把頭腦中保持的信息轉化為具體的行為,在現實生活或遊戲中表現出來。要復現行為,必須擁有復現行為的能力。比如,一個人能記住喬丹某次精彩扣籃的全部細節,但仍然無法將動作復現出來。除非他具有和喬丹相當的籃球運動能力才有可能。對行為的復現往往不是一次到位的,最初的嘗試可能遭到失敗。經過反覆練習和不斷調整,兒童對行為或動作的把握會越來越準確。
動機作用過程就是誘發觀察者將獲得的榜樣的新行為表現出來的過程。人們獲得了榜樣的新行為,但不一定馬上就表現出來,就能操作。人們是否將獲得的榜樣的新行為操作出來,這主要取決於強化引起的動機作用。
③強化的種類。強化有直接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之分。
直接強化是觀察者的行為直接受到外部因素的干預。例如,幼稚園小朋友做一件好事,老師就給他一朵小紅花,激勵小朋友做好事的動機。
替代強化是觀察者自己本身沒有受到強化,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他看到榜樣的行為受到強化。這種強化也會影響觀察者行為的傾向。例如,幼兒看到榜樣攻擊行為受到獎勵時,就傾向於模仿這類行為;當看到榜樣攻擊行為受到懲罰時,就抑制這種行為的發生。
自我強化是觀察者根據自己設立的標準來評價自己的行為,從而對榜樣示範和行為發揮自我調整的作用。兒童在發展過程中通過觀察學習獲得了自我評價的標準和自我評價的能力,當他認為自己或榜樣的行為合乎標準時就給予肯定的評價,不符合標準時則給予否定的評價,這樣兒童就能夠對行為進行自我調節。兒童就是在這種自我調節的作用下,改變著自己的行為,形成自己的觀念和個性。

觀察學習在社會化過程中的體現

社會化過程就是兒童在與社會的互動作用中學習社會規範,以社會規範行事,成為社會認可的成員的過程。在社會學習中,社會引導成員用社會認可的方法去活動。班杜拉十分特別重視社會學習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
①攻擊性。班杜拉曾有一個著名的實驗:以66名幼稚園兒童作為被試,把他們分成三組,令他們觀看示範者對一個玩具娃娃表現攻擊行為。a獎賞組:另一個人對示範者的攻擊行為給予讚揚;b懲罰組:另一個人對示範者的攻擊行為給予譴責;c無強化組:只有示範者表現攻擊行為。然後讓三組兒童在同樣情境中玩10分鐘。實驗者通過單向玻璃觀察和記錄兒童的行為表現,發現獎賞組的兒童和無強化組的兒童攻擊行為要遠遠高於懲罰組兒童。這可以看出榜樣在沒有強化的情況下,自動模仿反應仍然有較高的水平。
然後,告訴兒童如果他們模仿示範者行為就會得到獎賞,再記錄他們的表現,結果發現三組攻擊行為差不多。說明模仿反應的獲得是不受示範者是否受到強化影響的。懲罰組兒童在沒有誘因的情況下,沒有表現出攻擊行為,而在有誘因情況下表現出攻擊行為。這說明懲罰組兒童已通過觀察學習而獲得攻擊行為,只是沒有表現出來;替代懲罰只是阻止了新行為的操作,而並沒有阻止新行為的習得。攻擊行為的表現與否及何時表現,決定於兒童對行為後果的預期,認識過程起了重要作用。
班杜拉認為,攻擊性的社會化是一種操作條件作用。當兒童用社會許可的方式表現攻擊性時,比如競技運動、自我防衛等,成人就表揚、獎勵兒童;當攻擊性以社會不許可的方式表現出來時,比如打架、罵人、破壞財物等,成人就制止、責罰兒童。這樣就會增強兒童模仿得到正面強化的行為的動機和頻率。
②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具體是指分享、合作、幫助等利他行為。班杜拉認為,採用訓練、斥責等方法對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幾乎沒有效果。強制命令或許能一時奏效,但效果難以持久。只有正面的榜樣示範才對促進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習得和表現有持久且有力的作用。
此外,班杜拉還研究了性別作用和自我強化。班杜拉認為男孩和女孩的性別角色的獲得,也是通過社會化過程的學習,特別是模仿作用獲得的。研究發現,兒童傾向於模仿和自己性別相同的成人的行為。

人、環境與行為的關係

人的人格就是在行為、人的內部認知因素和環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個人行為的產生首先依賴於他對環境榜樣的觀察,同時也依賴於他自身對觀察的榜樣的認識,依賴於人活動的內部誘因。行為、個人認知因素、環境三因素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呈三角模式。環境的影響只是潛在的現實,它是否發揮作用決定於人的主體條件和行為。班杜拉認為,在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既存在著人影響自己命運的機會,也存在著對這種自我定向的限制。人既受環境的影響,同時又能作用於環境,主動影響環境。人能通過符號作用,超越現實,對未來有所預測。
人的認知就是在這三者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於人具有認知能力,自我調節系統才能在觀察學習過程中有選擇地接受環境信息,有選擇地反應這些信息,不斷地形成和改變內部的認知結構,不斷地形成人的個性的差異性。所以一個人可以反應此活動,也可以抑制操作此活動;在同樣場合,一個人可以這樣做,另一個人也可以那樣做。
行為、個人認知因素、環境相互作用論是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出發點,人的人格的形成由這三種因素決定。

評價

20世紀60年代後期,心理學領域進行著一場“認知革命”,行為主義逐漸淡出心理學的主導地位。班杜拉的理論正是這一時期產生的,它給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乃至心理障礙的臨床治療等方面,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班杜拉主張,個人(尤其是兒童)的行為是通過觀察學習而獲得的。觀察的對象來自周圍環境、他人以及各種媒體。觀察學習更加接近兒童的真實學習過程。班杜拉認為人的個性是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模仿榜樣的行為而形成的。他十分重視榜樣的作用,這對於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的實際教育工作者有重要意義。我們應當給兒童樹立有利於兒童身心發展的榜樣,榜樣必須具有積極性,符合社會的道德規範;榜樣必須具有代表性,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榜樣必須具有典型性,特徵鮮明、突出;榜樣必須具有生動性,感染力強;榜樣必須具有權威性,易於接受。
但是,也有理論家認為,班杜拉的理論完全忽視個體的生物學狀態,否認由於遺傳、智力和知識差異而引起的個體差異。
班杜拉在他的理論中提到了認知因素的作用,但他的整體研究仍然是圍繞兒童的行為學習進行的,沒有給予認知因素充分的重視。所以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仍屬於行為主義理論體系。毋庸置疑,這是一種較華生和斯金納的理論更為先進的行為主義理論,開闢了行為主義發展的新階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